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世
作者:大枸杞      更新:2021-05-19 05:11      字数:3397
  “你说得对。”周庸赞赏他,不论此前的立场如何,或者双方发生了什么矛盾冲突,但蒋龙的言语是没有任何错处的。甚至可以说直指人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些东西。有些人出生的起跑线就是他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终点线。譬如长安这些普通的看客,终其一生都达不到梁龙的成就。
  便拿江海湖而言,他的起跑线,便是那老手一辈子无法企及的终点。
  长安人向来骄傲,但这种骄傲是建立在面对大唐这个强盛无比的大国,建立在长安举世无可比拟的繁华之上的。终归到底,追根究底去谈,这种骄傲建立在那些无比强大的人的基础上。
  譬如剑主,譬如唐皇。
  而更多的是,长安人的骄傲很虚弱,像泡沫一般随时会给人戳破。梁龙此刻轻轻的伸出手指,把这些往日里激扬故事,指点江山的长安看客们,从高高的看台上狠狠的扯了下来,并且把赤裸裸的真相掀开——长安这些看客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不过是蝼蚁一般的人物罢了。但没有人可以反驳。长安的凡人并不比其他城市的凡人更高贵一些。
  所以此刻台下所有人都静默,周庸的赞赏显得突兀,却再没有人反驳。
  “说未来太遥远了,谈明天才是最实际的,我相信未来某一日,你不会比王也差多少的。有机会,我们可以切磋一下剑法。”周庸对梁龙做出评价,认为他不输王也,同时做出邀请。
  梁龙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虚弱的他需要休息。虽然解浩瀚的杀招被周庸搅合了,但先前那一掌横排在他腰上,打得他五脏六腑有些移位,方才下台之后还在咳血。
  解浩瀚亦开口:“唐人向来有眼无珠,且容不得英才。若他日你在唐国过不下去了,到我大宋来。就凭你这一番话,我保你一条康庄大道!”他是何其骄傲狂妄的一个人,长安人至今未曾有一个让他认可的同龄人,此刻却是认可了一个手下败将。不是因为实力而敬佩,只因为认可且怜惜。
  “哼,宋人挖墙脚到我头上来了吗?真当我大唐无人了不成?还有,什么叫做有眼无珠,且容不得英才?”小龙王李伯君也不甘示弱。先前还遮遮掩掩的他,此刻大大方方的承认,梁龙是他的人。原因无他,这一番话传出去之后,不用想都知道必是美谈。一个拼了命在努力的人,不管他的成就高低,都会得到人尊敬。而帮助值得尊敬的人,便容易累积名声。再加上解浩瀚言语之间涉及大唐风度,更需要开口去反驳。
  像他们这个层次的天才,需要名声铺路,以便于以后掌权的时候有人可用。又在身边人耳畔吩咐了几句,便有手下拿着上好的伤药,分开人群往梁龙那边去了。梁龙也不矫情,拿了伤药,就地疗伤。
  “哟?小虫儿可敢上台?”解浩瀚只轻蔑一句,便打消了李伯君的气焰。那李伯君硬是把气压了下来,不说话静等后来人登台。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输的,哪怕输也是要输的好看。所以不可能为了一时义气而登台。
  最先开口嘲讽的诲人不倦许久不说话,他用极为陌生的眼光审视梁龙,待到李伯君和解浩瀚交锋两句之时才开口:“我为先前言论道歉。”他开口便是认错,对梁龙行了一礼。接着又道:“日后你有需要尽可来找我,我是说,任何需要。”长安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诲人不倦的情况是如何的,只当他是一个国子监大祭酒的后辈子侄,但就这个身份也足够他对梁龙承诺了。他平静看向李伯君一眼,李伯君给他这一眼看得有些莫名心悸,还没来得及回应,他又扭头看向台上的解浩瀚,缓缓说到:“解浩瀚,宋国师之徒。一年前出山,战尽宋朝一境天才,连一些早已成名的天才降境而战都是败绩。先是宋境几位国公之子,尤以与大家熟知的齐国公之子狼君赵北望一战出名,据在场人回报,说是仅仅用了不到一百来回合便打败了赵北望,开年之前,宋早见降境指点,本意是为了打磨气焰,最后从宋早见的口中传出的消息似乎并没有赢,至于有没有输,就很难说了。这半年间每一场战斗,都极为低调,和那些成名天才的战斗更是不为外人知,因此在我唐境才名声不显。解浩瀚,宋人称你,但求一败。我有说错吗?”
  当他缓缓说出这些消息的时候,台下人都极为诧异,那早已坍塌的棚子里坐着的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但就是这些人都没有解浩瀚的消息,只能用人命去试探。
  李伯君似是不服:“你可别乱说。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
  话音未落,解浩瀚哈哈大笑,笑声震天:“小虫子可闭嘴吧,你这个诲人不倦有一些意思。”李伯君想再反驳什么,诲人不倦宋子扬又开口说话:“天才有很多,大多是自诩天才,而你不同,是真正的天才。九境十品,九境十品。”
  他似是感叹般:“大世呀!先有高山,后有李易,而今还有你解浩瀚,再加上只修命理的王白露。这些人一个一个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听他感叹,解浩瀚接他话茬:“王白露你见过吗?”
  “你没见过吗?”诲人不倦反而疑惑,因为王白露虽然到了长安,但本身是宋人,之前也是在宋国长大的。作为国师弟子的解浩瀚,应该会有所接触吧?
  “没有见过,我在宋境时间很少。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解浩瀚很坦然,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猜测。他不在乎书山里那位天才中的天才,也不在乎李唐未来可能是生死之敌的皇子,只问一个不修符只修命理的王白露。旁人难以揣测。加之自言在宋境时间很少,又在唐境不显名声,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他在山海外,而且很多年。
  一时间众人联想翩翩,但都没有说话。有资格开口的不敢开口,怕再次给嘲讽;没资格开口的更是不用多说。
  王白露到长安有一些时日了,在场这些自诩天骄的国公公子或者名门正派的弟子,却都无缘一见。
  “我也没见过。先前到了国子监和家师见了一面,我当时不在,错过了。听师傅说极为了不得。师傅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诲人不倦的言语带来极大的冲击,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白露是王阳明的弟子,不修符而修命理,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但没有人敢插嘴一问。
  周庸有所悟的望向解浩瀚:“我见过王白露一次。”
  “什么样的人?”
  周庸想起之前和王白露的见面,那天在青符门内,那个少女倒有一段像是在介绍自己,是这么说的:“十余年来算了无数卦,下了七次定语,未曾错过。这是第八次。”于是周庸便道:“她自言十余年来算了无数卦,下了七次定语,未曾错过。我想还是不错的。”
  “还不错?”诲人不倦语调尖锐,夸张的声音代表了众人的心声。周庸不是很能了解这种卜卦准确率高的概念,因为在他脑海里有另外一种说法:任何既定的命运都是诸多因素促就的。在新广的时候,他也曾经好事,试过一些类似于引导和心理暗示的行为,而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算不是算也是一种,下定语?比如说,一块从山海外带来的皮,若是市场供求太多,那么必定会降低价格,这个时候只要囤积起来,之后价格必定会上涨。再暗示所有关注的人,山海外这种皮越来越难得了,很快就会珍稀了。譬如安排几个人假装从山海外归来,大声谈论这种皮“越来越少见了”,“价格一定会涨”这些。随后可想而知的结果便是,这种皮会越来越高价。这是很简单的逻辑而已,但在当时毕老爷口中却是未卜先知。
  再比如说,周庸曾多次预测过天气,虽不全准,但也有七八成把握。这些不过是基于已知的规律上去推断出来的可能性,也算是一种未卜先知?所以他对于王白露七次全中,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虽然相信王白露的一些预测,但也只是觉得对方是依托于规律和逻辑而已。
  “你可知阳明先生卜卦准确率不过八成而已!这长安若有一个人卜卦能上一半,那必是大家族的重要幕僚!在大多数凡人世界里,足以称为神仙了!”
  “是吗?”周庸疑惑。
  “算了,你不懂。你当为什么,和我们一样年岁的王白露能和老一辈搭上话,而我们还只是年轻一代?去问问张一便知了。”诲人不倦颇为无奈。
  周庸毕竟只是刚修行没多久,又没有师门长辈,对于这些不是很能理解,再加上那一日王白露亲自跑到青符找他,见了一面也不觉得对方有多了不起。
  “若真是这样,我倒还不一定能见她一面。”解浩瀚说话,语言之间是带着尊敬的。如果王白露不愿意见他,那他枉费心机去布置也大多是落空。就像剑主明明比阳明先生强,但就是找不到阳明先生的人。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再怎么用心都只能感叹神龙见首不见尾。反而是剑主,若是有心,还是容易找到的。
  “书山的高山你们见过吗?”解浩瀚又问,这一次问的是诲人不倦和周庸。至于其他人,早已默默的被无视了。虽然屈辱感十足,但好奇心驱使之下,也不做太多动作。
  “高山我倒是见过一面。前些年到长安来,不知道做什么,去了李府,布了一道符。后来是李良女亲自去处理的。而后出长安的时候我见过他一面,速度极为快。想必大概和张一一样,已经到四境了吧。”诲人不倦回答他。
  “张一如何?”
  “义薄云天。”有一个声音不请自来。周庸听闻,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