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番外_258
作者:眠琴柳岸      更新:2021-01-26 06:33      字数:1876
  如此一来,燕侯论军功行赏这一举措,便得到了国人的信任。
  论军功行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任用军官的制度,亦能激发士兵战斗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燕国军队的战斗力——这在秦国的变革之中,已有体现。
  此外,燕侯还赐了戚然明一套金碧辉煌的宅邸。又应姜羽的提议,在沂水之畔筑了一座高台,在高台之上放了黄金千两,以招纳贤士。
  当然,这个过程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可燕侯十分坚定,无论那些老臣说什么,都没有动摇。
  正当燕侯看着天下贤士尽入他麾下之时,晋国传来消息。
  消息称,赵狄和石襄入洛邑面见了天子,请求周天子封他们二人为诸侯,将晋国国土一分为二,变为赵国和石国,由赵狄和石襄二人任诸侯王。
  赵石二人实力雄厚,周天子不敢得罪他们,又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便同意了,将赵狄与石襄二人进行了分封。原来的晋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赵、石两个异姓诸侯国。
  得到消息,姜羽总算暂时放下心来。分裂后的晋国与当初的晋国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两人斗了这么许久,初立国,国内必然是百废待兴。想要壮大到能与其余四大诸侯国相比,还需要时日。
  在这消息刚传出来不久,便打南边又传来一个消息——楚国向郑国发兵了。
  失去了晋国的威胁,楚国北扩的野心愈来愈不加掩饰,如此肆无忌惮地进攻郑国,既是对他北扩决心的昭示,亦是对秦国的挑衅。毕竟,去岁秦郑自联姻以后,关系便日渐亲厚。
  甚至姜羽还得知了一个不确切的消息,嬴喜之所以能从曲沃逃出,排除赵石内斗顾不上他以外,也有郑国干预的缘故。
  听到楚国攻打郑国的消息,姜羽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在郑国以后,楚国与秦国必有一战。
  两大诸侯国的斗争,不知会发展到什么的地步。
  而不管楚国此战是输是赢,楚侯都不会善罢甘休。
  年初楚国要求召开的盟会,眼看着日子便要到了,这盟会期间不知又会发生何事。
  在天下局势风云变幻之际,由姜羽领头进行的变革,也愈演愈烈。
  荀书生前,十分激进地想要废除掉贵族的爵位采邑世袭制,削弱贵族特权,以及变革土地国有制。对此,姜羽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而是突然转向了赋税徭役、农耕这些方面。
  原本被荀书搞得胆战心惊、愤愤不平的众官,见姜羽的改革力度似乎比荀氏要小点儿,斟酌一番便同意了这改革。
  比起丢掉爵位,拿些银两去奖赏耕织及垦荒,已经不算什么了。众人纷纷感叹睢阳君会做人。
  不过,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紧跟着赋税徭役,姜羽就把矛头直指向诸卿大夫的封地与采邑。姜羽想要变革地方官职,全部统一为两级地方,即郡县。而这则直接触动了世袭爵位者的采邑,要他们把采邑分出来,有郡守和县令掌管。
  姜羽这政令才打下去,翌日朝堂上便有官员开始哭天抢地,说自己为国如何如何,如今竟要被夺去采邑,说姜羽狼子野心,竟把主意打到了采邑的头上。说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自古之礼,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
  被姜羽带着的那一批新晋官员以及先前的改革派,一起一顿喷。喷得他们几欲撞死在殿上。说什么国君被奸人蒙蔽,他们不能眼看着燕国毁掉,哭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惊天动地。
  燕侯见此便轻飘飘道:“将人送回府,让他儿子看管。倘若再寻死,便给他儿子以谋逆罪论处。”
  让他们死也不敢死。
  如此,郡县制便慢慢地开始在民间推广。
  而郡守和县令则从中央,由国君亲自调派,选择有声名、有才干的官员任县令,再选择一些新招揽、尚无实际政绩的做县丞,低级军功者为县尉。
  如此一整套的地方制度,在整个燕国看起来,实行颇有难度,每一日都有老臣在金殿上泪洒台阶,想撞死在柱子上。
  姜羽的改革主要涉及世袭制、军功、农耕等七个方面,如今才只主要推行了论军功行赏,以及郡县两级的地方制度,便已经让如此多人跳脚。
  以至于戚然明每一天都担心,姜羽会有一天像他的舅舅以及父母亲一样,重蹈覆辙。
  ——自姜羽向燕侯举荐以后,戚然明亦有资格上朝了。但他不爱发言,更遑论主动上前上奏了。
  不过,据姜羽了解到,戚然明去军营的第一天,有人不服他,当众质疑他不够格。这些人当然以旧贵族为首,认为戚然明是个奴隶,没资格带兵,连原本是平民的韦伯勇都不如,却被戚然明靠着一手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剑术,当场被征服了。再也没有人敢说一句戚然明的不是。
  被征服的还有韦伯勇。
  韦伯勇甚至每日跟在戚然明的屁股后面,闹着要戚然明教他剑法,是怎么可以做到明明看似没有用太大的力气,却一下将他的剑挑掉的。
  姜羽听说时,有些啼笑皆非,这确实像戚然明简单粗暴的性格,能动手的绝不逼逼。
  偏偏戚然明还一本正经,理所当然地说道:“嗯,我把那个姓申的腿打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