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她美得像花中的花蕊
作者:孟婆      更新:2022-02-01 16:00      字数:3669
  舒曼离世40年后,在1896年,勃拉姆斯完成了作品《四首最严肃的歌》。
  当时,克拉拉已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她的女儿玛丽决定替母亲完成这个作品的演奏,但被勃拉姆斯阻止了,他在信中写道:“您不可能理解作品中的情感。”
  信寄出后,勃拉姆斯突发奇想,决定亲自去为克拉拉演奏。
  那时候的勃拉姆斯已经是位63岁的老人,他自己也是抱病身危之躯,正在瑞士休养,那里离开法兰克福有200多公里。
  当他急匆匆往法兰克福赶去的时候,忙中出错,踏上的火车却是相反方向的列车。
  “当他踏上火车时,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却是南辕而北辙;呼呼的风,无情地吹着勃拉姆斯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可惜,他却不知道,因为他坐错了火车,当他辗转来到法兰克福时,克拉拉已经下葬了。”
  讲述到这里时,艾小玲的眼中有了泪花。
  不到一年之后,1987年的4月3日,勃拉姆斯与世长辞。
  据说,在勃拉姆斯最后的日子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问里,哪里也不去。他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演奏了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音乐,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也包括舒曼和克拉拉的作品,然后,他孤零零地独自坐在钢琴旁任涕泪流淌。
  一年后,勃拉姆斯也了无牵挂地离开了人世。
  这一生,克拉拉协助了两位音乐大师的成长。
  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
  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舒曼的性格本,本质上和勃拉姆斯一样是属于内向的人。但在他的文章和他的音乐里,你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和纯净。
  舒曼的音乐里,感情是阳光下或阴雨里的风景,分外明显而迷人,他的优美雅致,没有过多的装饰,是打开窗户的八面来风,扑湿你脸庞的杏花细雨。
  或许是因为失去了一根手指,舒曼的音乐不像李斯特那样炫技,而是更为古朴直接,但又非常纯净,想想吧,他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但他的音乐却无比的纯净。
  而勃拉姆斯则是把感情深深地掩藏着,就像冬天皑皑白雪下尚未出土的麦苗,是冰河下流淌的温暖的激流,或许这是源于他对克拉拉长达43年的含而不露的感情,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内敛。
  据说他曾经给克拉拉写过很多情书,但一封也没有寄出,在他临终之前,他将那些情书全都烧毁了。
  在舒曼和勃拉姆斯的钢琴曲中,你都能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
  但古典音乐的魅力,恰恰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感情是含蓄的,克制的,是以牺牲而获得,是以失去暂时而赢得永恒。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冰山式的,他们说出来做出来的,只是显露出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
  勃拉姆斯寄给克拉拉小夜曲作为生日礼物,并不要在乐曲中赤裸裸地表白;
  克拉拉接到乐曲听完之后,同样也不赤裸裸表露,而只是说,“美丽得如同花朵中的花蕊。”
  他们能坚守得住43年漫长的岁月,能够战胜得了生与死,他们从不那样直接与直白,总是那样含蓄、庄重,因为他们的自信和慰藉在于他们之间并不隔膜,彼此的心里,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一切。
  勃拉姆斯一生的创作,毫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克拉拉,而身为钢琴演奏家的克拉拉,也感受到了这份炽热,但他们的感情交流,就象冰山下的熔岩,身背着理性的重压,谁也没有启齿表白。
  同样,舒曼一生所有的创作,都只是为了克拉拉。
  故事结束了,乐曲仍然来到了第四章,哀婉中有着小清新的风格。
  但艾小玲仍是不解:“为什么要让我讲这个故事?”
  “你觉得,在这个故事里,最爱克拉拉的男人,是谁?”
  “嗯……虽然勃拉姆斯默默的守护了她43年,可是,我认为在跟舒曼幸福的婚姻生活中,克拉拉也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和守护,我想,正是这些爱的力量,才有支撑着她独自度过之后43年漫长的岁月吧。”
  “你忘记了,克拉拉生命中最爱她的男人,还有他的父亲。”穆锦溪出声提醒道。
  克拉拉曾经是仙女,但是为了舒曼,她坠入人间,为了养育8个孩子,她变成了一个忙碌而贫穷的家庭主妇,甚至不得不从一个钢琴艺术家,沦为去给人做钢琴授课赚钱报酬。
  克拉拉的父亲,是在她5岁的时候与母亲离婚,独自将克拉拉抚养成人,他将克拉拉当作掌上明珠一般宠着,不忍心让宝贝女儿受到一点委屈。
  也正是因为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爱护,克拉拉才会那样任性。
  艾小玲和故事中的克拉拉有着相同的身世。
  她的父亲亦是一名著名的钢琴家,同样巧合的是,在她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将她含辛茹苦的养大。
  同样惊人的是,克拉拉不顾父亲的反对,坚决要嫁给舒曼;
  艾小玲也是一样,坚决不听父亲的反对,嫁给了刘潇潇。
  这一刻,艾小玲才觉得,克拉拉演奏的这些音乐,与自己的灵魂更加贴近了。
  艾小玲以前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是被克拉拉与两个男人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所打动,却忽略了故事里,还有一个悲伤的老父亲。
  她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穆锦溪让她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
  “可这……跟我现在的状态,又有什么关系呢?”艾小玲疑惑不解。
  “当然有关系!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的感情状态,多半跟原生家庭有关。女儿寻找配偶的时候,往往在潜意识中对标自己的父亲。你的父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想,他生前一定是把你宠成了掌上明珠,所以你也会像克拉拉一样任性,哪怕父亲反对你和刘潇潇结婚,你也坚决不听。是吧?”
  艾小玲沉默。
  “那么你在婚姻关系里,是否也会渴望,你的丈夫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关照你?”
  依旧是沉默。
  “好吧,那么我们换一个问题。克拉拉和勃拉姆斯长达43年,保持着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关系,43年没有再见过面,仅靠书信来往,但是你别忘了那是19世纪,你觉得克拉拉和勃拉姆斯,难道不渴望冲破世俗的眼光吗?只不过他们碍于当时的风俗,无法冲破禁锢罢了。现在是21世纪,2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谈论女性要自我解放,你跟你丈夫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那么如果你遇到一个像伯拉姆斯这样的男人,你会选择跟他保持距离,还是,不顾一切去爱?”
  听到这个问题,艾小玲愣了一会儿,脑海中浮现出傅阳那张英俊迷人的脸。
  她想说,自己愿意不惜一切,可是,那也得两厢情愿才行啊。
  艾小玲苦笑:“医生,你这是在拿我取笑。恋爱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不是我一个人主动就可以了,对吗?”
  “对,但这里有个前提——你要先准备好进入恋爱,你觉得,你已经准备好了吗?”
  “我……我还不知道。”
  “那么,这是我们下次见面时,你将要回答我的问题,好吗?”穆锦溪轻声问道。
  “好的,我会回去仔细思考的。”
  看着这样柔顺的听话的艾小玲,穆锦溪想起她在网上找到的一段视频。那是从前艾小玲在台上弹奏钢琴时光芒万丈的样子。
  她忍不住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伟大爱情故事里的克拉拉,有没有问题?”
  “嗯?她有什么问题?”艾小玲一时间更加迷惘了。
  穆锦溪恨铁不成钢:“她本是一个著名的女钢琴家,一个天才,五岁随父亲学钢琴,八岁就能开独奏音乐会,1828年10月20日她年仅9岁,就能在布商大厦首次举行演奏会,10岁展开巡回演奏,12岁在威麦尔为哥德演奏而获赠青铜牌,13岁这一年举行了4次演奏,16岁就能在肖邦面前弹奏,17岁攻读音乐理论和声乐,19岁就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22岁在公开演奏中与李斯特双琴合奏,广受好评,这样的天才钢琴家世间又有几个?可是然后呢?”
  “然后……她爱上了舒曼,不顾父亲的反对,选择了家给舒曼。”艾小玲怅然回答着,想起之后克拉拉的人生。
  婚后,克拉拉随着丈夫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来生了孩子,更是一个接一个的照顾着孩子们,她在25岁与舒曼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巡回演奏回来之后,有整整13年的时光,再未登台演出。
  而那个时期,正是一个钢琴家的艺术生命到达顶峰、体力最旺盛的时候。直到她38岁那年,舒曼死后,她才在布商大厦再次举行演奏……
  克拉拉,她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事业。
  而丈夫舒曼却因为遗传性的精神衰弱,加上生活的拮据,时常患病,他深爱妻子,却又不忍心折磨妻子,为此,舒曼宁可跳河自杀,尽管被人救了上来,但此后,舒曼的后半生也都是在疯人院度过的。
  艾小玲反观她自己,她又何尝不是呢,在跟刘潇潇结婚之后,就放弃了钢琴家的身份,仅仅靠着偶尔给孩子们教授钢琴赚一点微薄的生活费。
  呵……
  这还真是,造化弄人啊,她和200年前的克拉拉,在对待自己的命运这一选择上,她好像并没有比克拉拉优秀。
  克拉拉生活在19世纪,受限于当时的风俗,克拉拉作为女子,结婚后必须照顾家庭。
  那么她呢?
  她艾小玲,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生活在一个女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的时代,她却因为一个男人,完全丧失了自己,放弃了梦想。
  克拉拉辜负了父亲的厚望。
  她艾小玲,何尝不是辜负了父亲的期待?
  若是父亲在天有灵,看到自己这样糟蹋天赋,也一定会痛恨不已吧?
  想到这里,艾小玲无声的哭泣。
  穆锦溪见她已明白过来,不再多说,只是轻轻将纸巾盒递给艾小玲。
  咨询室内,只有女人轻轻的啜泣声。
  外面的傅阳听到这哭声,竖起了耳朵。
  ——声明:这3章里,关于他们三人的故事,有引用自豆瓣作者(肖复兴)的文章:克拉拉、舒曼和勃拉姆斯(2013年)。
  感谢原作者,向这段凄婉浪漫的爱情故事、向三位艺术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