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循序渐进
作者:从老啃到小      更新:2021-08-30 05:29      字数:2472
  新发明的石沉大海严重打击了二代们的积极性,以尉迟宝林为首的纨绔开始用武力要挟侯大宝交出肉味糜子馍馍的秘方。被弄得不厌其烦的侯大宝将他们分配进老苏家棚子里做老师。
  尉迟宝林与程处嗣家学渊源,负责在下午教授武艺,前提是早上的数学必须学会。别看侯方出身武将世家,一身的战斗力几乎为零,但这小子写得一手好字,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比小苏还牛,被侯大宝安排做了数学代课老师。封言道和李承乾属于那种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侯大宝为了安慰就分别封为正副班长。
  唐时家中嫡长子要继承家业,所以对嫡长子的的严厉程度远超后世的想象。向来是被人管教的二代们突然坐上了教授的位置显得兴奋异常,尉迟宝林和程处嗣为了争夺下午授课的权开始熬夜背乘法口诀,封言道为了升为代课老师向后方发起了挑战,李承乾为了早日当上正班长,开始给封言道传授皇家学识。至于小苏,教授小孩子的任务没人有兴趣,所以5岁以下的孩子依然归他管。
  纨绔之所以叫纨绔,是因为他们的身世起点就比普通人高,见识自然也比普通人广。原本学的好好的教材被纨绔们攻击的一无是处。
  “凭什么未知数要用胡人的x来表示,泱泱大唐还找不出一个字来么?”
  “x”从教材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了”字。
  “凭什么有人往池子灌水,有人从池子取水还要算池子何时灌满,将取水的人揍跑不就简单得多?”
  侯大宝默默将题目换成长平仓的大米进出。
  小苏与侯方连玦而来:“《弟子规》已经教授完毕,新的教材是哪本。”
  侯大宝开始默写《百家姓》和《笠翁对韵》。
  纨绔们的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的同时,地旁的野草开始变得枯黄。
  直到侯大宝看见李承乾开始披着袄子教孩子们写字时,才发现冬天已经来了。
  妞妞姐弟,娘走的早,爹又是个老实庄户,不会织布,往年的衣物和侯大宝一样,都是村民凑布给缝的。今年侯大宝有了侯君集这个叔叔,早早就叫人送来了过冬的衣服。可庄户们的孩子不一样,有件塞了柳絮的夹袄就算得上厚实衣物了,往年都是躲屋里苦熬,今年碰上侯大宝开课,咬着牙也要来学习。做姐姐的懂事,把家里剩下的衣服都套在弟弟身上,自己却抱着苏夫人送来的碳盆瑟瑟发抖。
  李承乾早发现了孩子们的凄惨,有的孩子连双布鞋都没有,脚上现在还穿的是草鞋,在脚丫子上裹块麻布就算御寒了。拿木棍的小手冻得乌青发紫,连字都写不出。扭头看着脚踩牛皮毛靴,身披羊皮大袄的侯大宝还在浑然不顾的讲课。李承乾第一次抛弃了皇家子弟该有的矜持:“侯大宝,你良心让狗吃了,自己富贵了却不顾他们的死活,你就是麻叔谋转世的!”说完脱下自己的袄子披在妞妞身上,这段时间的相处让李承乾对妞妞格外关注,妞妞天真善良的性格一直影响着他,现在的李承乾已经可以体会农家的艰辛,虽然还有很多事情不明白,但比起刚进村时侯,成熟的不是一点半点,已经依稀有了一个男人的担当。
  身着单衣的李承乾不顾寒风刺骨冷眼看着侯大宝,其余的纨绔依样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在孩子们身上,侯大宝只能无奈地宣布放学。
  苏夫人把几个纨绔召集在屋里烤火,冷风吹多了会引起凤寒的,得把寒气逼出来才行,盆里的炭火烧得火热,可屋里的气氛却冰冷异常。
  看着几个纨绔愤愤的表情,侯大宝叹了口气说:“是不是觉得我做得很过分?”
  众纨绔齐齐扭头不理,只有小苏拿眼神询问。
  “天下庄户何止千万,侯家村里的孩子能够吃的饱,上得学,已经是幸运的了。小封家的庄户娃子你们看过是什么样吗,你们见过大冬天赤着脚在河边捕鱼充饥的娃娃么,别以为脱几件衣服就能显示自己的能耐,有能耐给孩子们修个学堂啊,如果不是你们家世好,今天脱衣服的还不定是谁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种的就自己赚钱买衣服给娃娃们,别靠爹娘。”侯大宝教训众纨绔。
  封言道虽然文不成武不就,但脑子转的快,随口就说:“行,法子你来想,气力我们出,要什么家伙什,我家庄子随你取用,但建好的学堂封家庄的孩子也有一份。”
  侯大宝费尽心机就等这句话了,当即拍板答应。满屋的小少年只有李承乾太小没反应过来,兀自气呼呼的瞪着侯大宝,其余的已经在开始琢磨如何赚钱了。
  送纨绔过来的封家马车就停在门口,几个人钻进车里朝封言道家驶去。尉迟恭和程咬金从苏家厨房里钻出来,隔着正屋门口朝苏夫人告辞,老苏不在家,两个大汉再踏进正屋就是失礼了。
  程咬金边走边跟尉迟恭闲聊:“世子心性善良,但心智不够,倘若再聪明些,我就让儿子效忠世子。”
  黑炭不屑地说:“心智不够?你七八岁时还在撒尿和泥玩呢,世子现在已经能懂农家疾苦了,跟侯大宝这种妖孽比,当然显得不够,但满长安同龄的娃娃里,你去找个比世子更有担当的看看,陛下嫡亲孙子,也只有李承道能和世子相提并论,别的都摆不上台面。”
  老程虽然学识上看不起打铁的尉迟恭,但论起观事察人来老程自愧不如,黑炭既然如此推举世子,自己不妨陪他试试......
  封言道家的木匠和铁匠去了将作监,老封只好从长安又招了两户匠户去家里,庄子里修补打造农具都离不开匠户,不像侯家村40来户人家连根房梁都不会弄。
  把后世蜂窝炉的样子改成方形画出来,中间加块铁板就能当烤炉用,烤盘画的小点,怕铁匠不明白还特意标了尺寸。
  打铁二代们不懂,可帮木匠做模型还是能办到的,在木块上画好各种形状用小凿子一点点凿空,技术含量不是一般的低。
  晚饭时,摆在李世民桌上的信纸写着这样一段话:
  辰时寒,侯氏孩童皆着单衣,世子怜,解衣相赠,诸子亦从之,共斥大宝。大宝献计,勿靠父母,现于封府打造工具,世子从,现凿木为器,不知用途。
  李世民看一次欣慰一次,自己大儿子书读的不少,但做事总不着调,一直不受皇帝和自己手下的喜爱,论起稳重不如李格,论起说话不如李泰。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想给他机会,但嫡子承家业的传统不能改变,只能慢慢看了。现在扔到村里居然会为了村民疾苦与侯大宝作对,还亲自动手制作以前鄙视的将作,改变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李二将信纸放在蜡烛上点燃,世子的改变现在还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皇帝在大哥和自己之间摇摆不定,如果世子现在出尽风头不是什么好事。
  出了书房,对一个站在门口的老兵吩咐:“府卫再出5人,护卫世子安全,但不可让世子知晓。”
  老兵右手敲了一下胸口表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