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再度南下
作者:悲歌之0      更新:2021-10-20 19:34      字数:2221
  难得的大胜仗。兵部、监军、锦衣卫三方同时将捷报递交到朱允炆的手里。
  朱允炆开心的不得了,他对着众大臣说道:“快!写一道圣旨,我要大大赏赐魏国公!”
  魏国公最早是指开国大将徐达,徐达死后爵位由徐辉祖继承。
  吏部尚书茹瑺赶忙劝谏:“燕军大败,已经翻不起什么浪。金陵内不可以没有良将,应该赶紧让魏国公回金陵。”
  朱允炆疑惑的问道:“这是不是应该趁胜追击吗?为何要让魏国公回京。”
  “魏国公率大军在外,如果不及时召回可能会成第二个燕王!”
  茹瑺是文官,主和派,从小就不喜欢武将。他抛出了徐辉祖会谋反的说法,趁机打压武将威风。
  茹瑺接着道:“魏国公早已位极人臣,封无可封。倘若国公消灭了燕王,那么什么样的赏赐对魏国公来说都不够看,唯有封王才能配得上国公的功绩。封王必要给地,给地就会扶持其建立自己的势力。最后只会和燕王一样!请陛下三思。”
  好不容易快消灭一个燕王,谁会愿意再培植出一个反贼。
  众大臣联名上疏:“燕军主力兵败,清扫战场的任务交由盛庸将军即可,请陛下召回魏国公。”
  黄子澄老师在外募兵,朱允炆不知怎么办才好。
  朱允炆虽然内心相信魏国公绝不会谋反,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见这么多人反对自己,他便开始反省自己,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他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主见,最终召回了魏国公徐辉祖。
  小河畔,徐辉祖接到了圣旨,大骂朝中大臣糊涂。
  “孰重孰轻他们还分辨不出来吗?金陵城坚如磐石,需要什么良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不将燕军彻底打败,燕王还会再来。他们可知出动一次十万人的大军需要多少粮草,耗费多少人力吗?他们这群书生,误国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徐辉祖可以选择不理这道圣旨,等将燕王生擒后再回金陵。
  但是那样只会落人口实,他徐辉祖不是这样的人。
  临走前,他对盛庸道:“只要守好此河,燕军便不能再前进一步。”
  盛庸连连点头,目送魏国公黯然的身影离开。
  南军部队数量众多,率领他们的将领也有很多。有位和盛庸平起平坐的大将名叫何福。
  何福和底下将士商量,燕王诡诈,不知何时就会偷渡小河袭击营,防不胜防。不如移营灵璧,挖深沟建高垒作长远之计。
  何福的军队一离开,延绵漫长的小河上就有一段缺口没人防守。
  敏锐的朱棣察觉到了南军的异象,搭桥猛攻先将守河的盛庸部队击溃,随后率队围灵璧。
  围了几天后南军断粮,何福又和将士商议道:“等明日听到三声炮响就朝着南方一起杀出。”
  到了第二天,燕军的进攻信号恰好也是三声炮响。
  何福军队以为是撤退号令,纷纷夺路而逃。
  燕军趁势掩杀,南军至此全军覆没。
  灵璧一役后,南军几乎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燕军一路南下,直到长江。
  长江守将是陈瑄,此人早被纪纲策反。等燕军抵达浦口时,陈瑄主动率水师迎降,使得燕军顺利渡过长江这一道最难通过的天堑。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全长6300公里,自古就是南方防守北方铁骑最好的天然屏障。
  南宋曾依靠淮河与长江数次击败强大的金国,没有这两道河流宋朝早就会灭亡,绝不可能偏安一隅一百五十余年。
  可是在靖难时期,这两道最重要的河流;一道没有人守,一道主动归降。
  能抵挡燕军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朱允炆连忙派人去燕军大营议和,一共去了三波人。
  第一波人是庆成郡主,她是朱棣的堂姐。
  她抹着眼泪,哭哭啼啼,声泪俱下的讲着亲情。劝诫朱棣手下留情,该回哪去回哪去。
  朱棣也跟着大嚎,拼了命的挤出一丢丢泪水。他讲起了兄弟亲情,他逼问侄儿为何害死湘王朱柏这个叔叔,为何要在叔叔死后还要侮辱叔叔,给叔叔起谥号为“戾”!
  最后朱棣摇摇头,他反过来劝诫堂姐。金陵凶险,你乖乖呆在家里别出来。
  第二波人是李景隆,茹瑺为首的文武百官。
  这些人明着责问燕王的不是,其实暗地里很多都已经和燕王通过气。希望他早日攻取金陵。
  朱棣道:“我这次来只是为了诛杀黄子澄,齐泰这两个奸臣。只要你们将这两位交出来,我立马回去。”
  众大臣面露喜色的出了大营,等回到金陵后,立马扮成哭丧着脸的表情,捶胸顿足纷纷表示自己无能,没能劝说燕王。
  第三波人是谷王朱橞,安王朱楹这两位朱棣的兄弟。
  没等这两位开口,朱棣大叫:“我起兵靖难就是为了能和兄弟团聚!陛下身边有太多小人,他们离间我们之间的亲情。什么都不用说,我朱棣会替大家将这些奸臣给除掉!来来来,痛饮三杯。”
  两个兄弟一句话没能说出口,在宴会上被朱棣感动的稀里哗啦。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叛变,替兄弟打开金陵城门。
  三拨人全部谈判失败。
  燕军来到了龙潭,这里距京师金陵只剩三十公里,一日便可到达金陵城下。
  朱允炆询问解缙,方孝孺怎么办。
  解缙道:“命各地的士兵赶来勤王,命黄子澄,齐泰尽快将招募的士兵带入金陵。若实在守不住,只能逃跑。”
  方孝孺表现了他书呆子的性格,他道:“绝不可逃!金陵城墙坚固,内有二十万士卒,守城易如反掌。如若真的战败,唯有一死,国君为社稷而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读书人的傲气,傲骨。此时都体现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虽然他读书读傻了,显得迂腐,喜欢不切实际的崇尚古制,但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
  他绝对不会背叛他的理想,抛弃他的信念。
  做为这时唯二的两个铁骨铮铮汉子,方孝孺将他的忠心贯彻到了最后。
  那么另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是谁呢?
  本来,在历史中,朱棣到达金陵门下靖难就结束了。
  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大军。
  这是历史的结局。
  这里不一样。
  只因这里,只因这金陵城内有一个人叫做于廷益。
  这里有另一个汉子。
  他叫于谦,于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