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千秋大业
作者:终南道      更新:2022-02-26 19:05      字数:3210
  刘坪今年三十三岁,郑樵今年三十。
  一个比秦颂大了一轮,一个大了九岁。
  刘子羽的父亲刘韐是一位文武全才,当年被金人扣留,想逼迫他投效金国,结果刘韐在金营内悬梁自尽,留下了“国破圣迁,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尽显忠贞气节。
  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所以刘子羽抗击金军的态度和立场格外坚决,因为这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秦颂是抗金英雄,刘子羽的年龄虽然比秦颂大了不少,但从来不以长辈自居,如今刘子羽的“侄子”登门,相互如何称呼就是一个令人尴尬或者别扭的问题。
  幸好秦颂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当初他在洞霄宫的无名小院内被小他几岁的岳云恭敬的称为叔父,但面对比他大了一轮的刘坪,可不能摆出长辈的架子。
  “我与你伯父相交是一回事,如今与你和夹漈先生相交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咱们各论各的,不必拘泥于陈规俗礼!”秦颂首先开口,替刘坪化解尴尬。
  郑樵隐居于夹漈山,被当地士子尊称为夹漈先生。他对于秦颂这个说法非常认同,抚掌笑曰:“辅仁是个爽快人,有大将之风!”
  宾客落座,杨沂中送给义妹温玉娘的婢女端上茶水、点心和时令瓜果。
  “你们这一路跋山涉水,路途上肯定辛苦,先尝尝官家赏赐给我的正宗雨前龙井,再吃点瓜果点心垫一垫肚子,不然待会喝接风酒的时候,容易醉倒。”
  “秦翰林如此客气,让我觉得惴惴不安。这次来杭州,是来麻烦你的,我们还都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带。”刘坪是个实诚人,话说的直白,但确实是他心中想的。
  秦颂摆摆手,不以为意的说:“你们刘家人有浩然坦荡的正气,夹漈先生胸中有万卷藏书,今天登我得门,怎么能说两手空空呢?应该说,你们给我这小院子带来了清风和书卷气,让我蓬荜生辉啊!”
  秦颂没有说那些“我跟你亲爹交情莫逆,秦家富可敌国,什么也不缺”之类的客气话,而是用两袖清风和书卷气来称赞客人,这种说法在事后传扬出去,结果便有许多读书人说秦颂是真正的君子。
  寒暄过后,刘坪说明了来意。
  刘坪当初之所以被他生父刘子羽过继给二叔刘子翚,并非刘子翚不能生养子女,而是他的妻子窦氏和四个儿子都在靖康之乱时遇害,刘子翚受此沉痛打击,心如死灰,再不续娶。
  作为兄长的刘子羽,既痛惜二弟刘子翚的悲惨遭遇,又担心二弟这一房以后断了香火,于是便把刘坪过继给刘子翚,让他侍奉陪伴于刘子翚的身边,防止刘子翚因为心中郁结而英年早逝。
  他现在的父亲刘子翚,原为兴化军通判,任期满后,朝廷下诏让他继续留任,但被他以身体生病为由而辞官离去。
  返回福建崇安老家后,刘子翚在屏山筑茅庐,专事讲学。当地有名的学者胡宪和刘勉之与他意气相投,常来陪伴,让他不至于觉得孤苦难受。
  胡宪是大学问家胡安国的长子,刘勉之是程朱学派的传承人,后来成为朱熹的老师。
  刘坪这次来不远千里来拜见秦颂,所求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为公,一件为私。
  公事是崇安县所属的建宁府知府有些太不像话,在当地干了许多过分的事情,与当地的地主豪强勾结,对当地民众进行各种盘剥,隐隐已经有导致大规模民变的迹象。
  刘家人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希望秦颂出手,在朝堂上活动活动,将这个建宁知府给撤换掉,换一个清正爱民的好知府到建宁,安抚民众,让当地百姓能够喘息苟活,消弭造反之祸。
  民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旦爆发,就算刘家人在当地口碑不错,说不定也要被不受控制的暴民们冲击,甚至是家毁人亡。
  私事是想请秦颂帮忙寻找一位国医圣手,请其前往崇安一趟,替刘子翚诊病,因为据刘坪的观察,刘子翚近来精神头明显变差,记忆力也在衰退,这对于一个年纪尚且不到四十岁的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秦颂听完刘坪的讲述,面色凝重,口中说道:“看来南方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严重!刘兄放心,建宁府的事情,我会马上出手,决不让这种害民之官漏网!至于你父亲的身体状况,我觉得更多的可能还是心病,治疗起来恐怕得找对方法,不然就算我能请动许叔微和严防御这样的国手,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
  刘坪起身,向秦颂恭敬的行礼拜谢,口中说道:“给秦翰林添麻烦了。”
  秦颂颔首,坦然受了刘坪的拜谢。
  以秦颂现在五品官的身份,要干掉一个三品实权知府,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是找个机会在赵构面前递话或者打个小报告社么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动建宁知府就得做好跟此人背后大佬隔空交手的准备。
  不过,秦颂还真想试一试自己现在搞斗争的功力到底有几层,也想领教一下大佬们发威时是如何排山倒海的。
  反正秦颂走的是皇帝路线,只要他跟赵构没有发生矛盾冲突,就算闹出一些事情,到最后他也不会吃什么大亏。
  郑樵所求之事,就比较有意思,也让秦颂觉得心情好了一些。
  秦颂与李清照私人关系紧密,这在大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关于一字千金的故事,早就传遍四方,读书人不仅记住了秦颂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记住了这十四个字拍出了一万四千贯的天价。
  李清照也是一位收藏家,郑樵希望秦颂帮忙引荐,让李清照把她珍藏的一些书册拿出来,郑樵可以花钱请人抄书,将这些孤本复制一份,带回老家的藏书楼。
  作为交换,郑樵愿意拿出数量更多的珍本书册,借给李清照阅览三年。
  秦颂对郑樵的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他想到了自己家中的藏书现在应该也过万卷了。
  秦颂曾经在蜀中宇文家的藏书楼内待了几天,面对那一排排、一架架的古书善本,秦颂当时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他觉得只有书籍才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值得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后来,秦颂从中牵线,把宇文家、青神陈家和绵竹张家拉在一起,给他们指点了几样赚钱的生意,宇文家作为答谢,同意秦颂雇人去双流将宇文家的珍藏的书籍抄录一份带回汉中。
  这件事情,从开始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宇文师瑗虽然去了秦州担任知州,但他的兄弟们还在家中主持这项整理、修缮、分类藏书的千年大业。
  郑樵虽然酷爱著述和藏书,但毕竟还年轻,家族底蕴也无法与从南北朝开始就兴盛的豪门巨阀宇文家相比,所以郑樵的藏书估计连宇文家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秦颂对于书籍的复制和大范围传播,从来都是报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否则也不会每年花很多钱投进宇文家的藏书楼,帮着他们做这些事情。
  既然郑樵有志于做一个藏书大家,秦颂便决定成全他,让他成为华夏薪火的火种守护人之一。
  “夹漈先生,我这有两个消息,一个好,一个坏,都跟你提及的藏书大业有关,不知你是想先听好的,还是坏的?”秦颂打趣说道。
  郑樵心中有些忐忑,犹豫说道:“还是先听坏消息吧,有个好消息在后面,我还有点盼头。”
  “坏消息是易安居士当初从开封带出来的十几车古董和书画,基本上已经散失殆尽,百不存一,所以你想与她进行交换的愿望恐怕会落空。”
  郑樵闻言,摇头叹息,口中喃喃说道:“可惜啊,可惜啊!”
  秦颂没有故意吊着郑樵,马上说道:“不过,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家族,藏书可能多达十万卷以上,从大唐时代开始,他们这个家族便开始收藏各类书籍,虽然历经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但大部分藏书却躲过了水火和刀兵,艰难的保存了下来!”
  “什么?大宋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家?”郑樵目露精光,仿佛溺水之人一把抓住了木筏。
  秦颂于是将他去双流宇文家的见闻讲给郑樵听,旁边的刘坪也听得入神,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情况就是如此,我说的话,没有一句虚言。我觉得,若是你与宇文家合作,将自己的藏书复制一份送到双流,以宇文家的胸襟气度,必然会同意让你将他们家藏书楼内的书册复制带走。”
  刘坪忍不住插言说道:“这可是一项非常浩大繁重的工程,仅凭渔仲贤弟个人的财力和人力,就算把他累死,也做不到啊!”
  郑樵也露出入宝山空手离开的表情,皱着眉毛说道:“光是把我现在的藏书复制一份,就得花一年多时间,数十人,崇安距离双流万水千山,想要送过去,更是困难重重。等我到了宇文家,面对十万多卷的藏书,就算老死在藏书楼,也带不回来啊。”
  秦颂同意郑樵这个说法,正色说道:“所以,这件事情,必须由朝廷出面来进行统筹,到时候把各地的藏书世家集合到一起,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这才能办成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