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兄弟兄弟,抗联将军
作者:龙叔重约      更新:2021-11-28 20:50      字数:3135
  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进犯鲁南重镇临沂。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守,徐州以北将无险可守。镇守临沂的是庞炳勋的40军,板垣丝毫不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这份自信,出于他对庞炳勋的深入了解。
  庞炳勋出身旧军阀,绰号“庞拐子”,1922年直奉大战时他被奉军的炮弹炸伤了腿,落下残疾。此人性格圆滑,精于算计,打仗时往往避重就轻,出工不出力,以善于保存实力著称。
  1938年2月27日,日军向临沂发起进攻。庞炳勋竟一改往日的油滑作风,身先士卒,率部坚守。板垣师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面对处于劣势的中国守军非但不能前进半步,反被打得倒退数十里。此战令庞炳勋声名鹊起,在战报发布会上,美国记者称赞他为“东方雄狮”。庞炳勋很是受用,得意地回应道:“过奖,过奖!原来我是只绵羊,是鬼子把我逼成了狮子。”
  板垣将首战失利视为奇耻大辱,随后调集重兵,卷土重来。1938年3月9日,日军以飞机支援,再次向临沂发起猛攻。这次双方都拼了命,血战两昼夜,庞炳勋部伤亡过半,最后连贴身卫士、马夫、伙夫、担架兵通通都派上了前线。形势万分危急,部下力劝庞炳勋后撤,以图东山再起。庞炳勋却断然拒绝,仰天长叹道:“我年将六十,一腿尚瘸,毫无牵挂,今日能为国杀敌,生而有幸啊!”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全体将土大受鼓舞,无不奋勇杀敌。
  庞炳勋决心拼光老本,死守临沂,同时向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致电告急。李宗仁急调部队火速增援。庞炳勋危在旦夕,得知援军将到,按说应该喜出望外。可是,当他获悉援军是张自忠的59军时,心里却凉了半截儿,心想冤家路窄啊,恐怕此劫难逃了。
  庞炳勋与张自忠原本同为西北军将领。1930年,“蒋冯阎桂”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战败,西北军土崩瓦解,其手下将领纷纷另寻出路。庞炳勋为扩充自己的实力,竟然趁乱打劫,向友军张自忠发动突然袭击。当时张自忠正在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做梦也未曾想到,这位同门兄弟竟会从背后捅刀子,险些命丧庞手,两人从此结怨。对于这个阴险毒辣的“庞拐子”,张自忠自然恨之入骨,发誓要报此仇。
  李宗仁自然清楚张、庞二人的恩怨,对此安排也感到为难,但当时战事正紧,手中实在再无兵可调。李宗仁将张自忠请来,推心置腹地说道:“我知道你与庞炳勋有旧怨,本不想强人所难,不过以前皆为私人恩怨,庞炳勋现在前方浴血奋战,为国雪耻,希望你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张自忠不假思索道:“请长官放心,绝对服从命令!”话虽如此,李宗仁仍心存疑虑,担心张自忠能否全力以赴。
  张自忠亲率59军两万将士,开往临沂增援。板垣分析,中国援军离临沂尚有数百里之遥,最快也要两三天才能到达,因此下令部队加强攻势,务必赶在援军到达前吃掉庞炳勋部,然后以逸待劳,对付长途奔袭而来的张自忠部。日军攻势如潮,庞炳勋自知必死无疑,仍在奋力抵抗。他对援军并未抱太大希望,只要张自忠在路上稍有迟缓,就能名正言顺地借日本人之手报昔日之仇。
  结果让板垣和庞炳勋都失算了。当张自忠得知日军正在加紧进攻时,令部队昼夜急行军,只用一天一夜就赶到了临沂。得知援军提前到达,庞炳勋大喜过望,冒着密集的炮火亲自出城相迎。
  此时此刻,昔日的仇人见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庞炳勋大步上前,紧紧握住张自忠的手,动情地说:“自忠老弟,我没想到你会在生死关头来救我,如若迟来步,你就要替我收尸了。”张自忠道:“庞兄请放心,过去老账一笔勾销,小弟拼死也要帮你打赢这一仗!”这对老冤家兵合处,两面夹击,致使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分兵仓促应战。
  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激战四天四夜后,日军惨败而退,光装载尸体的卡车就有120余辆。
  大敌当前,张、庞二人冰释前嫌,合力杀敌,竟成了生死兄弟,传为抗战时期的一段佳话。
  多年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非张氏大义凛然,摒弃前嫌,及时赴援,则庞氏所部已成瓮中之鳖,必至全军覆没!”
  70年过去,至今想来,仍觉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或许,这正是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的原因所在吧。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东北,我曾听朋友讲起一次对王明贵将军的采访。据说那位记者跟王司令员聊了半天,忽然觉得老爷子瞅自己的眼神儿有点儿不对。
  我想大家也能想明白,他眉毛一拧,斜着眼瞪你,那是什么感觉——王明贵几次负重伤,愣活到九十五,那是阎王爷都头疼的杀气啊。这眼神儿当年吓毛了日本人,记者虽然是中国人,估计也得一哆嗦。
  再三探问之下,老爷子终于翻着眼皮说实话了:“我怎么觉得你这不是要采访我,是要寒碜我嘛。”
  记者赶忙说:“咱哪儿敢寒碜王司令呢,咱就是问抗联当年多艰苦多顽强……”
  老爷子说了,“你干吗老问我挨冻受饿,让鬼子追得有多惨呢?实话告诉你,那时候,鬼子吃啥老子吃啥,他仓库里有的,老子打关东军一个汽车,要什么有什么。山上飞的水里游的,除了老虎没吃过,啥山珍野味老子没吃过?你也是当兵的,你说,整天挨饿,一点儿希望都没有的仗,谁愿意给你当兵?我能扩军吗?”
  “还有,你干吗老缠着我问库楚河那一仗?老子那一次西征兴安岭,大小十六仗,除了这一仗,哪一仗让狗操的占过便宜?你专追着问老子吃败仗那一回,你什么意思?”
  记者傻眼了。他也没办法,因为上头让他采访抗联,就俩主题,一个牺牲,就是要多惨有多惨;一个艰难,就是要多苦有多苦。他也是有组织的人,不能跟上级对着干不是?
  最后,那次采访不了了之,好像连稿都没发成。
  据我所知,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虽然艰苦卓绝,但这些刚强的中国人,并不是整天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他们的坚韧,同样体现在他们看待生活的态度上。
  刚刚发现的一路军陈翰章将军日记中,我看到一段有趣的记录——1939年4月6日,陈翰章召开高级干部会,讨论和日军作战的问题,制订了发动奇袭以阻止日军,向西方增援的作战计划,下午还讲了两个小时“群众常识”课,又参加了一个讨论会,本来疲劳已极,但是,一直到夜里11点前后才就寝,自述“原因是他们放留声机放得太吵了”。
  1939年,抗联的部队居然在听留声机,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这并不是孤证。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他们在撤退到苏联的时候,曾在出境前埋了一台留声机,可惜解放后再去找,没有找到。这台留声机还颇有来历,是六军十二团团长耿殿君,从缴获敌人物资中发现的“破烂”。
  杨将军在牺牲前,始终带着一只口琴。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解放后发现的一条刻在大树上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没有对生活、对子孙的热爱,焉有誓死决绝的刚毅?
  那段采访的片段,很容易让人对王司令的形象产生误解,其实连日本人都知道,王明贵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而多年在苏联的生活又让他精通俄语。这熟悉三国语言的优势,就是王司令员不想当兵了,进外交部跟陈毅元帅搭伙也会是一把好手。
  只有在战场上,王明贵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李云龙。他唯一一次不大光彩的仗,也打得可圈可点。
  这一战,三支队被打散了,王明贵带着身边的人员且战且退,打到黑龙江边只剩下二十几骑,却陷入敌军伏击,带队伏击王明贵的是日本的锹田讨伐队。
  然而,被日军称为“袋中之鼠”的王明贵,却乘锹田分兵试图合围之际,果断率部直扑敌军指挥部,发起了主动的决死进攻。猝不及防的日伪步兵,这才发现在雪地上和骑兵交手近乎是自杀,打打不过,追追不上,逃逃不了。
  激战中,七八倍于王明贵部的锹田讨伐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伪)满洲国警察小史》记载,包括讨伐队队长锹田德次郎(警正,相当于日军中队长)、副队长井泽寿一(警佐)、伪警察队长刘霖(警尉)在内的三名指挥官,一个也没能跑掉全部被击毙。
  王明贵率部过江而去。那王明贵率部过江而去。那一仗,中国将军王明贵让日本人明白了什么叫“十三检点回马枪”。
  那一仗,王明贵身边的二十四骑,战死十三,撤回苏联境内基地的仅余十一人,半数带伤。
  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