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73节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2022-02-06 13:54      字数:2930
  认真规划如何才能更好地装逼,科学攒币,科学用币,也算是提前学习理财知识了!
  老师们体验了一下这个新出的app,发现这玩意很容易让人沉迷刷题!
  别说学生了,年轻点的老师也觉得时不时点进去攒个币升升级挺好玩。
  等她们把账号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下回博物馆再有什么活动,进房间后不就成了全场最靓的仔?!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上了年纪的老师倒是没感觉出这种玩法有什么可沉迷的,只觉得上面的题库很全,比市面上接触过的题库都全。
  老师后台甚至还有免费的一键组题系统,出出来的卷子只要微调一下就能用,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都很科学,考点覆盖得也很全面。
  简直想给学生发多少卷子就给学生发多少卷子!
  每个人都对这个app予以十二分的肯定。
  吴妈也在试用,自我感觉非常好,又怕自己是亲妈眼觉得儿子做的app啥都好。
  等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赞许后吴妈才放下心来,把它分享到教师交流大群里,让大伙可以下载着玩。
  很多人对此都不以为意。
  直到有一批吴妈关系好的熟人点进去下载使用,纷纷回来分享起使用感受,才陆续有人注册并追问专科教师账号要多久才能通过审核。
  吴妈冒泡回答:“今天我们是要给晚上的直播间活动当阅卷官,所以走的是特殊审核通道,其他教师账号明天才开始统一审核。”
  网络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觉得好的东西,很快就可以传遍这个人的圈子;这样一圈接一圈地扩大下去,整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在同一天之内注意到它。
  这一天陆陆续续有不少教师圈子的人注册了这个app,又把它发到自己的班级群里面。
  有些已经通过直播间下载博物馆app的学生震惊了,立刻现身疯狂安利其他同学去下载,表示“我早就下了,你们快来一起玩吧”。
  其实也就早那么小半天。
  临近晚上的苏轼杜甫做题活动开始时,app的下载量已经突破十万。
  其中大部分由直播间观众贡献,剩下的则是各地师生自发宣传来吸引的。
  有人已经悄悄刷题,换上花里胡哨的外观惊艳所有人了!
  吴普见app反响不错,觉得经过今晚的直播宣传就可以坐等下载量破百万了!
  到那时候每个活跃用户都是薅不完的科普值提款机啊!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天学习十个八个知识点过分吗?
  不过分的话,一天长个千八百万科普值不是很简单吗?
  吴普十分感动地慰问系统:【你辛苦了。】
  系统一点都不想和吴普说话,浑身上下每个程序都写满了拒绝。
  吴普已经把今晚的安排和苏轼、杜甫两个人讲了。
  两人都欣然答应。
  默写自己的诗有什么难的?
  赏析自己的诗那更是轻而易举的事!
  两个人在曲水池边的亭子里相对而坐,灯开得挺亮,外面水声潺潺,气氛很到位。
  他们面前各自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已经调好手写输入模式。
  两个人打开博物馆主页找到各自的阵营。
  吴普给他们介绍更详细的pk规则。
  pk的第一环节,他们会随机抽取出五道和自己有关的诗词默写题目。
  有些是给上句写下句,有些是情境默写。
  正确率不同的情况下,分高者胜出。
  正确率相同的情况下,先答完者胜出。
  阵营胜负需要整体pk,要是一个阵营里太多拖后腿的,神仙也带不动!
  苏轼对此信心满满,让吴普快开始吧。
  杜甫表现得比较稳重,神色满是认真。
  他郑重其事地点击了准备按键。
  很快地,画面上出现了倒计时。
  3!
  2!
  1!
  一道情景默写题出现在杜甫面前——
  【杜甫的《旅夜书怀》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描绘雄浑壮阔的景象反衬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杜甫:“……………”
  这诗,他写的吗?
  他没写啊!
  这不能怪杜甫懵逼,主要是杜甫这会儿还没写这首《旅夜书怀》呢。
  现在他还在成都蹲着。
  等第二年严武突然病逝,成都变得动荡不安,他才不得不再一次拖家带口开始旅居生活。
  到那会儿,他才会写这首《旅夜书怀》抒发感慨。
  现在的杜甫哪里知道什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让杜甫默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还有《登高》这种常考题他也是不会的,那可是几年后的诗。
  好在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保底,要不然杜甫的默写题就要全军覆没了。
  苏轼那边情况也差不多,他倒是超前点播了自己所有诗词,但也就是看看而已,遇到特别有感觉的他才反复赏玩,其他哪会一字不落全背下来啊?
  还有一些他自己以前写的,这会儿也忘得差不多了。
  大体意思可能还记得,逐字逐句默下来就得再衡量衡量了!
  实在想不起来,他也唯有当场编一句答进去。
  与此同时,没抢到房间位置的观众们蹲守直播间,齐刷刷对着两个阵营的题目开始虚空答题,一时间弹幕上诗句乱飞。
  看得不少暗中观察的人忍不住感慨,很多自己以为忘得干干净净的诗词,实际上……真的忘得干干净净了!
  可恶!
  咱堂堂华夏人,怎么可能背不出高考必背古诗词!
  还有你个老杜,看你浓眉大眼的,怎么连自己的诗都背不出来?!
  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第一轮pk结束,结果几乎是立刻就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杜甫答对了两句。
  苏轼也答对了两句。
  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两个人可都菜到家了。
  双方阵营的三百个观众里面除了少数划水人外,平均答对题数比他们本人要多!
  主要还是苏轼杜甫两个人的诗都是重点必背内容,而且背起来还挺朗朗上口的。
  要论背诵难度,那还得提到用典狂魔辛弃疾。
  这家伙一首词可以塞进十个八个典故,不了解的人根本理解不透。
  比如要读懂课本上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你得知道孙权、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霍去病、廉颇这些人;也得知道什么是“封狼居胥”、为什么说“元嘉草草”、为什么悲叹烽火扬州路、为什么提到佛狸祠以及为什么问“尚能饭否”。
  用典狂魔,诚不我欺!
  相比之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多背几次就想忘都忘不掉了。
  时隔多年依然张口就来。
  看到苏轼和杜甫两个人的默写结果,直播间集体静了一会。
  接着有人自发地给他们找补起来:这个老杜可是764年的杜甫,不知道《旅夜书怀》和《登高》多正常啊!
  至于大苏,他其实大体上是记得的,就是细节上写错了那么一点,无情的打分系统就直接判错!
  符合人设!
  一点没崩!
  有人起了头,弹幕立刻又热闹起来——
  “我有点期待他们鉴赏自己的诗词了!”
  “笑死,我觉得他们会拖自己阵营后腿啊。”
  “别担心,两边都拖后腿,那不是等于没拖后腿?”
  “说得好有道理,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我想起以前有个人的文章被拿去当高考题,让考生赏析一下结尾为什么说‘鱼眼睛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考完后大伙跑去问作者有啥深意,作者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啊’。”
  “我也记得以前有个作家的女儿写作业遇到爸爸的文章,拿着题目去问她爸爸‘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境如何’,她爸爸一看,叹着气说‘赶稿赶得想死’。”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等着大苏和老杜分析他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轼和杜甫哪里想得到现代人的险恶用心,他们看见自己阵营的人基本比自己答对得多,一时间心情无比复杂。
  也不知该懊恼自己记不住自己的名篇名句,还是该欣慰自己的诗文居然折磨了这么多后世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