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三鹤下昆仑
作者:大妖石      更新:2022-05-31 13:31      字数:2074
  人生于世,没有人能确保自己一生都不丢脸。
  而对于修士来说,丢不丢脸,那得看时机,看程度。
  有的时候,如果丢些无伤大雅的小脸却能换来亲和的名声,那丢上一丢也没什么;又有些时候,丢了脸却能把让自己丢脸的人丢了性命,让知道自己丢脸的人全部死绝,那么丢上一丢,还是无妨的。
  但是此刻真宏师兄的决定,丢的却是整个昆仑的脸。这让一众师弟想不通了,于是纷纷出言劝阻。
  真宏真人待众师弟说完,笑了笑说道:“我知众师弟的心意,可是大劫将至,昆仑做为道门之首,势必要卷入其中。我身为昆仑宗主,只有鞠躬尽瘁尽心竭力,保我昆仑于大劫之中。”
  说着,环顾了众师弟一眼,接着道:“既然大劫不可避免,那么唯有投身其中顺应天意;天意如何,仰而求何如俯而就?若是能浊己身而全昆仑,又有何妨?我入红尘,一为积累道行,二为日后布局之需,耳闻总不如亲见,不走上一遭,心里如何能安?所以,我意已决,众师弟不必再劝了。”
  见宗主心意坚定,众人知晓再劝无用,便都住了口,听真宏真人分派事物。
  “真法,真元两位师弟,明日与本宗一同下山。”这是真宏真人分派的第一件事情。
  对于这个决定,真元和真法两位真人倒是没有异议的,即便宗主不说,他们也是要争取随行的,因为楚昊去殷都前在沧澜山的事情,真法真人最清楚,而楚昊入了殷都之后,却是真元真人最清楚了。
  真宏真人此次下山,殷都和沧澜山都是必去之地,真法和真元两位对这两处,刚好是众师弟中最熟悉的,有他们随行,能够免去宗主不小的麻烦。
  当下两人对视一眼,同时领命,退于一旁不言。
  “本宗下山之后,宗内诸事便由大长老真清主持。”真宏真人交代了他离宗之后最重要的事情,群龙无首,如何使得?
  真宏真人这样的决定,其实也是意料之中。
  昆仑之中,除了宗主,地位最高的就是大长老。此刻宗主离宗,宗务自然就由大长老真清真人主持了。这换做以前也是同样,前任宗主或离宗访友,或闭关修炼,都会将宗务交托与大长老处理。
  “师兄,要不让师弟与真法真元两位师弟下山?您还是留在宗内主持大局吧。”真清真人想了想,还是决定争取一下,昆仑宗主下山不是为了访友寻道,而是亲历红尘,这影响也实在是太大了点。
  “呵呵,”真宏真人轻笑一声,道:“师弟无需再劝,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区区脸皮而已,不可过于执着了。”
  既然再劝不允,真清真人自也无话可说,当下一样出列行礼领了宗主令谕。
  最要紧的已经安排完毕,真宏真人又吩咐留在宗内的长老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诸事需得小心之后,便散了聚会,却留下了大长老真清真人。
  在众人走后,真宏真人带着师弟出了宗主大殿,去往山巅的昆仑禁地——玉虚宫。
  说起来,这玉虚宫乃是昆仑发祥之地,乃天下道门供奉的三清教祖之一的元始天尊当年的行宫。
  这地方不但是昆仑禁地,也是道门圣地,平日里除了昆仑宗主,不管是长老还是其他弟子,一概不得入内。就算是蜀山宗主到访,也只能远远瞻仰膜拜,一步不得踏入的。
  所以真清真人见师兄带他去玉虚宫,心中自然十分期待,却又觉得十分的惊奇。不过师兄不开口,他自然也不方便问。
  真宏真人和真清真人这一进玉虚宫,便在里面整整待了一天一夜,及得两人出玉虚宫时,已是第二日的巳时时分。
  “师弟,若是一切顺利,师兄自会尽早赶回。在这段时间,你要好生看守我昆仑门户,尽量约束门人子弟不与他人发生冲突。”真宏真人轻捋长须,谆谆嘱托。
  “请师兄放心,师弟一定依着师兄的吩咐,约束门人,看好我昆仑门户。”真清真人合什作揖领命,想及在玉虚宫中所见所闻,心中激动,便连声音都微微有些发抖。
  “嗯。如此甚好!”真宏真人点头赞一声,见真法和真元两位师弟已经等在宗主大殿之前,而自己的座驾,一只体型庞大的丹顶鹤,也已经收拾准备妥当,便呵呵一笑,道:“如此,师兄便走了。”
  鹤呖声声,一大两小三只丹顶鹤舒展翅膀,载着昆仑宗主和两位长老上了云霄,他们此去的方向,正是大周皇城所在地——殷都。
  ……
  真宏真人下山的第二天上午时分,暂摄朝政的姬康与前几日一样,正在金銮殿中与几位大臣商议处理朝政。
  别看当日朝堂之上,大部分朝臣都是支持庆王入主东宫的。但是圣意一定之后,对于姬康登太子位及暂摄朝政之事,倒也没有太大的抗拒。
  这原因嘛,毕竟老皇帝在位,大臣们自然更忠心于陛下。而其次,老皇帝既然重返青春,那在位的时间可就是个未知数了,这太子要想继承皇统登基为帝,只怕要等到猴年马月了;从这个角度想想,其实太子之位也没什么大意思,所以反对和抗拒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当然,最关键原因,那就是老皇帝的态度。
  为了姬康这个太子,老皇帝可是曾被幻灵国师弹劾废帝,到后来甚至差点自尽谢罪,最后,更是以废了一个国师的代价,才立下了姬康这个太子。
  这样的举动,纵观大周整个的历史,那都是绝无仅有的。所有人都相信,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老皇帝依然坚持初衷,可见决心之大,若此时还有人敢拿东宫之事文章,那绝对是嫌自己命长了。
  当然,在与朝臣们在商议政务的时候,姬康体现的睿智和宽容,也是大臣们改变态度的关键之一。
  “禀殿下,蜀山真元国师在殿外求见!”正在姬康与朝臣们商议之时,突然有值殿将军入殿通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