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文学历史两开花(尾声)
作者:星河繁露      更新:2021-04-24 14:04      字数:2910
  王玄策不久后也率领使团踏上归途,同时带走了借来的兵马以及阿罗那顺等重要俘虏。依旧按来时的路,北上大雪山,入吐蕃归唐。
  “王正使,我想我们要在此分别了。”满胄突然与他说话。
  王玄策非常诧异,“分别?满胄大哥,你要去哪儿?”
  “我不回大唐了。回去,皇帝要是还想让我做国王,那简直要我的命。我不想被这些大国君主利用来利用去,所以我要到他们管不到的远方隐居,过真正无拘无束的生活。”满胄说。
  王玄策想确实如此,皇帝不会轻言放弃的,但又对满胄的去向更加关心,“你去哪儿呢?皇帝管不到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生活不易呀!”
  满胄没有这种担心,他对自己有信心,“以前我没有一点儿生存能力,还不是活下来了,我这人运气好,到哪儿都能碰上贵人。听说东天竺以东,丛林以南,有另一片天地,那里也有人居住,习俗跟大唐和天竺都不一样。我打算去看个新鲜。”
  “既然决定好了,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做吧!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我会想念你的。”王玄策与满胄拥抱。
  “我也会想念你。”满胄紧抱住他,轻拍他的背脊,“我要是在新地方混不下去,会偷偷跑回大唐找你的。再见!”
  “保重!”王玄策挥手目送。
  两人在此分别了,满胄向东行,去向了今天称为中南半岛的广袤大地。迄今为止,在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诸国,仍能随处可见印度文化的身影以及印度的血脉,这便是千百年来,南亚文化圈不断往外扩张的遗存。
  王玄策继续向北,队伍后方有人喊起来,“慢一点儿!慢一点儿!有位老者跟不上了!”
  王玄策停下前进,询问怎么回事。回禀道,俘虏中有个上了年纪的人走路吃力,需要休息。王玄策亲自去瞧,果然是位老人,皮肤干瘪满是褶皱,毛发全白,眉梢和胡须很长。老人作修行者打扮,穿白袍,梳发髻。
  “老人家高寿了?”王玄策问。
  通过翻译,老人回答:“老朽今年两百岁有余。”
  “两百多岁?骗人吧?”蒋师仁不信。
  “不骗人,老朽自幼修行,又学得了点儿长生之术,才活得这么久。”老人说。
  蒋师仁还是不信,“凡人就算精于养生,不过百岁有余,哪有能活两百多岁的?活这么久的只能是仙人或妖怪。”
  他不信,王玄策却信,“真的有!黑风山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也活了两百多岁,要不是遇上火灾,现在仍活着。他就是从黑风山上的妖精那里学了长生术。老人家怎么称呼?我想把你推荐给皇帝陛下。”
  老婆罗门抚须道:“老朽那罗延娑婆寐。”
  王玄策请老人车上坐,带队继续向前。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返回长安,献俘殿前,同时呈上鸠摩罗王所献异宝与地图。李世民龙心大悦。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加封王玄策朝散大夫、左骁卫长史。
  至于阿罗那顺的归宿,史书上从此再无记载。不过应有安置俘虏之处,据说四川凉山曾是安置南亚俘虏之地,那里的少数民族至今有部分保留着黝黑皮肤、高鼻深目的人种特征。而自称活了两百多岁的那罗延娑婆寐,运气比其他俘虏好得多,因其会长生之术,受到李世民礼待,后被放归天竺。
  就在加封王玄策的三月后,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大唐皇帝李世民驾崩,庙号太宗。
  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之后王玄策又曾出使天竺,至于是不是回应鸠摩罗王所请,送去老子像,则没有记载了。梵文版《道德经》有没有在天竺传播开,道家思想在天竺有没有形成影响,太上老君的传道心愿有没有实现,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王玄策到最后归于无名,淹没在历史中,他所著的《中天竺行记》也早已散佚了。到今天,随着中国重新走向世界,人们才从尘封史料中发现此人,并惊讶于他的事迹。
  如王玄策这般传奇人物,为何“两唐书”中无传?
  一说因其职位卑微,不过五品朝散大夫;然而“两唐书”里品阶比王玄策低的人物依旧有传。另一说,则是讳唐太宗之死;唐太宗因服长生药而亡,制药人正是王玄策推荐的那罗延娑婆寐。此说争议颇大,今人便当小说家之言吧!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圆寂。
  玄奘法师最大的贡献并非西天取经,而是翻译佛经,用汉文化解释佛学,制定出新的翻译准则。正是因为有玄奘法师这样的无数翻译者,才使得汉语及汉文化掌握住了外来知识的解释权,使其汉化,融入中国。中国要自己消化运用知识,才不会受制于人。相反,对外国知识一味拿来,自己不去争解释权,不去思考,不去运用,不仅自己的文化无法进步,反会遭文化反噬。今天的印度就是反例,没有一部科学著作能用印度本土语言解释清楚,要么大量夹带外来词汇,要么完全用英语表述,印度本土文化已经成为落后文化,仅供旅游消遣。
  但是现代中国人对玄奘法师的印象却不是源自他的历史事迹,而是来自一部讲述唐三藏与三个徒弟的神奇大冒险的文学作品。由这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开拍时,曾一度遭到佛学界质疑,因为故事中的三藏法师与历史相差甚远,一个哭哭啼啼的软弱和尚实在有辱高僧形象。可这部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非常崇高,要改几乎不可能,最终只得文学、历史两开花。
  唐高宗驾崩后,一位女性有着跟王圣类似的经历,做过比丘尼,做过皇后,最后她迈出了王圣没能迈出的那一步,成为女皇帝,中国迎来女主天下。
  而王圣之弟,有名的戒日王,他则是印度最后一位差点统一五印度的本土国王。自他以后,印度再无本土名王,千年时光,五印度一盘散沙,外来者轮流坐庄,“印度女皇”维多利亚是他们中的最有名气者。直到距今一百多年前,就在戒日王治理过的曲女城附近,诞生了个男婴,他以“尼赫鲁”之名为世人熟知,在大英帝国退出印度之际,用铁腕政治把五印度上百土邦合成一个国家,得到了印度史上最大版图,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知晓的“印度”。
  雄心勃勃的尼赫鲁要把印度建设成第三世界的领袖,世界的第三极,恰在这时,又一个中国人打醒了印度人的美梦。边境冲突失利让尼赫鲁威望大损,许多改革措施就此停滞,印度从此无缘“世界第三”。尼赫鲁本人、女儿、外孙,先后成为印度总理,他的家族俨然王朝,然而此时印度已经没有国王了,更无转轮圣王,“民主”的印度不知要走向何方。
  时间回到唐代,由大食国带来的真主信仰在西域彻底扎稳了根,西域佛国逐渐灭亡,真主崇拜以西域为跳板,向大唐及天竺传播。大食教东扩进展缓慢,但南传天竺颇为顺利。北方大地已建起无数真主的寺庙,现在他们要继续向南,正如过去所有天竺名王做过的那样,要想征服五天竺,必须克服南天竺。
  “听说他们会杀掉所有不信他们神的人,砸碎所有神像,强迫活着的人改变信仰。上主会保佑我们战胜那些魔鬼吗?”遮娄其的士兵擦拭着自己的长枪。
  旁边的同袍说道:“会的!你看,上主与我们并肩作战。”他指向飘扬的野猪旗,如同讲述一个秘密,偷偷说,“那些信真主的人怕猪!”
  挥舞着野猪旗的遮娄其人最终战胜了入侵的大食军队,大食人止步于南天竺前。毗湿奴宠爱遮娄其,遮娄其人又一次保护了南天竺,同时保护了印度文化和毗湿奴信仰。直到今天,比起饱受阿拉伯宗教文化影响的北印度,南方地区更加朴质,更有浓郁的印度风情。
  西元1193年,大食教信徒攻入那烂陀寺,寺庙以及万千经卷焚为灰烬。传说,当寺外两尊菩萨像双双没入土中时,便是佛宗灭亡之时。此刻火光中,南边的菩萨像早已不见了踪影,北边的菩萨像还有头部露出土外。菩萨面带微笑,似闭非闭的双目看着四周狂奔的马蹄,还有不断倒下的沙门。不一会儿,围墙垮塌,把它彻底掩埋了。
  佛宗从此绝迹天竺。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