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知识产权
作者:电转农杆菌      更新:2022-04-19 03:51      字数:4458
  联系星际开发集团探险家的事儿就算是谈成了,祁旻又拿出她装薄荷糖的盒子,在姜祎成面前晃了晃:“来点儿?”
  “不来。”姜祎成果断地拒绝了。她现在是知道了,这位赛博朋克风的酒吧老板是有点儿没脸没皮的,跟她用不着多客气。
  “莲娜?”祁旻又隔着姜祎成对叶莲娜晃了晃盒子。
  “算了吧,我昨天抽得有点儿多。”叶莲娜捋了一把她泡泡粉色的长卷发,“今天还是少抽点儿,免得又发生间歇性解离了1。”
  姜祎成很想吐槽,半天她拒绝在白兰地里加薄荷糖,不是因为正直地抵制精神药品,而只是因为前一天抽多了……
  祁旻含了一颗薄荷糖在嘴里,吹出了两个泡泡粉色的烟圈儿。叶莲娜伸出手指随便挑了一下儿,把其中一个烟圈儿挑成了心形。
  看她这熟练的手法,怕也是抽薄荷糖玩烟圈儿的老手了。姜祎成不由得在心里叹气,像祁旻这样老烟鬼的朋友,又怎么可能是什么坚持健康|生活的好人?
  “对了,我看祎成的直播,那个蓝珀本土的外星人真挺有意思的。”叶莲娜随口说道,“那只二橙还会烧陶器呢。”
  “那段儿我也看了,说实话不好办呐。”祁旻转过身,用手肘撑着吧台桌面,“这个事情是这样……法律上奥尔特2云外就属于公共星域了,在公共星域发现了有研究价值的物种,这都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而按照《太阳系通用知识产权法》,关于自然资源的知识产权都应归公有,也就是归地府所有3。换句话说,那个二橙虽然是我们大探险家找到的,但实际上如果下一次直播还要带着它一起,那就会涉及对公有知识产权进行商用,你们还需要给meme付钱。”
  姜祎成没料到还有这种事情。她读的法律确实不多,之前做飞船设计的工作也鲜少遇到自然资源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的情况。而在做系外行星生存挑战时,法律问题也是由直播平台的法务部代办的。
  “这得要付多少钱?”姜祎成不禁问道。
  “得看meme对那个蓝珀文明物种的认定了,像这样特殊的物种,使用费怕是得有不少呢。”祁旻又吹了一口粉色的烟气,“我建议你做好心理准备,meme也有可能根本不会批准你继续使用这个知识产权。”
  “为什么?”姜祎成有点儿懵。
  “因为meme查你在地府的记录就知道,你已经跟旻见过面了。”叶莲娜漫不经心地说,“对于可能和旻有联系的人,知识产权方面的特殊需求一般会被严格审核。”
  姜祎成愣了,五秒后她才震惊地说道:“那你们这不是在害我么?!”
  谁知道和祁旻见面就会有法律上的麻烦?毕竟一般人哪会觉得请自己来喝酒的观众会是模因监管所的嫌疑人啊!
  “那真对不住,不过你得分清楚事因,把我认定成社会危险分子的是meme,因此要严格审核你的也是meme。”祁旻歪头摊手道,“我和安东、莲娜,我们主观上谁也没想不让你好。而且退一万步,你这个蓝珀外星人涉及到特殊的知识产权问题,就算能批准使用也得花一大笔钱,还不一定比不用就好到哪儿去。”
  这倒也是,虽然祁旻是模因监管所的嫌疑人肯定有她的问题,但姜祎成能不能靠二橙赚钱的事儿,怪也不能怪到她头上。
  姜祎成只是感到无奈,本来觉得自己撞大运了找到一个文明物种可以用来吸粉,没想到法律的高墙早就在那儿等着她了。只能拿起玻璃杯,把杯中的最后一口酒一饮而尽。
  “算了,这全都怪我自己倒霉。”姜祎成叹了口气说道。
  “别灰心,你给那个外星人起名叫‘二橙’,已经是这件事儿的最优解了。”叶莲娜安慰她道,“咱们都是无产阶级,法律上没什么是属于个人的。但是以后蓝珀文明物种发文章上新闻都能给你‘一橙’直播打个广告,这其实就已经够了。”
  姜祎成觉得还是叶莲娜更好一些,至少说话能让别人听得下去。祁旻说得固然也对,但很明显是没怎么考虑到姜祎成这个欠债者的焦虑心情。
  “对啊,就是这样。”祁旻接着叶莲娜的话劝她道,“而且你要是能把联系星际开发集团探险家的事儿办成了,我们这儿直接帮你把欠的债清零,以后就再也不用做什么直播了。”
  姜祎成心里嘀咕,那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儿呢。不过一次还清二百亿债款确实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这等好事儿在逻辑上也是完全合理的——虽然二百亿对于姜祎成而言是天文数字,但对于地府所有者meme来说,的确也只能说是九牛一毛。
  星际航行时代又被成为“后资本主义时代”,货币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具有的意义也已经完全不同了。况且meme已经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而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非人的垄断资本ai4。对于她而言,钱多半儿就像是水和空气一样,只是资本流通的载体罢了。
  ——
  姜祎成从地府下线,意识回到了“蓝珀”表面自己的躯体里,然而却仍旧在想着一次性还完所有债款的事情。
  此时在“蓝珀”的赤道地区,天已经蒙蒙亮了,以蓝紫色为主色调的世界渐渐在她人类的眼睛中苏醒。营地的火堆仍然在燃烧,火堆旁二橙蜷缩在那里,还处于睡梦之中。
  二橙的生物钟显然是跟着“蓝珀”的昼夜更替走的,但是身为地球人类的姜祎成完全没有睡着,只是在地府喝了两杯没有任何精神影响的虚拟酒,此时清醒得非常。
  叶莲娜说的实在没错,她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将“蓝珀”文明物种尽可能多地跟她自己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蹭上外星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如果她没法继续带二橙直播,那就要让未来新闻播出“蓝珀”文明研究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带上她姜祎成的名字。“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解决问题也要用辩证的方法。
  姜祎成从地上爬起来,先默默地深吸了一口气,而后对着无人机镜头露出了她标志性的微笑:“早上好啊,朋友们!现在已经是我在蓝珀表面的第四天了,七天挑战已经过去将近一半儿。不知道大家对蓝珀这颗美丽的行星,都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弹幕:姐姐早上好[太阳]
  弹幕:感觉一橙已经自我认知为蓝珀人了[滑稽]
  弹幕:不,一橙明明是蓝珀之王,统治着二橙这样的真·蓝珀人[斜眼笑]
  弹幕:统治(x)投喂(√)
  “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要采集食物,尤其是除了我自己的食物之外,还得给二橙挖树根吃,这个工作量是不算小的。”姜祎成一边把无人机的螺旋翼打开,一边对她的观众们说道。
  “我初步有两个计划,plan a是我带着二橙一起在附近采集食物,这样就是希望二橙可以帮一点儿忙。plan b是让二橙留在营地,我自己去比较远的地方寻找食物,或许在山谷物种更密集的区域,采集跳跃足的效率会更高一些。”
  她其实早就想到了要采取带着二橙一起的做法,这也是为了让二橙能够在直播里更多地出镜刷存在感。果然弹幕留言也都是支持plan a的。
  弹幕:plan a√
  弹幕:plan a+10086
  弹幕:把二橙留营地还是有点危险吧,烧陶和烧家只有一线之差[滑稽]
  弹幕:二橙这么可爱,怎么能把二橙留在家里[滑稽]
  “我看大部分朋友都觉得plan a比较合适,那今天我就带着二橙一起去采集食物,看看二橙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抓虫子的诀窍了。”姜祎成从地面上拿起盖着新鲜叶子的陶碗,“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先喝点儿水,等二橙醒了再一起出发。”
  ————————————
  注释:
  1解离:即解离症(dissociation),是一种精神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失去现实感、短暂失忆和人格认知错乱。人格分裂/多重人格障碍/解离性身份障碍即属于解离症的一种,然而显然文中的薄荷糖后遗症不会如此严重,只是短暂的认知失调。
  2奥尔特云:即oort cloud,是太阳系外层最大半径约为一光年的球壳区域,其中活跃着绕太阳公转的彗星。
  3此处显然不是真正的“公有”,而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假借名称。
  4“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社会在异化劳动者的同时,也在异化资本的所有者。(不过这个逻辑并不在于资本“压迫”资本家,而是不能按照资本增殖逻辑进行操作的资本家会被市场自然淘汰,因此剩下的资本家都是符合资本人格化标准的;其实本质上这跟进化的逻辑是同一个道理)
  ※※※※※※※※※※※※※※※※※※※※
  今天我(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完了,作为一名open access的支持者,我愿意在定稿入库之后免费提供其中不涉及实验结果的内容,有人想看么?(我校本科学位论文不公开,这是唯一能看到部分内容的机会[手动斜眼])
  研究方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在这里不能直接写具体题目,免得互联网抓取信息被三次元认识的人发现我的马甲……
  ——分割线——
  需要注意的是:
  1211及以上学校课题组的同学不推荐直接参考,因为比较前沿的课题组一般不会出现研究方向与其他课题组重复的情况,所以应该也没有多少参考的空间。万一真有211及以上学校课题组研究方向一致的同学,大概率我们导师会认识你们导师,被导师发现了我可不能负责[滑稽]。
  2普本以下学校课题组的同学也不推荐直接参考,因为这里面涉及的个别仪器相对略贵,普本以下学校的实验室应该不会购入。要是有同学想照着做,导师估计也不会批这块儿的经费,不如现实一点选可行性更高的研究课题。
  3内容仅供参考,直接抄肯定查重过不了。不过我校查重用知网,用万方的pku系列学校的同学如果不是学位论文而是课程作业,理论上还有过的可能性,但此处强烈不建议作死。
  4非生科或医学专业的同学也不推荐参考,我这个方向学科交叉性很弱,而且对于没有生物实验基础操作经验的同学,除非是神手否则自学肯定学不会。但是如果有真的特别水的学校计算机或者电子相关专业的同学,水水文献调研就能过不用做实验的那种,有可能还能帮上一点点忙?
  5如果有同志家人罹患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只能表示非常遗憾,目前尚未出现真正能够治愈的治疗方法。若有了解这方面研究进展的需求欢迎咨询,虽然我是生科专业偏向机理研究,对于治疗不怎么涉及,但也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帮您查阅相关文献。
  ——分割线——
  我导师也是学临床医学出身的,后来转了医学/生物学研究,到现在做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里个人获得最重要的认识就是,虽然生科研究深入要研究分子机制,但必需得有与之对应的疾病表型,分子机制的研究不能脱离疾病本身进行。
  在这里也向所有医学工作者们致敬,特别是临床医学工作者,他们不仅实际帮助了病人,而且临床获得的数据也是进行研究所必需的;很多人觉得研究工作高大上,临床工作[特别是护理类]很累有时候还脏,但是临床是研究的基础,疾病研究最终还得回归临床。
  为所有医学工作者,引用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分割线——
  又:
  查了一下我导师最早发的文章,1989年???
  按照发文章至少是在开始读博之后计算,则导师已经至少___岁了[警告:此处不宜填空]
  对比网站上照片看起来的年龄,原来这才是真的照骗……
  (尝试立作死flag:如果我哪天彻底脱离研究工作了,就写一篇以我导师为原型的学术圈爽文,再多写点儿大佬进去,让他们虽然学术方可一战,但照骗颜值都被我导碾压;如果这真的发生了,也许我会被作为某大学毕业生反面典型曝光到某分子公众号上,通过黑红成为名人!)
  [保命声明:以上纯属口嗨,而且除非认识我否则不可能猜到以上涉及的都是谁,所以并不构成网络造谣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