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盗洞
作者:道貌岸然      更新:2021-05-09 21:06      字数:3188
  这是一座大约处于匈奴鼎盛时期的墓葬。
  因为我们在寻到墓道后没有多久,用来挖掘盗洞的铲子就已经从泥土里带出了不少烧焦的木头及少量的畜骨、黑胎陶片、铁器和漆器残块。而且很不错,估计这还是一座还没有被盗过的贵族大墓。
  匈奴人有集体埋葬于一处的习惯,常人所谓的“龙庭”就是匈奴历代单于和其亲属埋骨之地。匈奴的墓葬地表特征明显,在蒙古境内的诺彦乌拉、乌兰巴托、特布希乌拉及呼尼河畔、达尔汗和乌兰固木市附近,就有很多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匈奴墓葬,虽然有普通墓葬和大型贵族墓葬之别。但是所有的大墓都被盗过。
  所以鈺帮从来不去打这些草原墓葬的主意。
  几乎没有鈺帮愿意光顾那些早就被人“翻检蹂躏”过无数遍的墓。
  鈺帮在进了墓是只能拿一两样冥器的,这是规矩,也是为了别的同行和后人考虑。中国就这么大,古墓就这么多。要是都被盗了,鈺帮这个行当很快也不用再传承下去了。
  看见这座墓葬完好无损没有被“动”过,秦老明显喜上眉梢。
  其实也只有鈺帮这行倒斗人才能混迹在考古学界,因为只有我们才会对于一般文物不屑一顾,擅长寻找和发现最珍贵最有价值,又最容易脱手的冥器。旁的倒斗人要是在考古界待久了保不好会顺手顺出一两个小玩意来。
  时间一长哪里有不出问题的。
  秦老这老狐狸之所以能在鈺帮这行当里待到现在,又成为资格最老的一位,和他常年的正常工作考古是分不开的,他通常都能在国家出资挖掘考古的墓穴里找到关于古墓的线索,然后一人再去倒斗摸冥器就有把握有方向多了。而且国家的资料做为考古界著名人士的他也可以随意查阅,比我们这些民间人士的确是有优势多了。后来年纪大了,干不了挖盗洞和开棺材之类的体力活,就收了一个徒弟嵩明,仍然活跃在倒斗这一行当里。
  而常的人在大约四十五岁以后就洗手不干了,只有秦老,六十多岁了仍然继续着。
  说到洗手——我瞄了一眼卓言,他的年纪似乎也不小了,恐怕再过个几年就要传出他洗手不干的消息了吧!!
  盗洞终于完全挖成了。
  我随手翻翻那泥土里夹杂的铁器和漆器残块,放到鼻子下嗅了嗅,微微笑起来。
  十分腥气的泥土,如果在水量丰富的地方,有这样的地下土并不希奇,但是在荒漠遍布的徽州,即使从前,千年以前这里还是草原。也不可能有这样干燥后黏性仍然这么大的土。
  这样只有一个解释。
  秦老也抓了一把土嗅了嗅,点头道:
  “有大量殉葬的人或者马匹,大家等会不要走错,这是一座大墓,可能机关是弓箭翻斗陷阱之类的小玩意。”
  我们检查了身上的东西,陆续爬进了盗洞。
  秦老是第一个,李道士朋友第二,严三手在我前面,我后面就是那三个苗族老头,在他们前面还是感觉心里有些毛毛的,但是严三手说什么也不愿意在他们前面,想了想身上的那块黎当玉,我一咬牙就答应了。卓言倒是老样子最后一个进。
  盗洞不长,估计也是天长日久的大风,将墓顶都削了一层。
  大家一起动手挖的盗洞,洞壁上的铲子印痕仍然是整整齐齐,一铲接连一铲的痕迹看得严三手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下次喊你们这些人去挖一个通往宝库的通道倒是不错。:
  我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他。
  可惜他在我前面,实在看不见我这个眼神。
  墓穴是因为地下有墓室这个空间或者坟墓本身的木架支撑,所以只要找好方位挖掘盗洞就很少会出现坍塌的现象。
  可是别的地方不一样。
  我们这些看上去好象十分擅长在地底挖个通道的家伙,换一个环境,保证就是束手无策或是惹人发笑了。
  在就是常言所谓的一行的手艺往往不能用于其他的无奈。
  泥土很厚,一层一层积累着不同的东西。
  估计是因为山体在这千年之间的变动,使得不少地方都有所移位了,我立刻开口:
  “墓室恐怕会有所坍塌。”
  秦老和卓言也同时说:
  “绳子!”
  严三手看着这群根本就心怀叵测,各自都恨不得对方死了才好的人,虽然各自之间都相当有默契绝口不提争执,但是在面对麻烦时完全一致的判断和反应,让他忍不住在心里暗自叹息。
  倒斗手艺人正是这么多混迹于徽州的下四流人物里最难以猜测,最神秘的家伙们。
  如果不是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完全没有办法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做出一点点猜测。
  绳子绑起来了,长长的衡量着盗洞壁上不同东西堆积的地层变化。
  “下波浪型弯曲!”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就是finoa那个时候老在念叨的啥褶皱褶皱的,我是不太明白这些拉,但是鈺帮的经验要是连这个看不出来还不完了。
  “由东及西变化增大。”秦老嘀咕着,既而笑起来,“看来运气还不是太糟糕!!”
  他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拿起铲子在洞壁上重新挖了起来,泥土经过众人的传递抛到外面,不过一分钟,一条新的盗洞就出现了,而且从外面望,很清楚的看见一间墓室。
  “运气真好!”
  我在嘴里嘀咕,声音里怎么听也有着不甘愿。
  以至于严三手奇怪的回头看了我一眼。
  他哪里知道我这个倒霉的家伙进“房子”里倒斗从来都是花费千辛万苦才能找到墓室,又要和那棺材里的粽子打上一场才能摸到好冥器,哪里有这么顺心过。
  我在心里恶毒的诅咒了一下。
  既而又轻轻冷笑。
  没关系,找到墓室又没有完全结束。以我余悸的倒霉你们既然非要我进“房子”,那就等着那粽子出来吧!
  这座墓室可能在草原算得上是相当高大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六米高的墓室实际上也算不了什么。秦玉德那个四龙锁棺的墓室,足足有三十来米高,如果再加上潭水深度就可以达到四十五米。
  而战国的帝后陵墓那种规模就更是吓人了。
  因为建造的时候,造墓工艺并没有当时中原那么高,而且也没有选择好的墓穴,使得墓室的一大半都已经坍塌下去,被厚厚的土层埋葬了。
  那墓室墙壁上所刻的简单图画也早已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来什么端倪。
  我们全部从盗洞里下来,踩在墓室的地面上,感觉到脚下好象有些什么东西在土里埋着。
  仔细蹲下身来看了看,原来是墓底铺着圆木,只不过因为墓的位置不善,所以这些圆木多半已经腐朽,断裂,有的干脆烂在了土里。结果却让我们踩上去高低不平的十分难受。
  这样的墓难道真的能找到鬼镜?
  我真的很怀疑,因为这根本就不像是一位胡巫的墓!
  墓室分为两间,外面的是陪葬坑。
  我们走近一看,只见坑里面到处都是埋在土里的骨头,都已经发黑了。
  秦老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的检起了一块骨头,他用腕力控制手指关节,使骨头很好的卡在手指之间,对于这些暴露在外的,上了千年时间的尸骨,都不能直接用手指的力气去抓,因为骨头也已经腐烂得差不多了,里面的骨质彻底没有了以后骨头就会特别脆弱,稍微一用力就会变成粉末了。
  “人骨!”
  他轻声说。
  声音很是冷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动。
  墓室里的所有人都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惊讶,除了严三手。
  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那挖出的巨大的坑。那坑里面被土半掩半埋的无数翠绿骨头,如果他的计算问题没有出错的话,那么这里起码有将近一百多人的尸骨。
  他看看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人表现出特别的惊讶和感叹,就更是郁闷了:
  “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陪葬?”
  “这很正常。”秦老倒是很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做为一个平日里是个有名望的考古教授的人,其实根本就不会知道严三手这个鼎鼎大名的线上人物有多了不得的事迹。
  他对严三手的认识估计全部都来自嵩明的描述。而嵩明这个人,偏偏正好是最不对城隍庙这帮人味的一个鈺帮,他和秦老的生活并不像我们这样闲散和没有规律,也不想我们这样偶尔还得为下一顿饭发愁,所以从平日里就很是瞧不起我们这些街面上的人物,认为自己是高街面人物一等的,这能让人不讨厌吗?
  因为是同行所以好歹还给着我们点面子,要是他遇见的是其他流派的倒斗人压根儿就傲慢的连理会都不理会。更别说这街边的偷儿了。
  他要是知道严三手是个每次动手对肥羊也只摸上个一块两块兹吒的主儿,恐怕就鄙视得厉害了吧!!
  “蛮人用活人来陪葬,有什么奇怪的?”说话的是李道士朋友,他面无表情。我很是怀疑他那些极度看不起边疆甚至边远地区人的心理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因为中原的道术比起其他过于高明的缘故?
  不过他这样一说,可就彻底得罪那三个苗族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