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日本
作者:燧发枪      更新:2022-01-28 16:52      字数:10063
  中华东汉王朝,建武中元二(公元57)年,日本倭奴王遣使进贡,献倭奴一百六十人,贡汉役使,汉光武帝刘秀赐其“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1784年2月23日,金印于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这意味东瀛之地为大汉属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公元238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摊米生朝贡中华,三国-魏明帝曹叡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据《宋书-倭国传》记载,在公元5世纪,日本曾有五个王朝(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向中国朝贡,请求封号。宋帝封倭王“安东将军,却未授百济都督一职。
  大唐龙朔三(公元663)年,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歼灭四万日军,战败的日本天智天皇臣服于大唐,武则天赐其国名“日本”。
  嗣后,大陆朝代更迭,蒙元征伐日本,中日封贡体系断绝。直至大明建文三(公元1401)年,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源道义),遣使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协助明朝捉拿倭寇海盗头目数十,交由大明处置,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史记:“时对马、台岐诸岛贼掠滨海居民,因谕其王捕之。王发兵尽歼其众,絷其魁数十人,以三年十一月献于朝,且修贡。帝益嘉之,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偕中官王进赐其王九章冕服及钱钞、锦绮加等,而还其所献之人,令其国自治之。使者至宁波,尽置其人于甑,烝杀之”。(《明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日本)
  日本准三后源道义上书上明皇帝陛下:“日本國開辟以來,無不通聘問于上邦,道義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赤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屏風三雙、扇百本、硯筥一合、同文台一個、劍十腰、铠一領、銅丸一領、刀一柄。搜尋海島漂寄者幾許人,還之焉。道義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應永八年五月十三日”。(日《善邻国宝记》卷中)。
  随后,大明永乐四年(1406)正月,明朝永乐皇帝派右俭都御史俞士吉褒嘉日本捕盗、修贡之绩,封日本国山富士山为“安寿镇国之山”,并把御赐碑文、铭诗,刻于石碑,立于山上。(“帝遣御史俞士吉赍玺书褒嘉,赐赉优渥。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御制碑文,立其上”。《明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日本)
  根据《明书·戎马志》所记载,郑和在下西洋之前,曾率舰队赍谕东海,日本归附大明帝国。(“永乐二年,帝命郑和等赍谕诸海国,日本首先归附,源道义乃执其渠魁,以献复金,十年一贡”。
  此后,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在1432年(即永享四年)遣正使龙室道渊入贡大明。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也分别在1475与1483年遣使竺芳妙茂等入贡。但其后,足利家族的幕府统治日趋没落,其治下的“守护大名”之间开始频繁爆发纷争,国内陷入不可遏止的战乱。
  日本进入了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加之海盗猖獗侵扰中土,明日官方贸易中断。当时,日本国内的各守护大名(日本封建社会守护职地的武装集团首领)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相互攻伐。
  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及各处地方豪强,开始乘机大肆扩充力量,形成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封建蕃主,即日本战国大名。这些战国大名纷纷采取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同时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雄聚一方的军事藩镇。
  十六世纪中叶,尾张国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家督织田信长(后官至正二位的右近卫大将,日本官职正二位相当于明朝的正二品)开始崛起,经多年征战,织田信长统一了大半个日本。
  但是,在1582年,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却被部下近畿管领(从五位上)明智光秀所刺杀。信长的部将羽柴筑前守(从五位下)丰臣秀吉继承他的统一政策,最终在公元1586年,秀吉基本征服了日本全国。获任“关白”(宰相)之职,从而建立了丰臣政权(1586~1598年)。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生于日本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一赤贫之家,丰臣秀吉本名木下藤吉郎,中年时改姓羽柴,后受当时的正亲町天皇赐姓丰臣。丰臣秀吉早年投效于织田家为奴,后凭借过人的能力逐渐成为织田麾下重臣。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身亡后,秀吉借剿灭明智光秀为信长报仇之际,铲除异己,广聚贤才,其势力范围大增,随后接连扫平各路诸侯,并迫使雄踞关东的枭雄德川家康臣服。(有关丰臣崛起历程,参见日本战国史)
  丰臣秀吉出身低贱,家臣多为后进之辈,在统一过程中征服的多是过去同在信长麾下称臣同僚大名,而且执掌国权时间过短,因而并没有取得将军头衔创建自己的幕府,只能以“关白”之名君临各大名之上。
  但據日方史料《多闻院日记》天正十二(1584)年十月十六日条目记载,正亲町天皇曾推任丰臣秀吉出任近卫大将兼任征夷大将军。但时值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的并未解职,丰臣秀吉不想因此落人口实,从而推辞了这一任命。
  在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为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同时也意欲借助对外战争来削弱国内诸大名实力,维持自身并不稳固的统治,开始对外谋求对外扩张,侵略目标直指朝鲜半岛。
  此时,经过百年战国攻伐的日本军队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日本人自豪的不仅是其久经考验的战阵和百战强兵,还有更犀利的武器,倭刀和铁炮。
  传自大唐,由唐刀(横刀)改良而成的倭刀因锋利闻名于世,而1543年传自葡萄牙的火绳枪(matchlock)更使日军战力倍增,日本仿制后将其称之为铁炮。这二种武器在壬辰之役爆发前作为制式装备,已普遍装备于日本军队当中。
  日军装备的铁炮发射2.5~13匁(銭)的铅弹,射程约二至三町左右(町为日本计量单位,一町约一百零九米)。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被称做“大筒”的轻型火炮,日本大筒能发射50~200匁的铅铁实心弹或霰弹,其射程约四至六町。虽然铁炮存在有填装繁琐且射击间隔较长等缺陷,但很快被“三段击”与“钓瓶击”等排铳(火绳枪)轮射战法所弥补。
  有关日式火绳枪犀利的攻防性能,诸葛元声在其所著的《两朝平攘录》中对此有着较为详实的描述:“倭铳皆精鉄实铜所铸,以利锥研成,孔极光润,后有照门,前有照星,实药加丸,随发随至,人不及避”。此外,日军在作战中除使用大筒与铁炮等火器外,还装备一种名为“焙烙玉”的手抛爆炸式火器;其冷兵器多为倭刀、长枪、雉刀、弓箭等。
  自1575年日本“长筱合战”之役,织田军以铁炮击败甲斐武田军“赤备”骑兵之后,日军开始大规模装配铁炮。铁炮的大量普及已逐渐取代原先弓箭的地位,由此奠定了铁炮成为日军远距离攻击的主要兵器;久历战阵的日军对铁炮的技法与战法已运用至得心应手,开始以使用铁炮的足轻(步兵)做为其精锐部队运用于战场。其火器占有量在一备(属于日军战国时期战术作战单位,类似营级编制,一备约628~644人)中约占一二成左右。
  鉄炮的装备虽然在当时的日本军队中开始逐渐开始增多,但日军对传统的弓箭也并未完全摒弃,日式弓箭虽然存在射程不及中朝弓弩缺点,但其巨弓重矢的威力依然可以在战阵交锋中给对手造成足够的伤害,因而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攻击方式在战斗中使用。史记:“倭竹弓长八尺,以足踏其弰,立而发矢。矢以海芦为干,以铁为镞。镞阔二寸,为燕尾,重二三两。近身乃发,无不中者,中则人立倒”。(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
  日军的主战冷兵器为倭刀,此种兵器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横刀,时值盛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与吉备真备及其扈从、锻生、铸生等人将在大唐所收集的兵法、刀剑铸造、测量器具、乐器等工艺等带回国内。其后,日本铸剑师在唐刀基础上研制出日式倭刀,倭刀刀身细窄,但由于采用玉钢为原料,锻造及淬火工艺精良,因此强度很高,刀刃锋利。
  除倭刀之外,日军还使用长枪(鑓)与薙刀。长枪可分为菊池枪、片鎌枪、十文字枪等,枪的长度约在三四米左右。薙刀可分为三大类,即薙刀、眉尖刀与长卷。最常见的薙刀与眉尖刀一般柄长六七尺,刃长约一尺九寸,具一定弧度。而长卷又称之阵马刀,通常利用锋利的刀刃以横扫为主要攻击手法,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家和上杉家都编制有专门的长卷队。
  侵朝日军各军种大致如下,足轻是日军的作战主力,分为长柄足轻、弓箭足轻与鉄砲足轻;武器配备为长柄刀枪、弓箭、鉄炮等冷热兵器。
  日军中的特殊军种是忍兵(忍者),这些通过特殊训练的武者,装备刀剑与部分火器,专用于侦察、暗杀、奇袭及散布谣言制造动乱。
  日军武士分为徒步武士与骑马武士;徒步武士由中下级武士组成,装备武士刀与片鎌枪以及部分火器。
  另外,在这些中下级武士中,一些步战的武士还有使用一种长度超过四尺的野太刀,这些号称“人斩”的杀手,在交战中,以破坏敌人阵型方式,发起猪突猛进(ちょとつもうしん),可给敌方造成相当大的混乱,为己方创造战机。
  史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明-屈大均《廣東新语》语器)
  但这些人斩杀手在阵戦中,极易遭受远射兵器的打击。在火枪、火炮、弓弩面前则毫无抵御能力。
  日本骑兵部队由擅长骑术的武者组成,配备骑枪与武士刀。而马廻众与母衣众,则是日本各大名藩主的近侍家臣所组成的直属骑兵卫队,他们能熟练使用火绳枪且刀法出众,是军中之精华。此外,日军中还编有部分僧兵,这些法师武者手持刀枪、铳箭,口呼佛号踏上战场,至死方休。
  日军铠甲为,足轻着胴具(胸甲)、草折(战裙)、阵笠;武士则身着全套胴具(铁质、皮质)、佩铜铁或皮质头盔及肩护甲。史记“倭人披紅黑鐵甲,鐵頭,口角鬣縱橫,至如戴廣大金冠、金羽、金插、羽衣、羽箒、螺角等,奇形異狀窮極奢侈。如鬼如獸,莫不神驚”!(朝鲜《李忠武公全集》)
  日本水军的大型战船是安宅船;载重量在九百至一千七百石之间;自船头到船尾都设有楯板防护,上面设有弓和铁炮射击的狭间(铳眼),楯板也可放倒作为接舷战的跳板;船上火器为百匁大筒、五十匁大筒、三十匁中筒约四至六门,以及三十多具鉄炮。此外还配有焙烙玉、弓箭与刀枪等各式武器;载员一百三十余人。除安宅船外,日本水军还装备关船、小早船、荷船与廻船等各式军船。
  关船的载重量在六七百石左右,也装有防护楯板,配置大筒或中筒一至二门,辅以约二十具铁砲及弓箭刀枪等武器。关船的攻击力虽然弱于安宅船,但其船体修长,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因而成为日本水军的中坚力量。小早则船配备八具铁炮,多用于侦察或接舷战的攻击;而荷船与廻船属于运输船。部分经过改良的日本军船其主桅以及尾舵采用了可升降的设计,增强了操纵的灵活性。
  十六世纪日本造船方式不像中国或欧洲船只那样以龙骨作为船体支架。而是采用大量铆钉衔接木板,以斜撑建造工艺构成船体构架,日本人这种以外板承接船身硬壳结构压力的造船方式便于快速建造各类船只。
  但此类结构的船只存在有水密性差、冲撞和触礁时极易发生渗漏的缺点。这使得日本兵船无法采用冲撞的攻击战术,这在当时是个教大的缺陷。
  十六世纪的海战方式已经开始以舰炮互击战术为主要的攻击手段。但日式舰船因船体结构问题无法承载大中型火炮,所以只能采用日本战国时期以兵船搭载武士足轻,在铁炮与焙烙玉的支援下,进行跳帮攻击的海战方式。
  因此,当时日本水军舰船的防护能力与中远距离的炮战能力不仅无法匹敌大明水师,也落后于朝鲜水军。
  豐臣秀吉虽然对海战缺乏足够认识,但为增强水军实力,还是在战前试图通过耶稣会日本区副管区长卡斯帕尔-柯厄略(caspar coelho)向葡萄牙购买两艘“卡瑞克”型(carravell)西式戦艦。而葡萄牙人在得知丰臣秀吉购买戦艦的真正目是与大明作战后,便拒绝了他的要求。
  16世纪的日本,在当时的日本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支持下,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在日本传教,到“壬辰战争”爆发时,信徒达三十多万,很多日本大名及其妻儿、家臣都是教会信徒。
  如小西行长的教名为奥古斯都,细川中兴妻子(明智玉子)的教名为格雷西雅(意为神的恩宠),而在日本的欧洲传教士塞斯-佩德斯与路易斯-弗洛伊斯等人将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记述这场战争。
  为了攻打朝鲜,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十九年、朝鲜宣祖二十四年)即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当年正月时就已经对日本各大名下达了水、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并规定了各大名按领地钱粮比例出兵与建造军船的数量。
  当时日本境内四国九州畿内骏河近江等地区七道石高合計二千二百五十三萬石。陆军方面,每萬石平均出兵约二百五十人。海军方面,每十萬石需要建造大船二至三艘,中船五至七艘,沿海领地各大名每百户出水手十名。
  次年(1592年)三月,豐臣秀吉在各大名原有的常备军力的基础上,又在全國征发動員了五十六萬三千人,(包括作戦部隊三十一萬六千四百余人,後勤勞役與辎重人員二十四萬七千人)。而當時面積大約二十七萬平方公里的日本全國的總人口爲一千零五十萬,可謂是舉傾國之力發動戦爭。
  丰臣秀吉命养子备前宰相宇喜多秀家为总大将,近臣治部少辅石田三成、右卫门尉增田长盛、刑部少辅大谷吉继为军奉行,勘解由次官黑田孝高为軍監(参谋),小西行长为先锋,组成征韩军组织机构。
  以日本中部、西部等地的各藩镇大名所统辖的约二十余萬人,构成征韩军主力部队。编成二个军团,九个番队渡海攻伐朝鲜。并以大隅守九鬼嘉隆为水军大将,率领萬余水兵,为其上述各番队提供海上支援。
  此外,丰臣秀吉将直辖的旗本部队二万七千人与武藏大纳言(正三位)德川家康,加贺宰相(正四位)前田利家,越后参议(正四位)上杉景胜,陆奥守(从四位)伊达正宗,越前守(从四位)織田信雄,会津少将(从四位)蒲生氏郷,北庄侍从(正五位)堀亲良等部七万四千兵马做为后备军,驻屯名护屋、对马、博多等地。
  丰臣秀吉计划是,如果侵朝第一梯队日军能够顺利攻取朝鲜八道,则将德川家康等部作为第二梯队投放到明朝境内作战。一旦侵朝失败,大明像三百年前的元朝一样派大军渡海征伐日本,就将第二梯队作为守土之军应战。
  「名護屋城滞陣」编制:
  前備衆:左近将監富田知信六百五十人,飞驒守金森長近八百人,幡谷大膳大夫百七十人,武藏守戸田勝成三百人,佐渡守奥山盛昭三百五十人,备中守池田長吉四百人,小出吉政四百人,稲葉重通四百七十人,津田信成五百人,上田重安二百人,山崎家盛八百人,市橋長勝二百人,赤松則房二百人,羽柴下総守滝川雄利三百人;合计,五千七百四十人。
  後衛衆:大藏太辅长束正家五百人,三吉侍从織田信秀三百人,織部正古田重然百三十人,右京近山崎定勝二百五十人,左京助木下秀規百五十人,右马助福原长堯五百人,蒔田広定二百人,中江直澄百七十人,生駒修理亮百三十人,生駒主殿頭百人,丰后守寺沢広高百六十人,溝口大炊介百人,丰后守矢部定政百人,丹后守竹中重門二百人,内膳正氏家行継二百五十人,大塩与一郎百二十人,池田彌右衛門五十人,河尻秀長二百人,松岡右京進百人,有馬豊氏二百人,寺西正勝四百人,長谷川守知二百七十人,川勝秀氏七十人,氏家行広百五十人,寺西直次二百人,服部正栄百人,間島氏勝二百人;合计,五千三百人。
  弓鐵砲衆:下总守大島雲八二百人,肥后守野村直隆二百五十人,伊贺守橋本道一百五十人,木下右卫门尉二百五十人,船越景直一百七十五人,伊藤長弘二百五十人,宮木藤左衛門尉一百三十人,生熊長勝二百五十人,鈴木孫三郎百人;合计,一千七百七十五人。
  馬廻衆:大膳大夫木下吉隆、室町殿足利昌山等一万四千九百人。
  以上丰臣秀吉旗本部队:二万七千六百九十五人。
  预備軍「在陣衆」:武藏大纳言德川家康一万五千人,羽柴参议豊臣秀保一万人,加贺宰相前田利家八千人,越后参议上杉景勝五千人,左近卫中将織田信包三千人,少将結城秀康一千五百人,越前守織田信雄一千五百人,陆奥守伊達政宗一千五百人,会津少将蒲生氏郷三千人,常陸侍从佐竹義宣三千人,出羽侍従最上義光五百人,龙野侍从木下勝俊一千五百人,金山侍従森忠政二千人,八幡侍従京極高次八百人,纪伊守青木一矩一千人,北庄侍从堀秀治六千人,河内侍从毛利秀頼一千人,周防守村上頼勝二千人,伯耆守溝口秀勝一千三百人,宫内少辅木下利房五百人,下野守水野忠重一千人,玄蕃允石川康長五百人,志摩守足利国朝三百人,大膳大夫南部信直二百人,右卫门督木下延俊二百五十人,美浓守北条氏盛二百人,安防守真田昌幸七百人,仙石秀久一千人,宇都宮国綱五百人,丹羽長重八百人,里見義康百五十人,伊藤盛景一千人,秋田実季二百五十人,日根野高吉三百人,那須資晴二百五十人,津軽為信百五十人,本多康重百人;合计,七万三千六百二十人。
  名護屋城滞陣:丰臣秀吉旗本部队与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等部「在陣衆」总兵力:十万一千三百一十五人。
  「征韩军」编制
  第一军:「朝鮮国先駈勢」
  第一番队:摄津守(从五位下)小西行长(第一番队大将)领兵七千;羽柴对马侍从(从五位下、先導役)宗义智领兵五千;肥前守(从五位下)松浦镇信领兵三千;丹后守(正六位下)大村喜前领兵一千;修理大夫(从四位下)有马晴信领兵二千;大和守(从五位上)五岛纯玄领兵七百;共一万八千七百人。
  第二番队:主计头(从五位上)加藤清正(第二番队大将)领兵一万;波多三河守(从五位下)锅岛直茂领兵一万二千;左卫门佐(从五位上)相良赖房领兵八百;共二万二千八百。
  第三番队:甲斐守(从五位下)黑田长政(第三番队大将)领兵五千;羽柴丰后侍从(从五位下)大友义统领兵六千;共一万一千人。
  第四番队:壹岐守(从六位下)毛利吉成(第四番队大将)领兵二千;羽柴萨摩侍从(从五位下)島津義弘领兵一万;向日守(正六位下)岛津丰久领兵一千;右近大夫(从六位上)高桥元种领兵二千;长门守(正六位下)秋月种长领兵一千;民部大辅(正五位下)伊东佑兵领兵一千;共一万七千人。
  第五番队:左卫门大夫(从四位下)福岛正则(第五番队大将)领兵四千八百,阿波守(从五位下)蜂须贺家政领兵七千二百,民部少辅(从五位下)户田胜隆领兵三千九百五十,羽柴土佐侍从(从五位下)长宗我部元亲领兵三千,雅乐头(从五位下)生驹亲正领兵五千五百;共二万五千四百五十人。
  第六番队:羽柴筑前侍从(从五位下)小早川隆景(第六番队大将)领兵一万;羽柴柳川侍从(从五位下)立花宗茂领兵二千五百;主膳正(正六位上)高桥统增领兵八百五十;羽柴久留米侍从(从五位下)小早川秀包领兵一千五百;上野介(正六位下)筑紫广门领兵九百;安艺宰相(正四位上)毛利辉元出兵二万三千(原本毛利辉元为番队大将,因其患疾无法出征,由其子毛利秀元与毛利元康代为出阵,番队大将由毛利嫡の亲小早川隆景出任);羽柴新庄侍从(从五位下)吉川广家领兵七千;共四万五千七百人。
  第一军兵力总计:十四万六千六百五十人;大小船只约五百二十艘。
  第二军「朝鮮国都表出勢衆」
  第七番队:备前宰相左近卫中将(正四位上)宇喜多秀家(征韩军总大将)领兵一万;治部少辅(从五位下)石田三成(总奉行)领兵二千;遠江守(从五位下)加藤光泰领兵一千;刑部少辅(从五位下)大谷吉继领兵一千二百;右卫门尉(从六位下)增田长盛领兵一千;但馬守(从五位下)前野长康领兵二千五百;共一万七千二百人。
  第八番队:左京大夫(从四位上)浅野幸长(第八番队大将、秀吉の族亲)领兵三千;兵部少辅(从五位下)宫部长熙领兵二千;左卫门督(从六位下)南条元清领兵一千五百;羽柴郡上侍从(从五位下)稻叶贞通领兵一千四百;备中守(从五位下)木下重坚领兵八百五十;右卫门大夫(正六位下)中川秀政领兵三千;壹岐守(从五位下)垣屋恒总领兵四百;左近卫将監明石則実(从四位下)领兵八百;豊后守(从五位下)別所吉治领兵五百;伊势守(从五位下)服部春安领兵八百;羽柴豊后侍从(从五位下)竹中重利领兵三百;左兵卫督(正六位下)斎村广英领兵八百;丰后守(从五位下)石川康勝领兵三百五十;右近卫将监(从四位下)一柳右近领兵四百;出羽守(正六位下)谷出友谷领兵四百五十。共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人。
  第九番队:岐阜宰相(从四位上)丰臣秀胜(第九番队大将、秀吉の族亲)领兵八千,左近卫少将(正五位下)细川忠兴领兵三千五百,常陸介(正五位下)木村重茲领兵三千五百,羽柴东乡侍从(从五位下)长谷川秀一领兵五千,下野守岡本重政领兵五百,主膳正片桐貞隆领兵二百,东市正(从五位下)片桐且元领兵二百,缝殿介(从五位下)小野木重胜领兵八百,高田豊後守领兵三百,古田兵部少輔领兵二百,藤掛三河守领兵二百,武蔵守(从五位上)龟井兹矩领兵一千,主馬首(从五位下)早川長政领兵二百五十,大膳亮(从五位下)森重政领兵三百,飛騨守(从六位下)太田一吉领兵百二十,兵部大輔(从五位下)牧村利貞领兵七百,右马助(从五位下)新庄直頼领兵三百,糟屋助右衛門武則领兵二百。共二万五千四百七十人。
  第二军兵力总计:五万八千二百二十人;大小船只约三百四十艘。
  水军船手衆:大隅守(正六位下)九鬼嘉隆(船大将)领兵一千五百;中务少辅(从五位下)胁坂安治领兵一千五百;佐渡守(正六位下)藤堂高虎领兵二千;左马介(从六位上)加藤嘉明领兵七百五十;出云守(从五位下)来岛通总领兵七百;右卫门尉(从六位下)菅达长领兵二百五十;安防守(正六位下)堀内氏善领兵八百五十;主殿头(从五位下)杉若氏宗领兵六百五十;修理大夫(从五位下)桑山一晴领兵一千;共九千二百人;各类战船约二百六十艘。
  征韩军:总兵力二十一万四千零七十人。「并非讹传的十五万八千人」
  据《秀吉公名護屋禦陣之圖相添覺書》记载,集结在名护屋的日军共三十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五人。
  但各番队人数出入较大,相关资料中加藤清正军为一万,但实际人数达一万二千之众。(加藤队总计一萬二千六百零四人,内直臣武士七百二十八,鉄砲足輕八百二十,弓足輕二百五十六,忍兵三十,其の他陪臣、长柄足轻、下僕浪人衆九千七百七十。)
  为确保侵朝战争顺利进行,日本天正十九(1591)年三月,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和寺泽广高等九州大名在肥前国松浦半岛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侵朝大本营。凡征集之兵役军需,均以名护屋为兵站基地,派发朝鲜。(“秀吉命九州大名,乃大筑于名护屋,以为行营”。)
  一时间,日本国内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的各大名领地之兵员,船手,夫役,粮秣开始浩浩荡荡向名护屋转进。黑川、波岩、鸟取等十余座金银矿也加大了开采量,以购置日本国内缺少的乌铅、火药等军需物资,来满足战争的需要。
  对于日本入侵朝鲜,日本国内一部分大名对战争前途抱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的领地在国内战争中被步步蚕食,因此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获得弥补。
  但是,希求稳定治国的一些实力派大名,如织田信长の婿,会津若松领主蒲生赋秀(封邑92万石)等人,就对丰臣入侵朝鲜之举持反对意见,他们大多竭力避战,认为此举不但会招致糜饷人亏,而且战事一旦开启,日本将陷入兵疲粮尽的泥潭,甚至有可能招致大明的入侵而灭国。
  而占据关东八国领地的德川家康(封邑256万石),可聚兵六万,却只出兵一万五千,德川的这种消极态度导致丰臣大为不悦。
  慑于丰臣的手段,狡诈的德川家康向丰臣提出“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侵朝策略,丰臣欣然接受。并令家康负责提供军备补给。丰臣的策略是,以岛津,毛利等西国藩主大名出兵,德川等东国藩主大名出粮饷的方法,来实现他海外扩张、消弱潜其在对手,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对持反战态度的氏族朝臣,丰臣秀吉采用了狠辣的高压手段,以至于四十岁便英年早逝的蒲生赋秀,被“秀吉毒杀の说”流传至今。
  而年逾七旬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更因与蒲生赋秀等人站在反战的立场而遭横祸,于天正十九(1591)年4月21日被勒令剖腹自裁。至此,跨海侵朝,攻掠明地,已经成为丰臣秀吉的既定国策,并开始付诸实施。
  侍身边的佑笔(秘书)大村由己,袒露其先征服朝鲜,进而攻略明朝的意愿。
  史记:“古来汉土之侵我者屡,我大举而征外国,神后以来,寥寥无闻焉。吾位極人臣,何不足之有,大丈夫岂郁郁终命于偏土乎?既令秀次掌政,卫戍京都,国事无所忧,吾将入明代而为帝矣。去岁达此意朝鲜,然至今不答,不可不罪也。吾思先发师征朝鲜,朝鲜服从,驱为先锋,如不服荡平其国,而后直入明,岂其难乎?“(日-川口长孺《征韩伟略》)
  战前,丰臣秀吉对即将出征的各藩主大名的部队宣布严酷军令。“列国之兵至朝鲜岸,则需破釜焚舟,凡筑城及征战之士不许少停。临阵不许一芥拾取,不许一人回头,遇山则山,遇水则水,遇陷阱则陷阱,不许开口停足,进战死者留其后,退走者不论王侯将相斩首示众,尽赤其族”。(朝-申炅《再造藩邦志》)
  日军博多港集结后,踌躇满志的丰臣秀吉以小西行长第一番队为先锋,准备于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陆入侵朝鲜,而加藤正清第二番队与黑田长政第三番队等也随后跟进,兵分数路向朝鲜各道攻略。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丰臣秀吉的企图是,以水陆军主力二十余万在七十七名大名级武将统辖下全面投入战场,妄图以速战方式一鼓作气吞并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