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朝鲜乞援 明军东征
作者:燧发枪      更新:2022-01-28 16:53      字数:2588
  ◇朝鲜乞援、明廷议征
  李昖知道若没有大明出兵,凭借朝鲜自身能力根本没有可能复国。他逃到义洲后,再次遣使向宗主国求援(上入义州,日夜登统军亭痛哭:“朝鲜三百州尽入倭贼,今吾一身,将归何处,愿率臣工嫔妃,投脱明国,请为百姓,与其死于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李朝《宣祖實錄》)。
  朝鲜使臣除向万历皇帝递交求救国书外,又分别贿赂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等权贵内侍,甚至愿内附大明,力图促使宗主国尽快出兵救援。
  在日军迅猛的攻势之下,朝鲜军队节节败退,损失殆尽,国土基本全部沦丧。李氏朝鲜王室一再北迁,最终一直跑到靠近鸭绿江的义州,才停下脚步。鸭绿江的对面,就是朝鲜的宗主国,一个有着比朝鲜与日本加到一起还多十数倍广袤领土的大明帝国。现在属邦朝鲜哀鸿遍野,尸骨如山。大明如果再不发兵救援,藩篱将失,泱泱大国也将有池鱼之祸。萬曆皇帝朱翊钧在接到属国朝鲜的屡次求援后,终于准备开始发兵救援即将灭国的朝鲜。
  大明虽准备发兵救援朝鲜,但自明萬曆十年(1582)以来,明帝国内部的动乱频生,先后在浙江杭州、宁夏灵州、四川建武所、延绥神木、云南腾冲等多处发生兵变。与此同时,各地豪强举事与叛乱也接连不断。尤其是在公元1592年春发生的“哱拜”之变让大明动用了几乎全国的精兵前去镇压。明廷内部也为要否出兵援朝鲜展开了廷议。
  一部分朝臣认为日本侵略朝鲜是“夷狄相攻,自是常事,应静观其变,谨守门户”。礼部侍郞韩世能议谓:“朝鲜恩拊不宜用兵救,且请于浙直设总兵制南兵鎭江设摠兵”。兵科给事中许弘纲奏道:“夫边鄙,中国门庭也;四夷则篱辅耳。闻守在四夷,不闻为四夷守”。朝鲜虽忠顺,然被兵则慰谕,献俘则颁赏,尽所以待属国矣。望风溃逃,弃国授人,渠自土崩,我欲一苇障乎,即欲立功异域,又臣等所大惑矣”。吏科都给事李汝华等议谓曰:“大臣深入征讨,地形不习,兵饷难继,势必不可遣”。
  另一部分大臣则言须谨慎出兵,或向朝鲜提供军火以退敌。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傅兼太子太傅定国公徐文璧、中军都督府掌府事靖远伯王学礼、左军都督府掌府事吴继爵、右军都督府掌府事崇信伯费甲金、前军都督府掌府事永康侯徐文伟等议谓:“倭克朝鲜藩屛,出师备援,允为良策。但缓急之间,须酌时而行之“。吏部尙书孙鑨、侍郞陈于陛等等议谓:“征倭大臣之遣,诚攻心伐谋上策。但我师地形未习,馈运难继,未可轻议深入。于本兵二佐增置,一员务简求熟练兵机者,无事则居中调度。事急则督兵进征,为诸路应援“。
  户部尙书(正二品)杨俊民议谓:“江海辽阔,险夷难测,蒭饷艰难莫若涣发纶诏,宣谕朝鲜臣民,号召义兵,光复旧国。该国素无火器,闻山东巡抚制造殊多,相应颁给“。户部侍郞卢维桢议曰:“大臣须得习知倭情,及素优弘济者,方可议遣“。刑部尙书孙丕扬议谓:“沿海督抚,宜备倭敕书,令其画地分防顺天十路,游兵营保定六部,有民奇兵营,山东有备倭卫,再选曾经倭战之将,令其敎习水战“。工部尙书曾同亨议谓,再设经略,则平日设总督之意谓何,宜将蓟辽总督,增备倭敕书为便宜,照先年例,增设兵部侍郞一员。
  兵部尚书(正二品)石星与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宋应昌(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曾任绛州知州、济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等职)等人则是坚决的主战派。他们认为:“朝鲜倘险,螫必中辽。则固我藩蓠,壮彼声势,亦势不可已。关白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只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故朝鲜为我必不可失藩篱也”。(《明神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
  河南都御史(正三品)傅好礼也奏称出师征讨,剿除倭患。“倭奴窃据朝鲜似有异志,矧关白以匹夫窃国,又兼幷多国,遂破朝鲜。此亦劲敌。宜遣文武大臣经略,不宜处议深入彼境等因为照。以全取胜者帝王之兵。推亡固存者天朝之谊须该朝鲜奏报倭势猖獗。臣等职在本兵,义宜扑灭况已陷我恭顺属国撤我密迩藩篱,封豕长蛇。宁有纪极,若令深相固蔕,必剥床及肤,臣等初议特遣文武大臣称兵征讨”。
  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李世达认为应选将募兵,水陆并进,大举援鲜。“大臣征倭,义不容己。但揆时度势,施为宜有次第。倭奴劫掠已满,不久必归。若仍在平壤等处,似依只遵前旨行令,辽左抚鎭将先发兵马二枝,再添一枝,择谋勇将官,多裹粮饷,径入其境。协同彼中各道勇将精兵,相机戮力,共图剿贼。或各就近,伏兵要害,其惰归,宜无不胜。卽果使倭奴窃据朝鲜两都,住而不起,而国王旣来内附,彼旣无主,人心无所系属。似必宣谕国王,令彼中忠义陪臣,急择王子弟宗族之贤者,权署国事。多方号召各道豪杰,戮力勤王,亟图恢复,然后我先遣大将,率领精兵,水陆幷进,歼灭,谅亦无难“。
  刑部左侍郎(正三品)吕坤(萬曆二年进士、曾任裹垣知县、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力主出兵。他在其奏折「忧危疏」中对言道,如若听任朝鲜被日本侵占,则将会出现日本裹挟朝鲜之力攻略辽东之危害,因此应出兵剿除倭患。
  史书记载:“朝鲜密迩东陲,近吾肘腋。平壤西邻鸭绿,晋州直对登莱。倘倭奴取而有之,藉朝鲜之众为兵,就朝鲜之地为食,生聚训练,窥伺天朝,进则断漕运,据通仓,而绝我饷道;退则营全庆,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也,夫我合朝鲜,是为两我,两我尚怀胜负之忧;倭取朝鲜,是为两倭.两倭益费支持之力。臣以为朝鲜一失,其势必争。与其争于既亡之后,孰若救于未破之前,与其以单力而敌两倭,孰若并两力而敌一倭乎。乃朝鲜请兵而二三其说,许兵而延缓其期,或言为属国远戍,或言兵饷难图。谚日“小费偏惜,大费无益”。“今朝鲜危在旦夕矣,而我计必须岁月。愿陛下早决大计,并力东征“。(《明史-吕坤传》《皇明经世文编》)
  经与股肱之臣会商后,萬曆皇帝朱翊钧(1573~1620年在位)最终采纳了宋应昌、吕坤等臣工的建议,决定出师救援朝鲜。(“朝鮮素效恭順,爲我屬國,有寇豈宜坐視。著遼東撫鎮官即發精兵一二枝應援,無贻他日邊疆之患”。《明神宗實錄》)。
  1592年6月,大明开始军援朝鲜,但由于驻防蓟辽、宣大的大部份北镇边军都随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李如松在宁夏征剿宁夏卫副总兵都指挥使哱拜与其子宁夏卫指挥使哱承恩、选锋军冲校刘东旸、固原参将指挥同知周如顺、灵州卫指挥佥事杨文遇等叛将所引发的兵变,一时无法集结大军出征,因此兵部只派出一支驻防辽东的偏师先期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