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讨董檄文
作者:凋谢的提阿莫      更新:2021-05-23 16:57      字数:3086
  大汉初平元年十一月,冀州一篇讨董檄文,疯传天下。
  此文,由河北名士陈琳所书,文中以辛辣口吻、深厚笔触,列举自董卓进入雒阳以来,所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令臣民泣血、天下鸣冤的恶行。
  一谓之,废先帝嫡长子、汉少帝刘辩,立新帝刘彻,左右朝纲,是为不忠;
  二谓之,暗杀对其有知遇之恩的槐里侯皇甫嵩,是为不义;
  三谓之,欲铸新币,却只是借口搜刮民脂民膏,充入私库,满足一己之欲,是为不仁;
  四谓之,应先皇后何皇后之请,入雒阳驰援,却事后翻脸,毒害何皇后母子,是为不信;
  ……
  如此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之人,天下合当共诛之!
  今以四世三公袁氏之子、袁绍袁本初为号召,天下群雄,“尊汉帝、讨不臣”,联盟诛贼!
  此檄文一出,顿时震惊天下,一时失声之后,便立刻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度来。
  有如沛国曹孟德、陈留张孟卓(张邈)与东郡桥元伟(桥瑁)这般立刻响应者,有如河内王公节(王匡)、徐州陶恭祖(陶谦)这样摇旗呐喊地,亦有如幽州牧刘伯安(刘虞)、冀州牧韩文节(韩馥)这般来信质问地,但且不管各方如何反应,事后又会有什么应对,这檄文出世之后,其所产生的轰动效果完全达到了,袁绍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到大汉天下。
  而这时,地方诸侯与中央的矛盾,也立刻被摆到了台面上来。
  事实上,大汉自高祖以降,虽立下了“非刘姓不可为王”之誓,后辈帝王也始终依循,至于如今,如沛国、渤海国等侯国因国相、郡尉由朝廷指派,分政权、军权,国王除了世代传承的身份,权力一直在不断缩小,中央的权威则愈来愈大。
  但即便是这般集权,也无法控制另一种势力的滋生绵延。
  没有千年的皇权,却有千年的世家!
  在这片土地上历来如是,就算是如今大汉中,亦有一些当初自西秦投奔过来的家族传承延续,而大汉国自身的土壤上,亦成长了新的世家实力。
  能够在当初吕后的统治中挺过来的家族,基本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得到了各自的发展,最顶级的世家自然是出过平天下级谋士的留侯、献侯、酂侯(萧何)三个世家,至于武将因年龄延续关系,没有能够与之相比地,无法长久庇护家族,自然要差上一筹;而再下来,便是如李广家族这样出了超一流武将、或是袁氏这种四世三公之家;而后便是家里至少有着治国级谋士或是一流武将坐镇的家族,这样的家族同样需要有着至少绵延三代的底蕴,如郭嘉家中便不符合此条件,只能成为“士门”,与地方豪族层次差不多。
  若将大汉分为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皇室及平天下谋士、超一流武将位于最顶尖,毕竟后两者因其强大实力与天子亦可平等相交,之后便是这各种家族势力,而实际上这些世家大多都有着各自的势力基本盘,于是地方的分割在无形中便事实上形成了。
  及至今日,朝廷派遣命官到地方上任,都必须要借重这些家族,中央与地方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可是这平衡却将打破了,不是因为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而是这一道檄文,在进入寒冬的时候,却如春雷般炸响。
  不管是因为单纯看不惯董卓作为而义愤填膺的大汉忠良,还是藏着别的小心思的野心之辈,又或者浑水摸鱼的苟且之徒,都如同闻到了腥味的鲨鱼,齐齐行动起来,准备涌向在号召檄文最后注明的那个会盟地点,酸枣。
  会盟定期为,十一月廿二。
  ……
  “混账!”
  雒阳相国府里,议事厅中的杯盏瓶台再次遭到了一轮毁灭性打击,满地狼藉中,正站着一个身材臃肿、体型庞大的中年大汉,正是董卓。
  董卓身体业已康复,毕竟也是跨入一流武将的当世强者,加上身上吸收的那异样气息,他如今却是越发有一种雍容气度,只不过对比他现在暴虐的面容,真是将那风度毁了个一干二净。
  “那袁本初,以为自己是谁?”
  董卓对面,正站着相视苦笑的李儒和牛辅,以及满头大汗的传信将士。
  作为董卓两个女婿,李儒和牛辅私交泛泛,这一次却是跟着各自的夫人来探亲,尤其是董卓老母亲池阳君年岁已高,越发容易想念小辈,偏偏孙儿们年纪都大了无法时时承欢膝下,就经常要求他们来串门,所以他们也经常相约一起上门。
  却没有想到刚才还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一下子就成了现在这样。
  说起来,董卓近来脾性愈发暴躁不耐,这不是件好事,李儒自然感到忧心,倒是牛辅傻愣愣地什么都不知道。
  挥一挥手让那小卒先行下去,李儒待对方退下之后,才说道:“岳父何必如此动怒,天下间,对岳父不满者众,但岳父却也无法一一去对付,正好此次他们结盟起来,一举歼之,还省了大功夫。”
  董卓瞪着他,表情有些奇怪,毕竟这与他想的不太一样。
  这真的是那个总是要劝自己事事小心低调的李文优?
  “何况,这檄文虽然定教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但到时候究竟会有几方付诸行动,还待商榷。便是真的来了,他们何人为主、何人为辅,彼此又岂能互相信服?”说是这么说,但李儒并不会对此事完全不管不顾,任由发展,接着便又道:“其实在儒看来,咱们可以将这些诸侯,分为几个阶次,分别对待。
  “首先便是,幽州、荆州和益州这三位,他们为汉室宗亲、牧野一州,可谓权势、威望皆有,有他们参与,所谓讨不臣更将名正言顺,但咱们偏不能让他们如意。益州近来生乱,刘君郎(刘焉)无暇他顾;刘景升(刘表)借蔡、蒯几家之力坐稳荆州,那几家不会让他一意孤行,除非局势已定,否则亦不用视他;至于刘伯安,他生性守成迂腐,只要让天子书信一封,想必就能让他的迟疑,转为按兵不动。”
  “哈哈……”董卓这才转怒为喜,大笑道:“文优真乃吾之子房!”
  李儒不理董卓的口不择言,只微笑着继续说道:“去掉这三位,便再没有能以绝对威望,领袖诸侯之人。似那袁本初,不过占了一个先头便宜,儒可是听说,桥元伟、曹孟德亦有发布檄文、号召群雄之意,只可惜晚了一步。若以此挑动他们彼此自相内斗,自是最好,即便最终能够形成结盟,却也未必可靠,反倒可能互扯后腿,又能产生多少威胁?
  “何况咱们怎么能忘了,那袁本初打着四世三公的名头,他却只是庶出。那位嫡子,又会如何作想?”
  随着李儒越说,肆意的笑声开始弥漫相国府,久久不绝。
  ……
  改了年号,诸侯讨董,这些大事件,对于王胤来说,暂时都没什么影响。
  他依然每日在府中自己修炼,虽然仍是不见起色,那花蕊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没有,让人真的怀疑这就是朵不会开的假花,但看得见的精神力方面的增强,让他还能够聊以安慰。
  而王允对他似乎也放任起来,不再如当初那般严厉要求,莫说检视课业,就是定期的考核,也不再叫上他,当然这不是要放弃他,只是大概是不想要刺激到他。
  何况近来王允似乎也确实挺忙地,哪怕没有朝会的时候,他也时常不在家中,估摸也是没心思来顾及王胤的事情。
  不过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光光王胤久在府中、不去“学堂”,就够让人疑惑了,而他苏醒的消息同样也瞒不住人,当然他们也没有想过要瞒,因而在疑惑之后,自然慢慢地也能够打探出来,王胤这个曾经“学堂”的少年天才成为一个废人的消息,而后这个对当事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秘密的消息,自然也就在一定的圈子里流传开来。
  有人惋惜,天才总是让人有期待感,有人痛恨,董卓霸权之下的又一个牺牲品,有人兔死狐悲,亦有人幸灾乐祸。
  有些风言风语当然也流传到了王胤的耳中,虽然他不怎么出去,但大雄、小夫这两个小厮可是合格的传声筒,外面的消息大部分都是他们传给他的。
  知道之后王胤倒也谈不上什么反应,他的适应力还算挺强,或许也是本来就不怎么依赖于谋士的能力,所以除了修炼的时候,平常根本察觉不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不过对于讨董联盟的事情,王胤多少还是有些讶异,这“历史”兜兜转转,似乎还是要走上固有的轨迹,哪怕这个世界可能会有些不同,但王胤也不得不早做一些准备——他的危机意识一向很强。
  目前看来实力的提升不靠谱了,就应该从其他方面下手,但是他能怎么做呢?
  或者换句话说,他该找谁抱大腿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