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又是四天
作者:泗源      更新:2022-05-07 21:51      字数:4316
  张大缸并没想怎么样。他只想等集训队结束后再娶亲。这是任务,必须完成。父亲答应了,但要张大缸必须回家娶亲。爹说,这是规矩。二缸破了规矩,那是没办法。现在大缸不能再破。
  父亲的口气不容商量。居旅长和赵政委也答应下来。
  两个半月后,张大缸完成了集训任务。返回独立团,张大缸鼓足勇气给赵娟打电话。赵娟却咬着嘴唇说:“能缓一缓吗?医院领导想让我由护士改为医生,我正在参加医院的培训。时间不长,还有两个月就结束了。”
  张大缸笑了笑:“好吧,我等你。”
  但两位老人等不下去了。两位老人又先后两次来到根据地。最后一次,两位老人索性不走了,说这么回去,没人给做饭吃。
  张大缸很无奈,只好一天一天的拖。直到赵娟即将结业时,才带人赶到野战医院。临行前,居旅长说了一句:“真是一对苦命的鸳鸯,拿出打冲锋的劲头来,回到家,三天之内把婚事办喽。”
  而赵娟结业推迟了三天。
  爹赶着马车,张大缸和赵娟各骑一匹马,匆忙踏上了回家的路。没走多远,张大缸就急切地对爹说:“回家就娶亲,行不行?”
  “那怎么行,得选个良辰吉日。”爹说:“回家再说吧。”
  张大缸急了。他本来就不想这样娶亲。部队的同志娶亲的时候,也就是买些花生红枣,在一起搞个仪式,说说话就完了。但当着爹的面,他不敢说这是封建残余。他只能实话实说:“爹,我是团长,我还有一摊子事。”
  “离开你,还收不了下一季庄稼了,看把你能的。”爹瞪着眼睛说。
  张大缸只好看着赵娟。赵娟羞红了脸:“我听爹大人的。”
  “你也不小——”张大缸憋住了。他看见爹挥起了鞭子。
  家里的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里外都透着新。这让张大缸想起了那年他准备娶亲的情景。一晃过去了八年半。他还有意外的收获,二缸派人回到家里,不仅给家里送来了钱,还有给张大缸的一封信。来人嘱咐说:“这封信请务必转交到张团长。”
  张大缸拆开了信,却几乎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河堤,静静地看着泗河。
  泗河的河堤河滩河床都没变,但增加了那座石桥。村里人想着把它炸掉。李三的爹给拦住了:“虽说是鬼子修的吧,但咱们过河也方便不是,炸毁了还得再修,不是给自己过不去么?”
  许多人恼恨李三的爹,但他的话却似乎非常有道理。于是,这座石桥留下了。
  八月的风吹来,起初还有些凉爽,但很快,就热了。张大缸仍然默默地站着,看着眼前的河滩。哪里曾是东安村和西安村打群架的地方。
  李三的爹颤巍巍地来到了张大缸跟前。他瘦的只剩下了皮囊,脸更像枣树皮一样,颜色灰暗又布满褶皱。
  他的土地被分了,马牛羊被分了,家里的钱也被分了。他病倒在床上,差点死去。但最近,他又有了精神,这让他更像一个鬼。
  他对张大缸说:“大缸啊,你可回来了,我正想和你说道说道呢。”
  张大缸看着李三的爹,问:“大爷,是不是你的家产被分了,心里难过?”
  “呵呵,这倒不是。该是谁的,就是谁的,这是命里注定的。孩子啊,虽然你扛过枪打过仗,还当了大团长,今年也不过是二十七岁吧?”
  “哦,大爷,您记错了,我二十八了。”
  “差不离吧。大爷是想问你,是不是二缸来信了?”
  张大缸点点头,说:“是的。”
  “二缸说啥了?”
  “没说啥。”
  “不可能吧?我家三儿也来信了。”
  “哦,他说啥了?”
  “就是家信,也没说啥。”李三的爹转身走了两步,又过头来说:“大缸,大爷可是看着你一点一点长大的,大爷想给你说,你和二缸在两个队伍上,但你家绝不可能两面都能落到好处。大缸,识时务者为俊杰,孩子,想想自己的前程吧。”
  张大缸笑着,冲李三的爹点点头。
  “哎呀,对了,你看我这老糊涂了,呵呵,大缸,还有四天就娶亲了吧?大爷我现在穷了,但还有几块大洋喝喜酒,呵呵,到时我得多喝点,地里的庄稼快熟了。”李三的爹说着,拄着拐棍,慢慢走下了河堤。
  张大缸回过头来,看着因季节而多起来的河水,真想下去扎个猛子。可他穿的是新衣裳。娘给他做了两套。这套平常穿。
  他又回头,看着李三的爹。他走下河堤,来到河水旁,掏出了张二缸的那封信。
  张二缸在信中写道:
  哥,很久不见,心里万分想念。本想找你面谈,但又不知你去是否还在邹峄山区。哥,日本投降,一雪百年耻辱,乃中华民族之伟大胜利,中国应从此兴修公路铁路,发展科学技术,以早日实现民族兴盛,不再受外夷欺辱。然而,国家尚未统一。
  哥,恕我直言,一个国家不能有两支军队,两种主义同时存在,因此,我以为,国共两支军队之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而中华国民革命军是政府的军队,也远比你们八路强大,战争胜负会从已开始就见分晓。哥,弟弟万望你以爹娘为念,顺应大势——
  张大缸撕碎了信纸,一扬手,洒向了缓缓向南流淌的河水中。他和他的亲弟弟还曾经站在一个战壕了,那时他们有着同样的敌人。从现在起,他就和自己一奶同袍的兄弟成了敌人。
  说实话,他不想再打仗,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兄弟再躺在血泊中挣扎着死去。但他又不得不再扛起枪。
  他默默地坐在河滩边的一棵树下。任凭时间随着河水一起流淌。此时,他害怕见到娘。娘若知道了这些,不止伤心的哭。娘的心里,肯定要滴血。
  中午,狗剩来了,气喘吁吁地埋怨着说:“缸哥,你真是的,俺们在家给你忙活,你到成了没事人,跑到这里观风景来了,你不着急么?”
  张大缸笑笑:“走,回去干活去。”他也真着急了。他想早点娶亲,早点返回部队。
  狗剩笑着说:“行了吧,你都当那么大的官了,还能让你亲自动手啊,大娘让我喊你回去吃饭呢。”
  回到家里,娘立即端上饭来。张大缸把脸扭到一旁,却听到爹在一旁催促说:“赶紧吃,吃完跟着你二叔进城,去请你肖大爷。”
  “啊,怎么让我去?”张大缸大声问道。
  “去吧,礼节上也该去。”二叔说。
  “行吧。”张大缸答应了。他也想去见见胡结巴。他还是连长,但换了军装。八路军攻城时,他的表哥被打死。但李三和吴启良却跟着刘功本跑到济南。他俩还活着,没被枪毙。
  吃过饭,张大缸牵过马,正准备和二叔出门。二蛋和警卫员骑着马来了。两人灰头土脸,想必一路奔波没有停歇。
  二叔冲二蛋笑着说:“蛋啊,你这么着急忙慌的干啥呢,离喝喜酒还有四天。”
  “啊,怎么又是四天?”二蛋哭着脸,说:“我还以为你已经娶完亲了。”
  张大缸猛然一个机灵,问:“有情况?”
  二蛋撇撇嘴,闭着眼睛,半天没说话。
  “到底发生什么了?是不是让我赶紧回去?”张大缸着急地问道。
  “你都猜到了,我就不说了。”二蛋跳下马来,对二叔说:“家里还有吃的吗,我快饿死了。”
  “滚,有也不给你吃!”二叔火了。
  二蛋委屈地说:“这事又不赖我,要赖就赖国民党反动派去。不是,二叔,缸哥娶亲咋这么拖拉呢?”
  爹娘听到二蛋的声音,跑出门来,还以为二蛋专程回来喝喜酒,高兴地拉着二蛋就往院子里走。
  进了院子,二叔沉闷地说了一句:“他是叫大缸赶紧回队伍上的。”
  “什么?”爹跳了起来:“不回去,你们居旅长说了,让大缸娶完亲再回去。”
  “可这也是居旅长的命令。谁让你们这么磨磨唧唧的,这都过去多少天了?”二蛋摇着头说。
  娘哭了:“又是四天啊,要再等上八年,大缸得多大啦——”
  “这次可能比八年还长——”二蛋刚说完,就打起了自己的嘴巴。
  “就是老天爷来了,这亲也必须娶完再走!”爹冲大缸吼道:“回屋,不娶亲,哪里都不准去!”
  张大缸冲爹摇摇头。
  “怎么,你连我的话都不听了?”爹气得脖子里的筋都爆了出来。
  “不是,”张大缸扭脸问二蛋:“居旅长到底怎么说?”
  “居旅长说,让你尽快返回,最迟不能超过三天,哦,今天已经算一天了。”二蛋看着众人的脸色,也不觉得饿了。
  张大缸低头想了想,忽然纵身跨上了战马,疾驰着,跑出村子。
  爹听到马蹄声,跑出院子,却看到儿子的背影。爹以为张大缸回队伍上了,又气又急,冲二蛋喊:“你还愣着干啥,赶紧跟着走啊。”
  “啊,我们跑了一天一夜了,哎呦,我的腰——走吧。”二蛋无奈地冲警卫员喊了一声,骑上马,追赶张大缸去了。
  张大缸骑着马,直奔向赵庄。疲惫的二蛋也没喊。张大缸去肯定是接赵娟一起回去。两人便下马,半躺在路边等着张大缸。
  张大缸去了很久,也没出来。二蛋着急了,又骑上马,带着警卫员进了村子,就看见一户人家门前围着许多人。他俩驱马来到近前,望门里一看,都楞了。
  这家就是赵娟家。赵娟站在门口,梳着发髻,穿着大红的衣服。本来就漂亮的赵娟,现在更美丽了。
  而张大刚正牵着赵娟的手,跪在地上,给赵娟的爹娘磕了三个头,又拉着赵娟走出了大门。赵娟的爹娘眼泪汪汪,赵娟也往往眼泪,一步三回头,双脚却紧跟着张大刚往外走。
  二蛋明白了。张大刚这是“抢亲”来了。他招呼着警卫员,分别站在了大门两侧。
  两人又跟在张大缸和赵娟的后面,原路放回了村子。
  院子里只剩下了四个人。二叔陪着爹长吁短叹,二婶则陪着娘哭。狗剩跑了回来,大喊着:“快,快找人接亲去!”
  “接他奶奶个腿!”爹正一堆火没处放,跳着骂了起来。
  二蛋回来了。他仍然灰头土脸。他跳下马来,直奔向水缸,大喊着:“二叔,快,给我舀水洗脸,新娘来了,我不能这么邋遢。”
  “你这孩子咋回来了,发癔症呢?”二叔生气地拿起瓢,给二蛋舀了一瓢水。二蛋赶紧低头,举起双手,要接水。
  街上已经热闹了起来。大人小孩纷纷喊着:“快看啊,大缸把新娘接回来啦——”
  “啥?”二叔连瓢带水仍在二蛋头上,跑了出去。
  张大缸牵着一匹马,马上坐着穿红衣服戴红盖头的赵娟,正沿着大街,向家门走来。二叔又气又笑,最后还是笑了:“这孩子唱的是哪一出啊?”他扭头喊道:“哥,嫂子,赶紧地,忙活起来喽!”
  张大缸不想让他们忙活,他只想牵着赵娟的手,站在双亲面前,喊上一声:“爹,娘。”他就算完成了任务。他不想再让娘为他伤心,再让爹为他操心。
  但张大缸说了不算了。全村人都发动了,像打仗一样,都是小跑着进进出出,端碗洗锅,狗剩、李四骑马去了最近的镇子,带回了煮熟的鸡,肉,还有成坛子的酒,还有邻居直接扛着渔网去了泗河,妇女们则跑到村外的菜地。他们虽然没跑过即将落山的太阳,但天黑不久,院子里还是飘起了菜香,酒香——
  那天,爹摇着双手,满脸高兴,说的最多的却是:“这叫什么事也。”那天,娘流的眼泪流了很多,先是伤心,后来搂着赵娟高兴地哭。她老人家又一次听到儿媳妇喊娘。她老人家摘下手里的玉镯子,戴在了大儿媳妇的手腕上。
  那天,张大缸睡的很晚。他辗转反侧睡不着。不是身边突然多了一个人,而是他真舍不得离开家。
  第二天一大早,张大缸和赵娟来到爹娘床前,规规矩矩地磕了三个头,起身走了。
  身后的娘撕心裂肺地哭开了。娘知道,大儿子又要去打仗了。娘也知道,二儿子也要打仗了。娘还知道,这次大儿子和二儿子不是一伙的了。
  爹也唉声叹气。爹叹气,不是因为大缸又破了规矩,而是爹比娘还知道,这场仗,大儿子和二儿子成了对手,这场仗,就像以前东安村和西安村打仗,是自己人打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