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
作者:牛肉月饼好难吃      更新:2021-03-18 23:24      字数:3491
  萧远猜的没错,今年的初雪,来得太早了。
  “夜降大雪,许多农户受灾,今年冬小麦分蘖期遇上天灾,一夜之间冻死了好多麦苗……”
  朝会上,户部尚书王尘递了折子,滔滔不绝。
  “今冬播种的小麦关乎明年的口粮,这还不是最急迫的,眼下火烧眉毛的是,暴雪压塌了屯粮的仓库,数万石粮食曝于雪原,进了水的粮食,怕是很快就要霉变腐坏。明年粮食歉收已成定局,到时候若是需要朝廷救济,我们……恐怕无粮可放。”
  王尘说完,颤颤巍巍地看了一眼前面那个挺拔的身影,萧远站在最前面,绛红色的官袍撑得笔挺。
  “不只是粮仓。”萧远看了眼沉默的李承沣,拱手出列:“臣略在京中转了转,民房也多有垮塌,尤其是北城贫民区,尚有片瓦遮头的民户恐怕不剩十之二三。”
  王尘听到这消息,心里打了个突。
  原本若只是塌了粮仓,等到明年用粮时尚有几月时间可以转圜,但现下民房也多有垮塌,百姓露宿街头,这大雪纷飞的季节,怕是要出大问题。
  而且,萧远的丞相府,同京城达官显贵们建在一处,都在富贵的南城,连主管民生的王尘都不知道北城受灾如此严重,萧远却一清二楚。萧远说是略在京中转了转,这一转就转到了同府邸最远的北城,雪灾一事,在这个丞相这里绝不是好对付的。
  “不过是雪大了些,怎的会压塌屋顶,朕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样的事。”李承沣皱着眉头,一副不赞同的神情,就差把萧远伙同朝臣忽悠君上这句话写在脸上了。
  “陛下有所不知啊。”萧远叹了口气,“大周雨水少,百姓盖房多是平房,平日里房顶可以晾晒粮食,但遇上这种暴雪,房顶积了几尺厚的雪,承重不及自然就垮塌了。况且许多贫民本就是勉强度日,屋顶本就破烂不堪,甚至铺些茅草勉强遮雨,遇上天灾只能听天由命。”
  “萧大人所言,确有其事。”右相张甾居然破天荒地主动赞同了萧远的话,惹得萧远转头看了他一眼。
  “不过,”张甾话锋一转,冲着萧远意味深长:“那些贫民,平日里不过苟延残喘,就是风调雨顺也常有死伤,北城治安混乱,八成就是这些贱民所为,萧大人爱去北城闲逛,向来也都体察清楚了吧。”
  原来赞同不过是个引子,张甾实际上是想把受灾群众一竿子打成平日游手好闲为非作歹的贱民。连带着,萧远爱去北城闲逛,那么北城偷窃抢掠频发,也和萧远扯上关系了。退一步说,当朝重臣,却和贫民窟掰扯不清,于萧远的威望,大大有损。
  出了言语上挤兑萧远,张甾还想到了更深一步。萧远这时候抛出受灾百姓,仔仔细细地讲述下层人朝不保夕的生活,无非是想为自己接下来要提的救灾造势。百姓受灾,朝廷救灾,天经地义。
  户部王尘是萧远推举上位的,自然唯萧远的马首是瞻,工部是个清水衙门,在朝上半年也不见得说上几句话,萧远要赈灾,这两部定然大出风头,都是萧远的党羽,届时萧远在朝中只怕更要举足轻重。
  “陛下,臣夜观天象,见紫薇星动,怕是天罚啊。”钦天监主官神神叨叨:“帝星紫薇,永恒不移,是为君道。紫薇星动,必然是人间无道,帝君降罚啊。”
  “这就对了。”礼部尚书赵琦赶紧接过话茬,看了眼萧远,微微勾起嘴角。
  “为何同沐暴雪,有人平安无事,有人流落街头,这便是天罚啊。上天最是开眼,若是平日里作恶多端,必然要遭报应,我看萧大人不必操心,顺应天道才是。”
  萧远先声夺人,是要以大义逼迫朝臣同意由萧远的人挑头主持赈灾,但现在钦天监和礼部一通乱搅,扯出些天象玄学,把受灾百姓打成咎由自取,把天象说成天罚,萧远再为受天罚之人说清,就站不住脚了。
  右相党人,眼见着赈灾与他们无益,便釜底抽薪,废了萧远支持百姓的正义性,把他接下来的话堵死。
  王尘捉摸着,不禁捏了把冷汗,想看萧远如何应对。
  “哈哈哈。”只见萧远朗声大笑。
  “一派胡言。”
  “萧大人!”钦天监臣一把胡子都要吹起来了,“你竟敢不敬天道!”
  “天道?”萧远好像听见了个笑话。
  他把这词放在嘴里念叨了几遍,忽然抬头盯着那人,笑道:“若按大人所言,紫薇星动是上天不满人间无道,那便是天子未能传达天意,人间秩序失衡,才惹了天怒。”
  萧远转过来不再看那个老臣,而是目光灼灼地看向龙椅上的李承沣,眼中还带着未受的笑意:“前阵子陛下一意孤行,不在京中坐镇,非要御驾亲征跑去边界同南越人打仗,紫薇星动说的就是这事吧?”
  “陛下中了贼人奸计,我大周战将损失惨重,或许上天也看不下去了,这才降下天罚,以正天道。陛下向来爱民如子,见不得治下百姓为此受苦,自然愿意发罪己诏通谕全境,祈求上天早日饶恕,对吗?”
  “丞相所言……”李承沣咬紧牙关,几乎说不出话来。
  他没想到,时至今日,萧远还会将那一战的过失拿出来说,甚至直接在朝堂上论定大周战损全是李承沣指挥失当所致。三箭之仇李承沣尚且未报,如今又将萧远殿前辱没君上的举动记在了心里。他一遍一遍劝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这样解释,说得通吗?”萧远转身问钦天监。
  那老头被萧远一番暴言吓得瞠目结舌,没想到狂妄的权臣还专门来问自己,这话怎么答都不合适,一着不慎就会把李承沣的怒火引导自己头上。
  “这……这天象如此,如何解释,只看……”
  还不等可怜的钦天监老头想出个合适的说辞,萧远已经放过了他。
  “天象如此,如何解释,只看人上下嘴皮一碰,就能编出个说辞。百姓人微言轻,平日里光是挣扎着活着已是筋疲力尽,如何还能做出触怒上天的惊世之举呢?”萧远接过钦天监的话,自己补全了。
  “赵大人,我们在朝为官,不就是为了社稷百姓吗?赵大人一向宅心仁厚,如今怎么忍心看百姓冻饿街头?”
  赵琦平时为人处世总是滴水不漏,他要打压什么人也总是装出一副纯良仁厚、为人着想的姿态,萧远学着他平日的神情也摆出一副赵大人怎能这样的痛心疾首的神情,着实狠狠地噎了赵琦一下。
  宅心仁厚的帽子带上,赵琦就不好再抵制萧远了。
  “好一个社稷百姓。”张甾见好用的喉舌哑火了,只好亲身上阵,“只怕赈灾钱粮拨下去,层层扒皮,没能救几个百姓反倒不知肥了谁的肚皮。”
  “这话有理。”萧远点头道:“朝廷拨给西北军区的军粮都有人敢染指,都知道前朝贪官贪墨粮草最终逼得将士哗变的前车之鉴,还不思收敛,现在遇上手无寸铁的难民,只怕更无所顾忌了吧。”
  萧远一顿,像是突然想到了一样,笑了:“瞧我这记性,我怎么忘了,军粮一案的祸首早已伏法,如今政治清明,怎么会再有人打赈灾钱粮的主意呢?”
  此话一出,张甾脸上的颜色一再变幻,都知道军粮一案张家折了个最有出息的嫡孙。本想着然他在边远地方混上几年,再顺理成章地调回京,就是张家小辈的栋梁,没想到萧远竟然查出了张家侵吞军粮的证据,张家丢卒保车,只好舍了那个孩子。
  西北一度成了张甾的逆鳞,轻易不敢提起,萧远倒是说得光明正大,生怕张甾听不出他是故意的。
  张甾目眦欲裂,缓了片刻,说:“萧大人这样说,便是对赈济灾民一事成竹在胸,确保不会有中饱私囊的乱象了?”
  “有一二想法。”萧远谦虚地笑了笑。
  “既然本来就是萧大人提出的,相比萧大人已经想好了万全的法子,不如就按萧大人说的办吧”
  张甾沉吟道:“古来涉及钱粮、假手多人的差事,免不了藏污纳垢,主管官员或许清正廉洁,下面办事的人可不一定,萧大人这般自信,可别怪老夫没提醒你啊。“
  “张大人提醒的是,萧某自当注意。”萧远达到了目的,面上春风和煦。
  “户部主管民生,从前各处赈济也都听从户部调配,经验丰富,不如此次也交给王大人统筹。”萧远看着王尘,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惶恐。
  “此次雪灾,吃食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安置无家可归的难民,京中哪处适合安置流民,如何安置,你同工部商量着来吧。”萧远吩咐道。
  当年科举意气风发,一脚踏进户部这个大染缸,王尘半辈子都在和银钱俗务打交道。前任尚书贪得无厌又胆大包天,每次都要靠王尘糊弄朝廷的检查,王尘原本以为自己此生注定了要同流合污,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良心难安。
  是萧远给了他拿出证据搬倒上司的勇气,也是萧远保举他坐上这个尚书的位置。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尘原本以为自己早已忘记了如何做一个好官,但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圣贤的教诲,远大的志向,早已在记忆深处蒙尘,是时候把它们淘洗干净,看能不能焕发昔日的光彩。
  王尘精通各种中饱私囊、瞒天过海的法子,既然这样,旁人若想欺上瞒下,也一定逃不出他的眼睛,向来做贼者最通捉贼。
  ※※※※※※※※※※※※※※※※※※※※
  做贼者最通捉贼,白展堂直呼内行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