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三大镇罢兵
作者:十里西湖      更新:2022-05-31 02:34      字数:2896
  岳飞路途较远,比韩世忠和张俊晚了六七天。
  来临安的路上,岳飞暗自纳闷,不知道赵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柘皋大捷和他没半毛钱的关系,而且在淮西战事的策略上,岳飞和赵构意见相左,以至于赵构前前后后给岳飞下了十五道御札催他进兵。
  等岳飞赶到濠州定远县,金兀术已经渡淮,所以实际上淮西战事岳飞没插上什么手。
  虽说没功劳也有苦劳,可按以往的惯例,顶多就是赵构下旨嘉奖一下,再赏赐点东西罢了。
  可这次却要三大镇齐聚临安,大张旗鼓地开“表彰大会”,着实有点出人意料。
  ……
  “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韩世忠,淮南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张俊,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出班听旨。”
  “臣韩世忠。”
  “臣张俊。”
  “臣岳飞。”
  “听旨。”
  三大将聚齐,赵构特意选择在大庆殿举行这场隆重的赏功大会。
  “制曰:天地之大义,莫重于君臣;尧舜之至仁,无先于孝悌。……国家以叛逆不道,狂狡乱常,遂至行师,本非得已,并有威怀之略,不专诛伐之图。……将使戴商之旧,益坚思汉之心,蚤致中兴,是为伟绩。……柘皋大捷,仰各路大帅各竭忠力,以图国家大计。……”
  宣诏的中官些微顿了顿,继续宣道:“……以扬武翊运功臣、太保、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节制镇江府英国公韩世忠,安民静难功臣、少师、淮南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济国公张俊并为枢密使,少保、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并宣押赴本院治事。钦此!”
  韩世忠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张俊则是一脸喜色,而岳飞则一脸错愕的愣住了。
  “臣张俊。”张俊第一个张嘴。
  “臣韩世忠。”韩世忠的声音有点低沉。
  “臣岳飞。”岳飞的声音听不出是喜是忧。
  “叩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个人整齐划一的谢恩之声传遍了大庆殿的角角落落。
  “诸卿平身。”
  赵构看着拜倒在地的三大将,心里一阵得意,煞有介事的说道:“朕以前交给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如今朕以枢府本兵之权托付卿等实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兀术,何足扫除乎!”
  赵构骗人的本事一流,这一番说辞好像是几大将丢了芝麻捡了西瓜,占了大便宜。
  “谨遵陛下勉谕。”
  张俊见是时候发挥带头作用了,便禀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噢,爱卿请讲。”
  “陛下,蒙陛下垂恩,委臣以重任枢院治事,臣所管淮西军马恐无暇管带,乞望拨属御前营内。”
  “嗯。”
  赵构装出深思的模样,心里乐开了花,他颔首道:“爱卿所虑甚是,一心不能两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既然如此,就依卿所奏,罢诸宣抚司,诸司统制官以下,各带御前字入衔,且依旧驻;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
  韩世忠眼观鼻鼻观心,脸上看不出什么波澜。
  此刻,岳飞算是明白了赏功的真实用意。
  原来赵构和张俊早就算计好了,表面上是升官,实际上是收兵,唱的好双簧。
  事到如今,他还能说什么,说了也没用,反而会予人恋栈不去迷恋兵权的口实。
  “唉……”
  岳飞默默地长叹一声,他知道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北伐大业,已经如同西辞的故人一般,一去不复返了。
  就这样,韩世忠、岳飞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
  “秦相,韩世忠和岳飞在枢院如何?”
  对于张俊,赵构是非常放心的,要不是张俊的“识大体”,积极配合,赵构不可能如此容易地收了兵权。
  因此,赵构还专门给张俊写了一封表扬信,略曰:“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著明?”
  意思很明白,你张俊这么上路,以后我肯定罩着你。
  对于韩世忠和岳飞,赵构就没有这么放心了。
  他俩在枢密院已上了大半个月的班,也不知道是啥情况,小情绪肯定是有的。
  “陛下,”秦相清了清嗓子,同时理了一下思路,禀告道:“这韩世忠行事乖张,每次到都堂治事,都裹着字巾,样貌滑稽,全然没有大臣的体统。而且,每日都以亲兵护卫,好像什么人要害他似的。”
  “哦?”赵构好奇地问道:“韩世忠披着什么字巾?”
  “青色大披巾,上绣‘扬武翊运’四字。”
  扬武翊运是韩世忠的功臣称号,赵构知道韩世忠有点脾气,没想到他居然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随他去吧。”赵构自觉理亏,也不想去计较。
  “陛下仁德。”秦桧拍了一记马屁,说道:“不过臣还有担忧。”
  “你说。”
  “韩世忠在枢府治事,其军马虽已拨属御前,但淮东军素来骄悍,且又远屯楚州,与金人一水之隔,若不严加管束,恐有不测之虞。”
  “这,”赵构心里“咯噔”了一下,淮西兵变的教训可是很惨痛的,于是连忙问计道:“秦相有何良策?”
  “陛下,微臣愚见。韩世忠军从楚州还屯镇江,其背嵬一军收归御前统领,分而化之,可保无虞。”
  “嗯,这倒可行。只是万一韩世忠军马不听调派怎么办?”
  赵构的担心可不是多余,几大边帅的军马几乎像是部曲私军,“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的称呼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所以赵构才这么忌惮几大将。
  韩世忠人不在淮东,他的军马能不能听从三省和枢府的调派指挥还得打个问号。
  “陛下,韩世忠是千万不能让他再回淮东。臣以为,陛下可派张俊、岳飞前去楚州按阅军马,总率淮东全军,还驻镇江府,专一措置战守。”
  “嗯,”赵构点了点头道:“此二人倒能胜任。”
  其实秦桧最忌惮的不是韩世忠,而是岳飞。
  一是岳飞主战的态度比韩世忠还要坚决;二来岳飞是几大边帅里最年轻又最有声望;三是岳家军的军力和战斗力在几大镇中首屈一指;最最重要的是岳飞和秦桧根本就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秦桧担心岳飞会成为自己的挡路石。
  不过秦桧没跟赵构提岳飞的事,还是先把韩世忠的威胁解除了再说。
  赵构和秦桧既然有了定计,第二天张俊和岳飞就领了差遣,前往楚州管军。
  临行前,秦桧对张俊面授机宜,务必要将韩世忠的军马从楚州带回镇江。
  不过对于能否完成这个差事,张俊心里可没什么底。
  他的淮西军和韩世忠的淮东军曾经火拼过,双方结下了大梁子,他和韩世忠也势同水火,至今淮东军上下还把他恨得死死的,他去管军,人家会听才怪。
  幸好还有岳飞在,韩世忠和岳飞关系不错,岳飞在官军中的口碑也很好,有他在完成任务的问题应该不大。
  一路上,张俊对岳飞那是一个亲热啊,外人一看都以为这两人是老铁呢。
  这趟差事不赶时间,两人也当是坐船游历运河的难得机会,十来天后才到楚州。
  到了楚州,张俊却不肯进城,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只派了手下人去城内宣旨,让淮东宣抚司提举一切事务中军统制王胜点齐军马后到城外来听调。
  既然正使不肯进城,岳飞这个副使也只能跟着住在了城外。
  淮东军上下对于韩世忠兵权突然被夺早就不满,现在又见是老仇人张俊前来指手画脚,各个情绪难免“亢奋”。
  第二日一早,楚州南门大开,中军统制王胜带着数万兵马披甲执锐列于张俊大帐之外。
  “相公,相公。”
  “何事慌张。”一大早侍卫就来打扰,张俊一脸的埋怨。
  “相公,楚州城内军马已齐聚帐外。”
  “什么!”张俊愣了一下。
  “相公,淮东军各个披甲执锐,我怕他们是要对相公不利啊。”
  听侍卫这么一说,张俊脸不禁抽了一下,急忙吩咐道:“赶紧去请岳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