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一条生路
作者:南客      更新:2022-06-17 00:21      字数:2309
  瓦海不是海,是大辽最北端的一座大湖,湖域数十万顷。但因为太北常年冰冻,瓦海周围人烟稀少,而且相对闭塞,和大辽其他地区交流很少。拓跋宏把拓跋君山安排去那里,和流放也相差无几了。
  按照大辽律法,亲王至少封地万户,但有谋逆这顶帽子,拓跋宏顺理成章降为百户,也算是彻底绝了他“反击”的念想。
  看起来似乎有些残忍,但实际已是最仁慈的做法了。若是拓跋宏真有心杀他,要么借谋逆这个罪名直接打将他打入天牢,要么先让他风光一场,然后突然“暴毙”在府上。将他封到边地,恰恰说明拓跋宏是真的想放他一条生路。
  拓跋宏话音刚落,有几位大臣就开始窃窃私语。大辽建国三百七十余年,从偏居西北一隅,到现在泱泱大国,一共有四名太子被废,没有一个在新帝登基后还能活着。
  “难道真要开这个先河?”陈良一介贫寒书生,而立之年就能身居吏部侍郎这样的高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拓跋宏的这个决定并不算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前他开口只是表明个态度,但是在拓跋宏真正做出决断之后,他识趣地一声不吭,连丁点碎语也没有。
  在场的官员不自觉地看向舒邦佐,在场的人论官职论声望都是他最高,他的态度别说是拓跋宏,就是先帝在世时也不敢怠慢。
  他懒洋洋地眯着眼睛,仿佛感觉不到投来的目光,仍是沉默地站在一旁。
  “陛下慎重啊,瓦海之地虽然偏僻但也挡不住有心人,就算陛下放心陈思王,也不能保证朝廷上下无人想借此兴风作浪。”说话的是国子监祭酒杨金石,头发花白,膝盖像弹簧一样上下弹动,仿佛下一刻就要崩坏倒塌。
  杨金石今年已经九十七岁高龄,作为一个没有丁点修为的读书人,已经是极为长寿了,论资历整个大辽朝廷无人能出其右,在国子监待了整整八十年,就连舒邦佐都听过他的课。虽然他一直远离权力中心但却德高望重,左右两相对他都是颇为敬重。
  他一开口,就得到不少人的附议。杨金石在皇位之争时也是保持中立,而且不同于舒邦佐,他从来没有透露过对拓跋宏的好感。自入仕以来他就在国子监,对这些权力争斗毫不关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社稷谋,不为帝王谋。”
  但是在拓跋宏登基的那天他却带头附和的,就连拓跋宏也意外不已,毕竟之前他和自己根本没有联系。杨金石“帮”他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万万不能内乱。若是昨天早朝上登基的是拓跋君山他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因为这是最有利于大辽的选择。因此拓跋宏对他也是颇为感激,杨金石虽然从未重权在握,但是在朝廷上却是一呼百应,朝廷近半的官员都在国子监读过书,而他在国子监待了整整八十年,尽管他无心拉帮结派,但论影响力比之三省长官也是不遑多让。
  杨金石和拓跋君山没有私人恩怨,在官场八十年之久,他还是改不掉身上的书生气,只认事不认人。尽管拓跋宏已经明确表达想放拓跋君山一条生路,他还是不知趣地进言。
  拓跋君山在刚才拔出匕首刺向自己的时候,心就已经死了。接下来无论是在天牢还是在瓦海,活一天还是一年他都毫不在意。
  “那杨祭酒有什么建议?”拓跋宏没有气恼,反倒和声问道。
  “封王不封地的情况自古就有,陛下可效仿先帝处理和亲王的做法。”
  和亲王是先帝同父同母的胞弟,拓跋圭上位之后对其他兄弟手段狠辣,唯独对这个幼弟不忍下手。最后就是封王不封地,让他留守皇都,衣食起居就在宫中,和昔日做皇子时并无差异。
  大辽若是有人心怀不轨,曾经的太子将会成为他们造反的绝佳借口。瓦海虽然僻远,但终究是在异地,未必就没有可乘之机。如果像杨金石说的那样让拓跋君山留在皇宫,一切就都在拓跋宏的掌控之中,皇都之内没有人能瞒得过秋暝的眼睛。
  拓跋宏看了看周围的大臣,大多都点头认同,觉得杨金石的方法更妥当。
  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问了问一直没有表态的舒邦佐,“舒相觉得杨祭酒说的方案如何?”
  既然舒邦佐此刻出现在未央宫,那他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他看了眼神情绝望的拓跋君山,陷入了沉默。包括拓跋宏在内的所有人都在等他的声音。
  “臣以为封地瓦海并无不妥。”
  杨金石气得跺脚,“若是出现什么意外你舒邦佐担得起吗?”在场敢这么和舒邦佐说话的也只有杨金石一人了。
  “杨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我看有些多虑了。瓦海之地虽然远离皇都,可近百年来一场叛乱都没有,加上秋暝的情报系统早已覆盖整个大辽,瓦海若是有个风吹草动皇都这边也能立马知道消息。至于杨老问舒某担不担得起责任,做臣子的自然要为自己的进言负责。”
  杨金石冷哼一声,“近百年没有叛乱就能说明今后没有吗?近百年有哪位亲王被封到瓦海的?”
  舒邦佐无意和杨金石争执,治学为人他对杨金石颇为敬佩,但是在做官这件事上杨金石比他差得太远。
  拓跋君山不是不能留在皇宫,而是拓跋宏不想他留在皇宫。舒邦佐一开始就看明白这一点,即使猜不出他这么做的原因,舒邦佐也不会在这点小事上违逆圣意,何况现在正是他树立威望的时候,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何况新帝登基。
  拓跋宏手腕之硬丝毫不输先帝,否则登基的也不会是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拓跋君山这件事上他的手段异常柔和。拓跋君山留在皇宫实际就是软禁,时刻都得活在监视之下,相较而言瓦海虽然僻远,但好歹能落个天高皇帝远的自在,加上他身份尊崇,瓦海周围的封疆大吏见到他也得行礼,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废太子能有此待遇。
  舒邦佐是先帝提拔起来的,君臣情意颇为深厚,拓跋君山是先帝指定的接班人,舒邦佐也不想他终生活在监视之下,软禁之中。
  “还是按之前说的办吧,既然敢这么做,朕自然有相应的安排,杨祭酒尽管放心。”拓跋宏最后盖棺定论。
  “我还有其他的事要处理,陈思王前往封地的就由你来安排了。”拓跋宏看着贺兰敏之说道,“最好就在这两天。”
  “末将领命。”
  ——今天本来打算把昨天欠的那章补上的,但临时被叫了出去,明天补上,而且尽量多写点~~~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