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迈锡尼
作者:余秋雨      更新:2022-02-04 21:07      字数:1313
  海伦和苏格拉底带我们越过刀切剑割般的科林斯运河,进入丘陵延绵的半岛。只见绿树遍野,人烟稀少,偶尔见到一个小村庄,总有几间朴拙的石头小屋挂着出租的招牌,但好像没有什么生意。
  路实在太长了,太阳已经偏西,汽车终于停了,抬头一看,是一个傍山而筑的古剧场。对古剧场我当然有兴趣,但一路上我们已见了好几个,而海伦说,前面还有一个更美的。这使我们提起了警觉,连忙问:“迈锡尼呢,迈锡尼在哪里?”
  海伦摇头说:“迈锡尼已经过了,那里一点也不好看。”她居然自作主张改变了我们的路线。后来才知,她接待过不少东方来的旅游团,到了迈锡尼都不愿爬山,只在山脚下看看,觉得没有意思,她也就悄悄取消了。
  我们当然不答应。她只得叫苏格拉底把汽车调头,开回去。
  版画:谢里曼对迈锡尼遗址的发掘。1876年,坚信“荷马史诗”真实性的德国人谢里曼终于找到了迈锡尼遗址。
  迈锡尼遗址是一个3300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小石山。远看只见满山坡颓败的城垣,一般游客以为已一览无余,就不愿再攀登了,其实它的第一魅力正在于路,而路,也是这座王城作为战争基地的最好验证。路很隐秘,走近前去才发现并深深惊叹它那种躲躲藏藏的宽阔。我带头沿路登山,走着走着,突然一转弯,见到一个由巨石堆积出来的山门,仰头一望,巍峨极了。山门的门楣上是两头母狮的浮雕,这便是我们以前在很多画册中见到过的狮门。
  从迈锡尼遗址出土的石膏头像。
  在猝然之间领受千古气势,在静僻之中撞见旷世名作,我不能不停下步来调理呼吸。
  山门石框的横竖之间有深凹的门臼,地下石材上有战车进出的辙印,当门一站,眼前立即出现当年战云密布、车马喧腾的气氛。
  进得山门向上一拐,是两个皇族墓地,经过考古挖掘,现在留下层层叠叠的许多空廓。也就是说,这个王城进门的第一风景就是坟墓,这种格局与中华文明有太大的差别,却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兵黩武的王朝的荣誉结构。
  迈锡尼王朝除了对外用兵之外,还热衷于宫廷谋杀,令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在墓廓里发现的尸体,如用金叶包裹的两个婴儿和三具女尸等等,竟能证明荷马史诗里的许多残酷故事并非虚构。
  一个墓坟牵连着一串故事,盲诗人的歌声慰抚着无数亡灵。这就是荷马的迈锡尼。
  从墓区向上攀登,石梯越来越诡秘,绕来绕去像是进入了一个立体的盘陀阵。当年这里埋藏了无数防御机巧,只等进城的敌兵付出沉重的代价。终于到了山顶,那是王宫,现在只留下了平整的基座。眼下山河茫茫,当年的统治者在这里盘算着攻战方略。
  由于穷兵黩武,迈锡尼王城里留下了大量青铜制作的面具和武器。现在除了被博物馆收藏,山坡上也展出一部分。这种工艺被战争所提炼,因战争而规整,而在一场战争结束后,又通过大量俘获的工匠交流和融会。
  但是,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最后连王城也沦落为一个堡垒。与其他文明遗址相比,一度强悍无比的迈锡尼显得那么局促和单调,这真是一个干涩的悲剧。
  荷马从迈锡尼的血腥山头上采撷了千古歌吟,然后与其他歌吟一起,为希腊文明做了精神上和文学上的铺垫。因此迈锡尼的最佳归属,应该是荷马,然后经由荷马,归属于希腊文明。
  诗人荷马在吟唱他创作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的史料主要依靠这位行吟诗人的传播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