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三甲同进士最末
作者:汉行      更新:2021-01-08 12:59      字数:4167
  科举最后一次的殿试,又称鱼跃龙门,这个坎不得了的很。一旦拿到了一甲,也就是“进士及第”,往后的路子基本可以说是一片坦途。至不济也拿个二甲,这个叫“进士出身”,同样是各大财阀拉拢争取的对象。至于为何?
  进士及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探花,榜眼。这三个要是还不拉拢,难道等着他们变成政敌?而进士出身只有十个名额,这十个人的试卷是要被齐帝阅过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名字齐帝基本都能记住。齐帝都要记住的人,那些老奸巨猾之辈哪能怠慢?
  可要是运气不好,或者文采稍欠拿到三甲,这个“同进士出身”就有点尴尬了。基本拿到这个同进士出身的称号就意味着是被“淘汰”了,不过朝廷也会给个一官半职,看个人往后气运。
  之所以说同进士出身算是被淘汰,而不是直接淘汰,这里牵扯到古时候一个叫“张元”的人。传说以前殿试也是有淘汰机制的,根本没有三甲这回事。到了这份上,就面临着重头再考的命运。张元这个人连着参加了三次殿试,前前后后十年,屡试不中。
  这事搁谁头上谁不火?于是张元一怒之下投入帝国,帮助那些所谓蛮夷屡次打败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国君十分恼火,这没考上的还把朝廷里那些考上了的“人才”打得落花流水,不是笑话吗?
  于是这个国君吸取经验,都考到殿试了哪能还是凡人,废除了殿试淘汰机制,只要来殿试的都给个一官半职。其中有一点对这些进士格外照顾,就算没官做,朝廷也会给你个虚职,这些虚职名儿都起得还挺好听,俸禄也自然是少不了的。
  所以高瓶儿当初宽慰纪行说不必太过担忧殿试如何,反正一个官职是跑不了的。
  距离殿试结束已经过去了许多天,放榜的日子也是越瞅越近。纪行的心也跟着越收越紧,因为他当时脑子一热,作的答可是凌厉得很。
  今天正巧是放榜的日子,高岐佑作为太常寺卿,自然是第一个知道殿试结果的人。可是这连续几天他也没来找过纪行,搞得高府上上下下都有点着急。
  可是今天不光高老爷不见了踪影,就连夫人李氏也找不着影子。
  于是高瓶儿也不管那么多了,兴冲冲带着纪行等人去看榜。等他们到了的时候,发现正是人山人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没见韩孤尧的身影。
  李诵筠今天没喝酒,不想表现得太过关心纪行,于是硬拉着高瓶儿躲在远处。
  纪行和游焕之还有小怜都是有武功的人,饶是如此也是费了老大的劲才钻进了外围靠里一点的位置。之所以没有再往里钻,是因为再挤挤可就要出人命了。
  纪行和游焕之将小怜夹在当中,小怜自觉自己不过一个婢女,也不是什么娇生惯养的。可同时受到两个男人保护,她心里又甜又苦。
  到了外围靠里,纪行才发现金榜压根还没贴上来。
  游焕之笑道,“白忙活了!”
  纪行叹口气,“等着吧,应该就在这时候。”
  话音刚落,不远处一阵骚动,顿时四处大呼小叫,好比天崩地裂的灾难来临!
  两列甲士簇拥着两个文官缓缓走到那面墙边,随后一个文官往墙上先刷了层白浆,啪,整整齐齐一贴,老练无比,看来没少做这事。
  这张金榜是大金榜,也就是一甲二甲。还有一张榜是小金榜,列着三甲。
  刚贴好,四处便如同雷声炸响!
  “顾沉鸢!状元!”众人此时颇为团结,异口同声,看到一个名字就喊一声。
  纪行一听,笑道,“我居然不是状元?”
  游焕之嘿嘿笑道,“咱们能待在这张榜上就是天大的幸事了,若是我到了小金榜,高老弟可不要笑话我。”
  纪行也笑笑,“说不定咱俩都在小金榜上。”
  “韩孤尧!探花!”
  纪行登时胸口犹如雷击,“韩兄竟然如此大才?”
  游焕之他们离榜单太远,而且人群晃来晃去,也看不清,“韩兄的文采是真材实料,据说这个探花郎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拿到手的。想必这几天韩兄一直没来与我等厮混,定然是被陛下召见了。”
  纪行也知道。这一甲三人,状元,探花,榜眼都是要被齐帝召见的。其中探花尤为惹眼。因为探花郎必须要姿貌好,又文采好。韩孤尧长得端正,修长,面若冠玉,为人平和,这个探花摊到他头上,没人会奇怪。
  也难怪韩孤尧没来看榜。
  “于文正!榜眼!”
  纪行嘶了一口气,“这个顾沉鸢和于文正究竟何许人也?游兄可知晓?”
  游焕之道,“顾沉鸢我听说过,家是南边一个大财阀,初到京城时,这个人差不多宴请了所有人逍遥了一晚上。只是高老弟似乎来京城来得晚,没赶上。倒是这个于文正我也没听说过。”
  说罢游焕之又叹一口气,“高老弟,令堂乃是高先生,没能进士及第,恐怕许多人要胡言乱语了。”
  纪行道,“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过我一向不怕流言蜚语。”
  可他话音刚落。
  “二甲游焕之!二甲李清平,二甲......”
  游焕之脑子一懵,手脚止不住地抖,怒目圆瞪,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与人打起来!
  “高老弟!高老弟!我我我......”
  纪行点点头,“我听到了,是你!”
  游焕之抓着小怜的手,一张黑脸似乎也变得煞白,“怜儿!怜儿!”
  小怜笑道,“恭喜哥哥!”
  游焕之一身武功似乎也支撑不起他站在地上。于是纪行将他架在肩上,“二甲第一,想必陛下是一定已经知道了游焕之这个人物,恭喜游兄了。”
  游焕之缓了许久,眼神才变得清明,努力喘了几口气后,“唉!今夜喝酒去!”
  纪行笑道,“看看能不能叫上咱们的探花郎如何?”
  游焕之哈哈大笑,“让他请客!”
  随后游焕之发现纪行一脸平和,似乎自己拿到二甲第一,纪行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于是游焕之疑惑道,“高老弟可听到自己名字了?”
  纪行摇摇头,笑了笑。
  小怜轻轻拉了拉纪行的袖子,咧嘴笑笑,“殿试的事我知道,不怪你。”
  纪行拉紧她的手,温和道,“可心里还是不大痛快,这要是被我那老爹知道了,会不会气得策马奔来与我用拳头讲讲道理?”
  小怜见纪行还能开玩笑,就知道纪行没有她想象中那么难受。
  此时游焕之也知道了不对劲,可他不敢问,怕纪行心里有疙瘩,但是自己又的确想问。
  纪行见游焕之欲言又止,坦然道,“我在另一张榜上。”
  游焕之叹一口气,原先自己得了二甲第一的高兴劲头一下子全没了,“那......那......”
  纪行见游焕之为自己难过,心里也挺感动,“无妨,今晚照常喝酒。”
  小金榜终于贴了上来。可是过了不到半刻钟,围着金榜的人就散了八成。
  正巧一阵大风过来,轰隆雷声犹如重锤砸在天幕之上,哗啦一道闪扯开这天地!噼里啪啦的雨滴就落了下来。
  人散得更快了。
  最后只剩下纪行等人。
  纪行淋着大雨,浑身湿透。小怜和游焕之陪在他身边。
  纪行缓缓走到金榜之下,一个名字一个名字数过去,最后咧开嘴一笑,“三甲同进士最末,高何以。”
  小怜听到纪行念他自己的名字,心都快碎了,可她只能陪着纪行一起淋雨。
  纪行笑道,“难怪二叔这几天都不见我,原来是他也无力回天。”
  大雨瓢泼,街上已经空无一人。
  一把伞不知什么时候到了纪行头上。纪行回头,看到正在给小怜还有游焕之递伞的高瓶儿,也看到为自己撑伞的李诵筠。
  “你才十七,能走到这里已经是难得的少年天才,难不成还要与那些考了十年二十年的老童生比?”李诵筠笑道。
  纪行一听,豁然开朗,暗道老子其实才十五,正儿八经准备科举不过十年,考不过这些人实在太正常。只是想起两天自己头晕异常,心底却冒起一股无名之火。因为同进士最末实在是太丢人了。
  “无颜见父老乡亲了。”纪行叹道。
  李诵筠此时却是难得的温柔,与她一惯的冷漠大相径庭,“我不就是你的父老乡亲吗?能进寒峰塔已经让人敬佩,回去吧,这大雨太凉了。”
  纪行没有再说什么,抓着小怜的手,小怜抓着伞,俩人就走了。
  李诵筠登时面上冷若冰霜。游焕之哪里看不出来猫腻,想为纪行辩解一两句,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
  李诵筠瞪了他一眼,“看我形单影只你与你那兄弟高兴了吗?”
  高瓶儿实在看不下去了,“姐姐,我们不和他们走,我们去公主府!”
  李诵筠摇头,“跟他走!”
  高瓶儿道,“为什么?”
  李诵筠叹口气,“我要是走了,以后如何自处呢?”
  她不爱纪行,也对纪行没有更多的喜欢。但是这些天与他相处下来,她发现纪行身上像有什么奇怪的魔力。高瓶儿往日总是吹嘘纪行什么都懂,她这些天才是真的切实感受到了。
  她自认对纪行没有爱意,也不承认,但她喜欢和纪行在一起的生活。
  李诵筠看着高瓶儿,心道,你没有爱过一个人,是不懂这些的。随后她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不对劲,但却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劲。
  在皇宫之内,齐帝手里捧着几张宣纸。宣纸上密密麻麻,都是簪花小楷,字写得极其漂亮,单看书法远超大多数人一大截。
  齐帝皱着眉,“谁人复评的他的卷?”
  宋谨言道,“下官与太常寺卿高大人。”
  齐帝看了很久,“除了经义斧凿之迹甚重,总也不至于三甲最末!”
  宋谨言道,“陛下,高大人说,他这是妖言惑众......”
  齐帝冷冷看了宋谨言一眼,“妖言惑众?惑谁?朕?”
  宋谨言不敢说话,只是低下头。
  齐帝道,“民贵君轻,民贵君轻,这考题是朕亲自选的,你可知朕为何选此题?”
  宋谨言果然谨言,“圣意高远,下官不敢猜测......”
  齐帝道,“朕就是要看看谁人敢说实话,又有谁人评得公正,高岐佑他要避嫌,你也要避嫌?只有他一个人说了实话,你就要把这几张纸塞到朕看不见的地方?”
  宋谨言苦道,“陛下,大小金榜都公布了,这......”
  齐帝凝望着宋谨言,像是在凝望一滩让人看不清的池水,“你以为如何?”
  宋谨言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一计,却不敢说,于是吞吞吐吐。
  齐帝十分有耐心,就想看宋谨言要说什么。时间一长,宋谨言额上已经见了汗,他知道齐帝今天是一定要他拿出个说法了。
  最后宋谨言深叹一口气,“外官,楚州安抚使,不是虚职,有权。正七品。缺一个人去......”
  齐帝恨不得抓起砚台砸他脑袋上,登时咆哮道,“你与高家有什么恩怨要扯到一个孩子身上!不知道楚州安抚使死了一任又一任?”
  宋谨言道,“那孩子武功很高,据说赴京途中被十几人围杀不死,七尺巷被三十几人围杀不死,殿试完那一夜又被十几人围杀不死。想来楚州安抚使是非他莫属!”
  齐帝忍住火气,“光有武功就行,朕早就派龙卫去了!”
  宋谨言道,“他有谋略!刚到高府就把高岐佑那个儿子给治的服服帖帖,这几天高大人总在下官耳边说他儿子变化极大。国师对他下手,他能看清时局,没有冒进,保下了自己的命。随后他结交韩孤尧,韩家人不好动他,韩孤尧有大才,却甘愿为他鞍前马后。又深居简出,不思财帛美人,习武读书,是个......”
  齐帝像是火气降下来了,“是把好刀?”
  宋谨言没有再讲纪行,“静若处子,动若奔雷,他能做这个事!”
  齐帝闭上眼想了会儿,“安排下去吧,楚州安抚使,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