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
作者:闫桔      更新:2021-01-31 12:53      字数:2552
  林秋曼冷冷地看着她,眼中盛满了恶意,“韩三郎既然有休我的决心,我便有宣战的勇气。”
  林清菊似被她眼中的疯狂震住了,嗫嚅道:“二娘,你要与韩家撕破脸面,可有想过林家的退路?”又道,“兄长虽有诸多不是,可是咱们的母亲还得仰仗他,往后你也需要他扶持。”
  林秋曼闭嘴不语。
  林清菊劝道:“二娘,听我一句劝,做任何事情都别做得太绝。我嫁到渭城回京多有不便,成日里担心你和阿娘,如今你也大了,别让阿娘为你担惊受怕,好吗?”
  “阿姐……”
  “你要报官,阿姐帮你,但要心中有数,切不可莽撞行事,断了林家生路。”
  “阿姐教诲得是。”
  “你不要敷衍我,一定要听进去,宋御史不是林家能招惹的,更何况晋王,那是至高无上的权贵,容不得你有半分不敬。”
  “是,二娘谨记于心。”
  被林清菊一番好言劝说,林秋曼的脑子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准备笔墨纸砚,琢磨怎么写思过书。
  要是往常,她提笔就成,但是这篇思过书不一般。
  它首先得故事曲折,而后煽情戳泪,既要表达下堂妇的自省心情,又要暗藏愤怒不甘,最后宣战与命运反抗,一波三折,激昂澎湃。
  林秋曼握着笔,一时竟不知道从何下手。
  林清菊见她凝思,无奈摇头道:“想夺人眼球,你便先下快刀。”
  “何为快刀?”
  “自然是最能刺痛你的了。”
  经她提醒,林秋曼恍然大悟,“韩三郎纳妓生子!”
  “这便是了。”又道,“你的思过书不是写给文人墨客们看的,是市井贩夫走卒,平民百姓,这些人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用词切莫文绉绉的。”
  “阿姐提醒得是,二娘也是这个意思。”
  “那便写吧,写出来再改。”
  于是林秋曼熬了个通宵,写出一篇通俗易懂的《下堂妇思过书》。
  开篇的切入点便是韩三郎与妓子珠胎暗结,而后为了纳妓生子把原配休弃,逼得原配投湖自尽,被他人救起。
  随后又打出忠孝亲情牌煽情一番。
  原配感念父母恩,重新振作面对现实,誓为自己讨回公道。
  短短几百字道尽了这桩婚姻的辛酸悲苦,和被负心后浴火重生的坚定决心。
  林清菊看得热血沸腾,整个人的情绪都被吊起。
  直到她连声说好,林秋曼才放下心来,熬夜眼下乌沉,却不敢入睡,怕又被怨灵缠身。但架不住身子疲乏,抱着思过书昏昏欲睡。
  不想竟然一觉安宁!
  她得寸进尺,又整整睡了半日。
  下午姐妹二人关在屋里对思过书删删改改,精益求精。
  周氏来过几回,不知道她们在鼓捣些什么,本欲探寻,却都被林清菊打发了去,只说在宽二娘的心,让她不要担忧。
  周氏心想只要二娘别发疯就好,便由着她们,未加多问。
  次日上午林清菊吩咐靠得住的仆人把思过书贴到衙门口的告示墙上,当时她的心里头还是有点忐忑的,但同时又暗搓搓的期待,期待韩家低头。
  府衙处于闹市,又正值人潮穿涌,仆人刚把思过书贴上,便有人探头问道:“这是贴的什么呀?”
  仆人回答:“我家小娘子被忠毅伯府休弃,回娘家后痛定思痛,写思过书悔过自新,以表诚意。”
  听到忠毅伯府,那人的八卦之魂被点燃。
  很快更多看稀奇热闹的百姓围了上前,一青年手持折扇,说道:“这小娘子倒是有意思,被夫家休弃本是丑事,却堂而皇之拿出来让人评头论足,可见被休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人却抱着不同的看法,与他争辩道:“此话差矣,韩三郎纳妓生子本就不妥,又将原配休弃,实属可憎。”
  “是啊,妓子贱籍,韩三郎要是实在割舍不去,大可养在外头当外室。那原配好歹是官家娘子,夫郎要纳妓子作妾,无异于与妓共侍一夫,哪受得了这般委屈?”
  “依我看呐,林二娘也不是盏省油的灯,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她偏要将它扬了出去,也不嫌丢人!”
  “对对对,我也觉得这个小娘子不简单……”
  围在告示墙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七嘴八舌议论,有人站林二娘,有人站韩三郎,脾气躁的甚至与对方吵了起来,闹得不可开交。
  一肥硕妇人喜好探听家长里短,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却识不得几个字,问道:“听你们吵吵嚷嚷,这告示墙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名堂?”
  站在她旁边的年轻读书郎道:“写的是下堂妇思过书。”
  妇人见他文质彬彬,兴致勃勃道:“小郎君可否给奴念念?”
  读书郎笑道:“好。”
  当即对着告示墙念了起来:
  盖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想当初风光大嫁,本以为天赐良缘,却不想竟是孽债一场。
  成婚三载,奴感念三郎恩深义重,谨遵三从四德,盼君垂怜。
  然,等来的却是三郎纳妓生子,休书一封!
  奴肝肠寸断,满腔情义付之东流,女子尊严亦被无情糟践,心灰意冷。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奴手捧休书,日日以泪洗面,令母伤心,此乃不孝。念及三载姻缘过往,更是情难自拔。
  奴痛不欲生,终是没能脱得苦海,投了湖,做了那不孝女。
  母亲肝胆俱裂,心如刀绞!
  幸上天垂怜,二娘我命不该绝,被他人救起死里逃生。
  回望二十载含辛茹苦,二十载春夏秋冬,慈母昊天罔极之恩奴却未曾报答分毫,思之愧恨。
  奴痛定思痛,不敢自戕,遂落笔写下这篇思过书,以示自省……
  小郎君咬字清晰,念起来一板一眼,虽未带个人情感,却已令人愤然。
  妇人忍不住骂骂咧咧。
  小郎君并未发表意见,只是欣赏道:“林二娘的字写得好,娟秀豁达,很有一番风骨。文采也俱佳,字字钻心,抓人肺腑,想来应该是个颇有才情的小娘子。”
  他身后的老媪不屑道:“依老妪之见,这两人倒是天生一对!”
  此话引起众人好奇,纷纷笑问:“这位阿姥何出此言?”
  老媪道:“韩家三郎名门望族,家教不严,才宠出个连妓子都看得上的混账东西。林家二娘贪慕权贵,才愿伏低做小三年,若真有骨气,早就闹起了和离,又岂会容忍韩三郎作践至此?”
  听她一说,好像还真有点道理的样子。
  老媪继续做总结,“此二人无异于猫鼠一窝,谁都不省油,这样的人才,就应该捆在一块儿,别放出去祸害他人!”
  众人哄堂失笑。
  在这个太平盛世,豪门世家的后宅私事总能吸引人们关注。
  才短短半日,思过书就成为了市井百姓们的最新谈资,吸引了一拨又一拨人过来围观评论,热度如瘟疫般恣意蔓延。
  大陈朝虽对女子包容,但也有诸多束缚,林秋曼的《下堂妇思过书》无疑是惊人之作。
  围观群众不嫌事大,纷纷揣测林韩二人接下来又将如何,就跟看悬疑剧似的,引得人好奇不已。
  最初思过书是在市井中流传,而后又传到了高门大户,甚至连皇亲国戚都津津乐道起来,就林韩二人各执一词,引发一波争论不休。
  而始作俑者林秋曼却是不急不躁,一身春衫立在窗前,冷眼看海棠院里的幽幽初春,等候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