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徐冰:暗生间隙
作者:杨柳述之      更新:2021-08-29 00:09      字数:2825
  经过多次谈判,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八月中旬,车辆厂领导跟沪堃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祁国政,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会议厅,正式签署合作建房协议。
  车辆厂分两次向沪堃地产支付建房款七亿六千万元。
  这个协议的签署,也让徐冰释放了很大的压力。
  他感觉自己卸下一副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的重担。
  协议签署的当天晚上,徐冰就请同样是如释重负的祁懿,到酒吧大喝了一场。
  之前,徐冰一直认为车辆厂可能会跟公司合作。
  但是,几次谈判下来,结果并不被大家看好。
  这让一直持积极乐观意见的徐冰,顿时感觉亚历山大。
  徐冰觉得自己还是太幼稚了。
  商务合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这其中,自己公司内部因素、车辆厂的内部因素,以及各种客观因素,都会制约合作的进程和结果。
  徐冰全程参与跟车辆厂的谈判,这让他增长了很多的见识和经验;对人性的理解又深刻了几分。
  祁国政虽然嘴巴上说他自己当甩手掌柜,让祁懿跟徐冰、江涛一起来操作这件事情。
  但是,在最关键的建房成本和利润等条件上,祁国政是分毫不让。
  他提出来的条件根本不是合作建房,基本上就是给的团购房优惠条件。
  车辆厂根本不接受。
  车辆厂的反应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车辆厂一下子拿出六、七个亿给沪堃地产,这让沪堃地产的资金使用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于合作方这种“上拿租”的合作形式,如果沪堃只给几个点的优惠,那根本就说不通。
  所以,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对祁国政这种虚伪不讲商业规则的行为,徐冰是失望透顶。
  他对跟车辆厂的合作基本上已经不报希望。
  祁懿急的也是满嘴是泡;但是,对于祁国政的固执,她也没有办法。
  徐冰对公司的失望,祁懿更是担心和无力。
  好在车辆厂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知道沪堃摘地时的地价,也知道沪堃的经营状况,所以,在通过市里相关部门的协调后,沪堃地产乖乖的按照商业规则重新回到合作谈判的轨道。
  徐冰听车辆厂的老王说过市里面领导当时是怎么说的。
  领导问区里,沪堃地产原来不是国有的吗?如果沪堃地产不能为市里的大局服务,那就查一下沪堃地产当时是怎么改制的。
  徐冰听了,觉得还是大领导说话一针见血!
  这些改制后的企业,哪个敢说自己不怕查?
  所以,祁国政最后跟车辆厂达成合作协议,也是迫于压力。
  而这种压力,仅仅是领导的一句话!
  徐冰算过,以目前的开发成本,给车辆厂的房子的售价每平米接近六千一百元,公司的毛利率在百分之二十七;比预期的要好一点儿。
  而给政府那四十万平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成本达到四千六百多,毛利率达到百分之十。
  所以,跟车辆厂合作建房,公司是赚钱的。
  徐冰知道,这个结果得归功于已经开始迅猛上涨的房价。
  经过几次大的团购,周浦项目的存量房、期房几乎全部售罄,现在已经陷入无房可卖的地步。
  而虹口和长宁两个项目,现有的可卖房源最多能卖到十月底。
  所以,在回笼了大量现金以及在js银行的第二批次贷款的支持下,祁国政召开集团工作调度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开发建设进度。
  他要求各个项目尽可能的多开、多建,快开、快建。
  这次的楼市突然逆势而涨,的确出乎大多数业内人士的意料。
  以至于大多数开发公司短短几个月就无房可卖;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市场需求恐慌,进一步推动楼市更快上涨。
  政府住建管理部门一方面出台更为严格的限购政策,另一方满约谈各大开发商,要求增加房源投放市场。
  这段时间每天找祁懿和徐冰买房的、谈合作的,络绎不绝。
  吵得他俩儿不得不在公司处理完工作后,就赶紧到外面找个地方待着,生怕被人给堵在公司里。
  祁国政现在别的什么也不做,就是陪着一班大佬喝茶、打高尔夫球,晚上再听一听各个公司的汇报。
  逍遥的不能再逍遥了。
  让他最解气的就是各大银行现在都低眉顺眼的争着抢着给他贷款,利率还特别的低。
  让他更开心的是,香港的投行和基金公司已经把沪堃地产的估值由七月初的九个亿,提高到现在的二十四个亿。
  这全是因为三个月的时间内,祁懿跟徐冰给公司回款将近二十个亿。
  祁国政有了祁懿跟徐冰这两位得力干将,现在他跟投行和基金公司再谈判时,就牢牢的抓住了谈判的主动权。
  祁国政又给徐冰发了三百万奖金。
  虽然,他觉得有些肉疼,但是,他也知道祁懿说得对,公司要想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得赏罚分明。
  这一次如果没有徐冰从银行那里跑下贷款,如果不是徐冰动用私人关系推进三个项目的销售,仅以公司现有销售人员的思维和能力,即使房价再怎么涨,也不可能“去化”的这么快。
  现在,祁国政手里握着二十个亿,做什么事情,他心里都有底气。
  徐冰没有祁国政那么自在。
  销售那边虽然压力不大了,但是,整个队伍也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
  人员素质不高让他最为头疼。
  三个销售经理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工作敬业程度和组织能力还算是说的过去。
  但是,销售人员里,他经过逐一筛选,还是调整掉将近一半的人。
  有一部分愿意转后台客服和物业的,安排转岗;不愿意转岗的,只能解聘。
  徐冰让唯佳西组织各个项目公司,按照新的招聘标准招人。
  这次招聘质量,也纳入对人力资源部工作的绩效考核中。
  在胡萝卜和大棒的威力下,各个销售部在半个月内就把人给配齐了。
  用祁懿的话说,这一回再看公司的售楼员,就养眼了许多。
  随着各个项目公司不遗余力的推进工程开发进度,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和部门的协调组织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造价部的预算结果跟财务的决算结果不一致,却没有说法的情况;
  更有甚者,财务周末休息,项目公司只能等着下周支付农民工工资,而白白造成停工两天的损失。
  祁国政终于发现自己靠亲信来管、靠亲属来管理企业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了。
  集团的各个部门大量的投诉和抱怨,堆积到祁国政面前。
  徐冰原来提报的那些一直没有得到他足够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的公司内控报告和方案,祁国政又翻出来,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他又把徐冰跟祁懿叫到跟前,多次探讨和商量。
  祁国政对集团组织结构和工作关系的调整很小心,他最担心如果调整不好,会损害目前的经营形势。
  祁国政又分别征求了祁涛、杨志刚和老宋的意见,他又跟一些管理咨询顾问探讨了公司经营管理发展方向,一个初步的公司改革思路在他脑袋里慢慢成型。
  他又跟徐冰长谈了一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徐冰,让徐冰组织力量起草公司组织管理调整方案。
  祁国政准备在今年年底的年会上,把这项工作作为跟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同样重要的战略举措来推进。
  祁国政感觉有些兴奋。
  这两项战略举措的推行,将是自己成为一名有着高瞻远瞩、经营思想内涵丰富的新时代的企业家的基石。
  当然,这些话都是看出他那点儿自我膨胀心思的徐冰,在长谈结束后,轻轻的给他拍了一记小小的马屁!
  徐冰对祁国政的脑筋僵化,尤其是对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效率低下尤为气恼。
  他提交了几份建议报告,都被祁国政束之高阁。
  要不是在他气的跺脚时,祁懿以吻相报,他可能真的就撂挑子了!
  所以,当祁国政下决心要对公司组织管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徐冰一点儿也不激动,反而他还有点儿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