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蛀虫
作者:苏渔川      更新:2022-04-29 01:43      字数:2177
  两位公子哥吓破了胆,跌跌撞撞地逃出了宗人府的大门。
  二人本是宁夏庆藩旁支,三年前死了镇国将军的爹,眼下守孝结束,兄弟二人听说南京烟花之地,便结伴游玩,顺便找宗人府将自己的爵位领走,以后便可以大吃朝廷供养了。
  大明朝的宗室是朝廷供养的,不同级别不同俸禄。
  二人一个是长子,一个是次子,都有爵位可享。
  长子继承乃父的镇国将军爵,岁禄千石;次子降一级为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
  老头子一死,这两兄弟的花销不但没有减少,还大大增加。
  这都是大明对宗室供养制度的好处。
  却说兄弟二人被刘世延一顿咆哮轰出了宗人府,起先只是惊恐,但站在门外想了一会,却是越想越气。
  少年涨红着脸道:“大哥,咱们是堂堂宗室,何必怕他?咱们换领爵禄是天经地义、祖宗规矩,也是朝廷法度,名正言顺啊。”
  青年也缓过味儿来,蹙眉道:“是这个话,不成,咱们再去!”
  两人说着便再度冲进了宗人府中。
  ……
  宗人府的新闻是当天下午便抄到了梁叛的案头上,几个记者撰稿的标题也很有噱头——
  庆成王之后于南京宗人府讨爵不成反遭毒打。
  宗室讨爵被宗人府粗暴对待,并遭到刻字羞辱!
  震惊!诚意伯暴打宗室后竟写下这二字羞辱!
  诚意伯刘世延暴打庆成王之后,并直言其为“蛀虫”!
  其实要说劲爆和吸引眼球,无疑是第三个得到uc震惊部真传的同志拟的标题好。
  但是眼下江宁传媒怎么说也算是官媒,这种标题党的口子还是不开为好。
  梁叛可不想几百年后被自媒体说:明朝的这个人,才是万恶标题党的始作俑者。
  于是他在第一篇的标题上打了个勾,然后教人发到刻印厂去排版。
  送走稿子之后,梁叛仔细想想其中的内容,其实倒颇有些感触。
  如今大明朝的朱家宗室,只算领俸禄的便已有三千多人,这些人哪怕岁禄只有一千石,三千多人加起来也有三百万石。
  这是个无比庞大的数字!
  去年,也就是崇佑三十三年,整个国库去掉地方所用上缴之后,也不过才一千多万石。
  眼下宗室的问题还能解决,但再过二十年、四十年呢?
  那些朱家的种马们一个人可以生几十个,反正朝廷帮着养,而且生得越多朝廷给得越多,不但自己没有负担,还有赚的。
  何乐而不为?
  所以刘世延评价的那两个字,其实一点都没错。
  庞大的宗室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群蛀虫。
  可刘世延作为诚意伯说这种话,好像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毕竟他自己虽然并非宗室,却是勋贵,也是个正经的伯爵,即便他不做这个宗人府的官,朝廷每年也有俸禄养他。
  要知道朝廷每年在税收以内,首先要划拨一大笔金花银到南京,用于武官和勋贵的俸禄。
  眼下皇帝开始重用勋贵,给他们派办差事,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在提高对勋贵这笔支出的性价比。
  至少勋贵做事了,而且有一些做得还不错。
  鉴于宗室的这种情况,梁叛再次以“南京大实话”的笔名,写了一篇专栏,给诚意伯壮壮声势。
  其实这篇专栏中没有他自己的创造发挥,只是将朝廷对宗室的政策,以及自洪武以来宗室人口的发展一一罗列了出来,并做成了一个表格。
  所有看报的人都能很直观地看出国库在宗室身上的消耗,以及宗室支出在朝廷整体支出中的越来越高的占比。
  同时还挑了几个关键节点,比如洪武中期、永乐末期、弘治中、正德初、崇佑当年,例举了几样关键性的支出,比如军费支出、俸禄支出、官学支出、养济福利支出、药局支出等,加上宗室支出,开创性地做成柱状图进行对比。
  此外再无其他。
  写到一半的时候,闹闹端了茶来,问道:“又写甚么了?”
  梁叛将稿子拿给她,揶揄地笑道:“自从知道你嫁给我之后,刘世延又发疯了,刚刚打了两个宗室。说起来也是你亲戚,要不要买点水果去探视一下?”
  闹闹将嘴一撅,不依地道:“他发疯同我甚么相干!让他们打罢,哼,庆成王后代最多,朝廷吃俸禄的宗室有三成都在庆成王的系谱上,教他们打罢。”
  梁叛在她充满肉感的翘臀上拍了一巴掌,笑道:“走,我们到田里去瞧瞧,看那两个小鬼干活儿干得怎么样了。”
  ……
  梁家的田因为绝大部分都是找荒地开垦的,所以并不连在一片。
  这些田有些聚集在驿道西侧,有些散落在附近的荒地之中。
  沿着庄园外的夯土路走过驿道,跨过水渠便有六分地是梁家的。
  但是剩下的还得继续朝西走,直到翻过一道土坎儿以后,才能见到他们家连成片的田地。
  这一片一共二十三亩不到,其中有八亩是从城里一位破落户手中转接过来的,买来时也几乎撂荒了。
  两人换了一身粗布耐脏的衣裳,踩着草鞋,戴着蒲草帽,便带了两个老妈子往田里去了。
  至于另外三个,丫头要奶娃,冉清和苏菲娅,都要养胎……
  闹闹上了田埂便不大会走,在梁叛的搀扶下,歪歪倒到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了近二里地,才走到自家田边上。
  远远只见老狗领着四个洋鬼子奴隶,扛着锄头和铁锹在那里挖土。
  老狗他们用的铁锹是按照梁叛画的图打出来的,就是现代用的铁锹或者老话叫“洋锹”的样式。
  这种样式和此时用的所谓“锹”是不同的。
  此时农民们所用的锹,是一种带着两个分叉的锹形工具,古名叫耜(si)。
  很多书籍在介绍神农的时候,经常会配一个黑色的拓像,是一个古人带着斗笠,手持一柄叉在弯腰耕种的模样,那个像叉的玩意儿其实就是耜,也就是锹。
  包括日本武士的盔帽,有一种叫“锹形盔”,也即盔上顶着两根像鹿角一样夸张的玩意儿,便是从古锹演化而来的形状。
  这东西用途很多,除了铲土以外,还能代替犁来翻地,或者用它在地上戳俩洞播种,唯独作为铲土的工具其实并不如后世的铁锹。
  因为它的中间会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