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
作者:余秋雨      更新:2022-02-04 21:08      字数:1257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戏叫《威尼斯商人》,这使很多没来过威尼斯的观众也稍稍领略了当年这座城市的商市风貌,又对这里的商人产生了某种定见。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气。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只有发达的商市才能培养良好的商业人格,投机取巧、狡黠奸诈,不是因为太懂商业而是因为不懂商业。
  到一家玻璃制品店逛逛,店主人邀请我破例到隔壁参观烧制过程,理由只是他喜欢中国文化。见他烧得娴熟便随口叫他师傅,他连忙说不,整个威尼斯没有几个师傅,他还是徒弟。炉火照得他满脸通红,估计年龄已60开外。
  最难忘的,是一个卖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像,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边看到一个面具摊贩,便兴奋莫名,狠狠地欣赏一阵后便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问明了价钱准备付款。
  摊贩已经年老,脸部轮廓分明,别有一份庄重。刚才我欣赏面具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也没有向我点头,只是自顾自地把一只只面具拿下来,看来看去再挂上。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面具中取下两只,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等我把全部选中的几只拿到他眼前,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问清我准备购买这几只面具,便转身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一听他流利的意大利语很高兴,但听了几句,眼睛从我朋友的脸上移开,搁下原先准备包装的面具,去摆弄其他货品了。
  我连忙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说,正在讨价还价,他不让步。我说,那就按照原来的价钱吧,并不贵。朋友在犹豫,我就自己用英语与老人说。
  但是,我一再说“照原价吧”,老人只是轻轻说了一声“不”,便不再回头。
  朋友说,这真是犟脾气。
  但我知道真实的原因。老人是面具制作艺术家,刚才看我的挑选,以为遇到了知音,一讨价还价,他因突然失望而伤心。是内行就应该看出价值,就应该由心灵沟通而产生尊重。
  这便是依然流淌着罗马血液的意大利人。自己知道在做小买卖,做大做小无所谓,是贫是富也不经心,只想守住那一点自尊。职业的自尊,艺术的自尊,人格的自尊。
  去一家店,推门进去坐着一个老人,你看了几件货品后小心问了一句:“能不能便宜一点?”他的回答是抬手一指,说:“门在那里。”
  这样的生意当然做不大,这样的态度也实在太离谱,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意大利商家都是如此,但无论如何,这里留下了一种典型。
  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正是他们支付的代价,有人说,也是他们人格的悲剧。
  身在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游客来来往往,要设法赚点大钱并不困难,但是他们不想。店是祖辈传下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的顾客进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
  传统的威尼斯玻璃水晶作坊。威尼斯人引为骄傲的本地精华产品中,玻璃工艺品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欧洲生活的平和、厚重、恬淡,部分地与此有关。
  如果说是悲剧,那么我对这种悲剧有点尊敬。
  我们看够了那种光灿熠熠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