第216章
作者:金面佛      更新:2020-11-12 04:30      字数:4420
  余秋不得不开口在旁边提醒:“生日面,他爸过来的时候咱们吃了鸡蛋面。”
  李红兵那个碎嘴子立刻在边上唉声叹气:“小田老师,你这样是不行的,一点儿也不像个姑娘家。光想着吃面条了,什么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田雨勒令大丫二丫:“你俩回过头去。”
  等到两个小丫头没有目睹暴力现场的危险后,她立刻伸出手揪住了李红兵的耳朵,“我看你小子就是欠收拾。”
  余秋赶紧在边上说和:“好了好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自己也记不得生日的。”
  胡杨看得挺乐呵,还从自己的黄挎包里头拿出好几副手套塞给余秋,“送给你,生日快乐。”
  余秋有些发懵,送手套给人当生日礼物她理解,可为什么要送这么多手套?难不成要每天不重样的戴着?
  田雨拽着李红兵的耳朵,也好奇的看那一堆手套:“胡杨,你从哪儿弄来的呀?这么多。哎呀,余秋可戴不完,给秀秀她们每人发一副吧。小姑娘家家的手都皴了。”
  小胡会计简直要跺脚了,他们杨树湾知青点的两位女知青怎么一点儿都不像姑娘家?看到手套居然都不晓得怎么用。
  “织毛衣呀。”胡杨痛心疾首,“把手套拆成线,然后打毛衣,你们连这个都不知道吗?余秋也就算了,田雨,你爸妈在码头上工作,我就不信每个月不发手套。”
  田雨十分稀奇:“费这么多功夫做什么?还不如攒布票做身新棉袄呢。”
  说着她自己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胡杨十分无奈:“拆手套还嫌麻烦啊?当年我姐从商店买鞋带子回来,拆了线,打夏天的单衣,拆两副鞋带就要一天的功夫。”
  田雨不耐烦地挥挥手:“我看你姐就是太闲了,我就不信你们家还少了她的衣服。有那时间做点儿什么不好?”
  余秋笑着抱住了田雨,摇摇头道:“不一样的。”
  人们永远都有对美的生活需求,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会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条件陶冶情操。
  她朝胡杨点头:“谢谢你,胡杨,攒这么多手套不容易吧。”
  胡杨倒是有点儿不好意思起来,他抓抓脑袋,小声嘟囔道:“我搞不到毛线票,你们就先凑合着拿手套织毛衣吧。等以后毛线多了,你们想怎么织就怎么织。”
  余秋笑着摇头:“我可不会织毛衣,我的最高水平就是打围巾。”
  何东胜招呼他们进屋:“别站在风口子上,晚上风大。”
  他侧头看余秋,示意屋子角落的方向,“你试试鞋子去,我按照胶鞋的码子买的,要不合脚的话,我再拿去换。”
  说话的时候,他还看着余秋的脚摇摇头,带着点儿埋怨的意思,“你这姑娘也真是的,都变天了,还穿单鞋。”
  余秋看了眼自己脚上的解放鞋,她还真没注意到。
  冷吗?平常走来走去基本上没有歇的时候,脚自然也是热的。
  何东胜摇摇头,颇为严肃的模样:“你得照应好自己,脚冷了身体就暖和不了。快去试试吧。”
  胡奶奶从外头端了个脸盆进来,闻声笑得不行:“天冷也要时候呀,瞧瞧你那鞋,起码得进了腊月才能穿。”
  余秋打开鞋盒子,里头装的是一双黑布面的棉鞋。
  跟当地人自家做的手工棉鞋不一样,这鞋子高腰,能护到脚踝。鞋帮子前上方两边列着四个鞋带眼,白铁在昏暗的光线下都明晃晃。大约是这个缘故,所以这种棉鞋被称之为四眼棉鞋。
  黑色条绒的鞋面,白色厚棉布的里子,让这鞋看着就充满了高档的气息。
  余秋伸手一捏,只觉得软软乎乎。
  何东胜在旁边笑:“营业员说里头加的是羊毛毡子。”
  余秋有些忐忑:“这鞋不便宜吧?太让你破费了。”
  李红兵手里头抓着根骨头啃,在旁边插话:“5块钱,这鞋5块钱。等我攒好了钱,我也给我妈买。”
  余秋立刻皱眉头,抱怨何东胜:“你怎么买这么贵的鞋子呀?”
  何东胜摇摇头,脸上挂着笑:“不值当什么,你为咱们杨树湾做的事情,10双8双的鞋都抵不上。再说店里头难得进货,好不容易叫我赶上了,过了这个村可就没那个店了。”
  胡奶奶还在边上笑:“小秋,你先别急着穿这个,你穿穿我给你做的夹鞋。等天冷了再穿棉鞋,不然一脚的汗,反而不顺畅。”
  田雨听说胡奶奶也给余秋准备了礼物,顿时急得不行,一个劲儿抱怨胡杨:“你真是的,就顾你自己不管我,你怎么不提醒我准备礼物呀?”
  看看,宝珍都送了余秋自己绣的手帕。
  胡杨委屈:“我都告诉你今天是余秋生日了,我哪知道你心大到连礼物都不准备。”
  小田老师要捏拳头。
  余秋赶紧抱住田雨:“好啦,明年我们互相准备礼物。我自己都把生日给忘了。”
  大队书记在外头抽完了烟,跑进来催促大家:“行啦行啦,啥子礼物哦,大家先坐下来吃饭才是真的。我都等的不行了。”
  大家伙儿赶紧坐下,原本大队里头想着是不是办个大寿什么的,让全村人都趁机热闹热闹也开开荤。
  后来还是几个长辈商议着,觉得不能办寿。到底孩子年纪小,这么多人过来,孩子的福分压不住,反而会折福的。
  所以他们商量过后决定就让小孩子们陪着小秋大夫过生日,也算是给在县城里头辛苦了好几个月的小孩子们接风。其他大人长辈就不过来了,只留大队书记作为代表。
  15岁的生日可不是小日子,搁在以前,姑娘就成年了,那是要相看人家的。
  从今儿早上起,秀秀跟小伙伴们就帮着胡奶奶开始准备。
  他们杀了公鸡熬鸡汤下了蘑菇木耳烧了一大锅;又宰了两条大鱼,一条红烧,一条做成鱼丸子;秀秀将田鼠干翻出来洗干净了上锅蒸,胡奶奶还烧了一大盆的甲鱼,旁边大海碗里头的黄鳝也是满满当当。
  这些菜不常吃到,但不稀奇。稀奇的是何东胜亲自操刀做的烤棒骨。
  他从副食品店拿了猪棒骨回来,把大棒骨跟甘蔗似的砍成几段,然后从中间劈开,一节节地摆放在自制的烤架上,瞧着就像竹筒饭。
  只不过这竹筒里头装的不是米饭,而是腌好的拆骨肉跟猪骨髓。虽然肉很少,但是伴随着骨髓一块儿烤,那香味真是能勾人魂。
  大队书记尝了一根,竖起大拇指夸奖生产队长:“你小子可以呀,这手艺,下次大队再吃饭,你也给上这个。”
  何东胜做出惶恐的表情:“大爹,下回你打算宰10头猪吗?不然这骨头可不够用。”
  大队书记相当豪气:“十头怎么够?咱们杨树湾这么多人呢,起码得20头,肉吃不完就分给各家各户,叫你们腌起来当腊肉。”
  孩子们立刻欢呼,李红兵更是高兴地敲筷子。
  秀秀和宝珍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的脸上都红彤彤的。
  二丫拍着小手叫唤,满眼都是小星星:“啊,那我们是不是天天吃肉肉啊?”
  大队书记想伸手摸小丫头的脑袋,又想起来自己的手才吃过骨头,赶紧给二丫也夹了菜:“对,总有一天,咱们杨树湾人想什么时候吃肉就什么时候吃肉。”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小哈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莫青 10瓶;小红帽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最香甜的蛋糕
  一顿生日宴热热闹闹, 李红兵吃的满嘴流油,居然还敢痴心妄想:“哎呀,要是有蛋糕就好了,我听说外国人过生日都是吃蛋糕的。”
  田雨急了:“你听谁说的?你学什么外国人?你可不许在县城里头学坏了,也搞走资派那一套!”
  余秋赶紧按住小田老师, 摇头道:“蛋糕好吃呢, 哪里能吃个蛋糕就成走资派了,没这个道理的。”
  她站起身, 笑嘻嘻地看着众人:“谢谢你们给我过生日, 那我也回报你们。蛋糕是不是,我给你们做。”
  这下子,满屋的孩子都沸腾了。蛋糕他们知道啊, 县城里头就有蛋糕店。不过因为凭票供应,他们走过去的时候, 只能闻一闻香味。
  真的很香呢, 那香味里头带着甜, 比加了猪油的南瓜饼都香。
  二丫震惊了,大声表达自己的疑惑:“比肉肉还香吗?”
  余秋笑着揉揉她的小脸蛋:“跟肉肉一样香, 跟桃子糖一样甜。”
  这是小二丫知道的两样最好吃的东西, 小丫头的口水立刻就要忍不住了。
  大丫赶紧牵着妹妹的手, 把人带到旁边去玩。
  秀秀自告奋勇地要给余秋帮忙打下手。
  何东胜拦住了她:“算了, 我来吧, 你去帮你老太收拾桌子好了。”
  今天这一顿大餐, 满满当当做了20多个菜, 道道都是硬货,收拾锅碗瓢盆也很费工夫呢。
  生产队长捋起袖子,要给余秋帮忙:“我给你烧锅还是怎么的?”
  余秋也老实不客气:“你给我打蛋吧。”
  没有电动打蛋器的时代,依靠手工将蛋白蛋黄都打到粘稠起泡能竖起筷子,可真是份重体力活。
  她今天总共开了6台刀,在台上站了几乎一整个白天,胳膊实在抬不起来了。何况她还需要制作山药泥。
  没错,因为没有低筋面粉,没有黄油,没有牛奶,什么都没有,她的蛋糕是用山药泥跟鸡蛋一块儿做的。或者确切点儿,这更加类似于蒸糕,不过口感很不错。
  余秋穿越前,自己的小窝没有买烤箱。偶尔来了兴致想吃蛋糕,她都是用平底锅自己做。
  为了增加蛋糕的口感,她还在蛋糕糊糊里头加了秀秀给老太带回来的葡萄干。没有蒸碗也没有油纸,余秋直接上了脸盆,放在铁锅里头隔水蒸。
  何东胜看着她满脸认真,一副大功告成的模样,忍不住就想笑:“要大火蒸还是小火呀。”
  “大火。”余秋不假思索,“反正是隔水蒸。”
  何东胜点点头,立刻拿了稻草烟火。
  从余秋宣布要做蛋糕起,李红兵就平均以三到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跑进厨房里头转悠。
  他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停地转着圈圈,嘴里头也不住的念叨:“蛋糕什么时候做好啊?”
  瞧他那样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饿了多久了。事实上刚才在饭桌上,他吃的肚子圆滚滚。
  何东胜将点燃的稻草夹进灶膛里。他实在是烦死了这小子,直接将人赶出去:“樱桃好吃树难栽,蛋糕香甜也难做,给我老实打草绳去。别到处晃悠。”
  关上厨房门,他才跟余秋打商量:“刚才我跟大爹、胡杨合计了一下,以后他们白天给胡杨打下手干活,晚上还跟着小田老师上课。我们的意思是就把他们培养成咱们杨树湾的技术员。”
  这些孩子也算出去长过见识了,又是脑袋瓜子最灵活的时候,说不定能倒腾出更多的东西来呢。
  往后啊,就算没机会继续招学招工,就在留在杨树湾当农民,那也是新时代的农民,现代化的农民,不能再跟以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还挣不了多少收成。
  余秋点头:“这主意好。他们学会了可以带回家里头去,这样左邻右舍跟着学,就不愁新技术推广不起来了。哎,要是小伟他们兄弟在就好了。我看小伟他哥能够镇得住李红兵。上课的时候都不闹腾的。对了这回李红兵他们回来,小伟哥俩怎么办?”
  何东胜往灶里头添了把稻草,笑着回话:“小伟他哥早好了,这许多功夫肚子都没再鼓起来了。他现在能吃能睡,自己上楼梯也不喘。”
  余秋大喜过望:“真的呀,太好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