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箬有神明 第99节
作者:温三      更新:2022-09-01 23:25      字数:4774
  岁雨寨的人吃过神明,被阿箬抓住了之后便是灰飞烟灭,不会有来世的。
  “施主双肩积福,不像是没有来世之人。”那和尚道:“但你命中有煞,今生也不会太好。”
  何桑闻言,心念一动:“这么说来,便是做过了错事,也可以求一个来生?是否只要我今生做够了好事,便能抵消往日的过错?哪怕一点,一点点也好!”
  “行善不问结果,阿弥陀佛。”
  佛渡有缘人,缘亦可自求。
  世间处处都是土,阿箬并没有特地选个风水宝地,只是因为这种子特殊,所以她将种子带到了东陌城外鲜少有人经过的竹林里,踩出一块空地来,便将它埋了下去。
  生命树的种子种下便发芽,亦可看见它的前身——一枝被和尚从小寺庙槐树上折下连花带叶的槐树枝。
  槐树枝自入何桑的手中起,便像是一双时时盯着他的眼睛,自此看住了何桑,不让他起一丝行恶之心。
  一间小寺庙,一个在外不知名的和尚所言,居然真叫何桑放在了心上,他就近找了一座城,选了一处址,小心翼翼地将那枝槐树枝种下。和尚什么也没说,何桑却自以为地想,若他连这枝随意折下的树枝都能以功德供成参天大树,那必然能以功德为他的两个孩子求一个安然的来世。
  他为的从来不是自己,他也从未想过他自己。
  这株槐树生前所见,皆是何桑。
  他在东陌城开了医馆,与街坊邻居打好交道,与人友善,把买来的小院改成了小寺庙一般的建设,他并不知这是聚灵的阵型,只是想若那株种下的槐树枝以为自己还在寺庙中,说不定会愿意活下来。
  何桑的院子里点上了檀香,那檀香被诸多药草味掩盖,他从那一日起就不再杀生吃肉了,每日夜间念经,终于有一日等来了槐树枝生根发芽,成了一个奇迹。
  何桑亲自做了两盏灯,他见佛家亦有供奉的牌位,牌位前点了长明灯,他养大的孩子还没死,他不愿设牌位,可还想为他们点灯。
  为了灯能够牢固,他用了钢丝打成了灯笼框架,用了最坚韧的布穿了两层,亲自在外面作画,在里面写上了两个孩子的名字,他想要灯长久,也想要灯长明。
  左为时雨,右为阿箬。
  何桑见佛有万,为吉祥云海,便以万求福,为他那两个不知流落于世间何方的孩子设了个功德数,以三百年为上限,每年救几十个人,为他们每个人求一万个功德。
  存于生命树种子上的记忆随着生命树的成长,一点一点记录于它每一圈年轮之中,长在了它每一片叶脉之内。
  最忙的那一年,何桑的医馆里容下了百人,不论是谁来求医问药他都来者不拒,给不给钱无所谓,但要留下一句感激之语,作为功德化作红绸,挂在那株槐树上。
  春有槐树发芽。
  夏有槐树生花。
  秋它不落叶。
  冬它依旧生机勃勃。
  这株槐树与医馆门前的两盏灯笼一样,何桑从未有过一天落下给它上香、浇水、也从未有过一天落下给那两盏灯续油,即便是白天,灯也是亮着的。
  他每得到一次功德,便将红绸挂于树干。苍老的人站在树下,望着一年年肉眼可见迅速生长的槐树,满含热泪,双手合十,像是已经看见了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儿小能力,为阿箬与何时雨洗刷了他们吃神的过去,为他们求得一个安稳的来生。
  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信这世上一切奇迹。
  他能种活一支已经枯萎了的槐树枝,能长达两百八十七年不曾灭过门前灯,必能等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阿箬在那株树的记忆里,看见树下曾站过东陌城中绝大部分的人,看见有人来时哭着跪地恳求,走时又笑着跪地致谢。其中也包括一把火烧了槐树的芸娘,幼时的芸娘回眸看见何桑踩在木梯上,将她学了半天才写下的感激之语挂上树上,脸上露出娇俏的笑。
  那年盛夏,槐树开了满枝的花,淡紫色的槐花垂下,片片纷飞,满院清甜掩盖了药味的苦涩。
  当年的芸娘对何桑也是真的感激的,可那一日阿箬与寒熄在后院看见一阵风轻易将芸娘曾写过字的红绸吹下,或许从那时起,她心里对何桑的感激便一丝不剩了。
  最后的最后,是漫天大火,和那个年迈的老者满目绝望冲入火中的画面。
  他哭喊着“灭火啊,快灭火!我的树,我的树!”
  他想用手护住枝头上已经挂了一万多条他曾救下的人落下的笔记,新旧不一,却依旧鲜红。
  何桑没能救下槐树,如果不是因为不死不灭的身躯,他或许已经葬身火海了。
  他看着正燃烧大火的槐树,哭的不是那株养了两百八十七年的树,而是两百八十七年不眠不休累积而来的功德,是他为阿箬与何时雨求的另一种可能。
  种下的生命树种很快便长得与阿箬与寒熄在医馆后院看到的一般高大了,寒冬天里,槐树迅速经过了无数个四季,最后一季,秋,落满地的枯叶,冬,枝积白雪。
  如今的槐树经死而生,不再有那么多功德,也招不来那么多灵气,它的树枝上没有漫天飘摇的红条,也将有关于何桑的记忆随着每一次落叶彻底清除干净。
  阿箬站在树下,昂着头看向高高的槐树,有风吹过,脸颊冰凉。
  寒熄的手指轻轻碰了一下她的脸,将她脸上的泪水抹去,阿箬才恍然回神,又朝他望去,扯着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轻道一句:“原来如此。”
  原来他不是贪生怕死。
  原来他不敢走近阿箬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愧疚。
  原来他当年不是有意抛下阿箬,却是再也没有脸去见她了。
  原来他不是与岁雨寨的人同流合污,他只是不想让阿箬与何时雨在当下受到伤害。
  原来他也想过要摆脱岁雨寨,带他们远走高飞。
  原来……他想求一个十三年,是因为他只剩下十三年了。
  整整两百八十七年,用何桑无数虔诚与希望堆起的功德树毁于一旦,也将他最后一丝求生的念头彻底泯灭,所以他不曾为自己解释,甘愿将他从寒熄那里得来的统统归还。
  所以他在最后关头,还问了一句何时雨。
  因为他亲眼看见了如今的阿箬,还不曾见过何时雨。
  阿箬得到了答案,心中既觉得释然,又觉得无奈。
  释然于何桑并未与其他人一样,拥有了能力后随着时间而变坏。是她见到了太多坏人,才将曾经养她长大的何桑爷爷想坏了,是她小人之心,何桑依旧是过去那个会无条件对阿箬与何时雨好的何桑爷爷。
  无奈于即便知道了,这世间也不会再有何桑了。
  没有何时雨,没有何桑。
  他们岁雨寨的人,注定不会有一个来世。
  阿箬也没有。
  她的心间溢满了伤感,也有无尽的遗憾,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终于能赎完所有罪责的松快。
  “谢谢神明大人。”阿箬道。
  寒熄问她:“谢我什么?”
  阿箬牵起他的手,不再去看那株槐树,而是走向离开竹林的路。
  “谢您,陪我种树。”
  第113章 生命树:十三
  马上就要冬至了, 经过东陌城的官兵接连多日不懈努力,终于赶在冬至前将大雪封山的道路彻底清理畅通,就连两岸树上树下的积雪都被铲除许多。接连多日不曾下雪, 一条从外连接东陌城的路上白雪消融, 官道蜿蜒于田野之中,通往城墙围成的城池与城外零散的村落。
  阿箬与寒熄离开东陌城种树后就没再回去了,他们一路往南走, 也没有再打听关于医馆后来的消息。
  只是新年前的某一日, 无意间看见了顾风。
  此地距离东陌城有三百多里, 阿箬与寒熄边走边停,顾风却比他们早到这一所小镇。他少年长成,身强力壮的, 在小镇中谋了个粗活干, 因不擅言谈,所以只埋头将一捆捆柴往酒楼后方的伙房角落里扛。
  当时阿箬离他有些远,顾风不曾看见她, 但她看见有比顾风年长的人拍着他的肩,说他一句踏实肯干, 很不错。
  阿箬手里拿着一块刚买还滚烫冒气儿的桂花红糖蒸糕, 才咬一口,含在嘴里吐出一圈白气,白气散去, 顾风也进了伙房, 没再出来了。
  阿箬说不清这是什么感受, 她觉得人这一生中的际遇都是奇妙的, 所以时隔多日居然还能再见到与何桑有关的人。
  顾风与过去的白一有一点儿像, 都是不知道喊疼的孩子, 白一是生了病,自幼感觉不到痛,而顾风是极擅长忍耐,他怕他喊了,会遭人嫌弃。
  白一比之顾风幸运的,是他从第一次遭打后就看得很清,知道爹娘不是他的依仗,知道给自己谋求生路,所以跑来跟在阿箬的身后。而顾风比白一幸运,大约是他这一生尚且有转圜的余地。
  顾风曾走到了很深的极端,如今能看开,于他是好事,他才十几岁,未来的人生很长,总会遇到其他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人。
  阿箬将嘴里的蒸糕咽下,满嘴淡淡的桂花香味儿。
  她不再看向那间酒楼,而是侧眸与寒熄道:“我听卖糖糕人说,这个小镇外有一座古庙,就在山上,很灵的,您要不要去看看?”
  阿箬说话说了一半,那双鹿眼在寒熄面前藏不住事,弯弯地朝他看来。
  卖糖糕的老人已经八十多了,头发与胡子比街边残余的雪块还要白,阿箬闻到了桂花香恰好身上银钱还很多,便想买一块也算照顾对方生意。她当时让寒熄留在原地等她,自己穿过其他店铺长长的人群挤到了无人问津的蒸糕摊位前,买了一块蒸糕。
  老人瞧她就笑,又瞧见不远处朝这边看来的寒熄,想做好生意,便道:“二位相貌好似仙子下凡,真般配。”
  阿箬闻言,脸上一红,特地回眸去看寒熄,与他对上视线,却不见寒熄的眼神有丝毫不悦,想来他是没听见这老人的话。
  于是阿箬也不否认,只道:“他当然是最好看的。”
  “姑娘也好看。”老人称着蒸糕的重量,又对阿箬道:“听着口音你们二人不是本地的吧?来这里玩儿?我们这边过年的节目可多了,镇子外屏白山上还有个求姻缘很灵验的寺庙,现下化雪,正好能看见山间彩梅,二位可以去玩。”
  阿箬接过蒸糕给了钱,因为太烫所以一直拿在手上没急着吃,心里想的都是老人说的话。
  山上有个求姻缘很灵验的寺庙,她又没有来世,今生还剩几日也说不准,难道还要去求姻缘不成?可看见了寒熄,阿箬又想着,反正去玩儿而已,他们如今无事可做,去哪儿都一样,倒不如将她过去三百多年不曾有心情仔细看过玩过的,都经历一遍。
  寒熄没与阿箬提她何时还心,阿箬心里却有数。
  她不想占用寒熄的心脏太多时间,可前几年隋云旨送来的源莲卖出了个不错的价钱,剩余的银钱还有不少在她口袋里,寒熄是神明,或许等阿箬将心脏还给他了之后他便直接回到神明界了,用不到的。
  阿箬想她给自己的期限,便是将这些钱用完为止。
  她等了许多年,也在期待这一刻,哪怕心中不舍,她依旧会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寒熄而高兴的。
  若山间寺庙真的很灵,阿箬不介意多给一点儿香油钱。
  她眨巴眨巴眼,歪着头看向寒熄,等待过程中舔了舔嘴角,还能舔到蒸糕的丝丝甜味儿。
  寒熄本与她互相对视的,便因为阿箬这一个小动作而晃了神,目光从她的眼神上落在她方才伸出一小截舌尖的嘴角。眼神移开后,便克制地收回,再看镇外的屏白山,道:“阿箬想去,我们就去。”
  阿箬终于可以安心吃蒸糕了。
  她以前的饭量很大,最近也不知是胃口不太好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嘴里尝着的美食渐渐没了多少滋味儿,饭量消减。原本这样一块蒸糕,阿箬一口气能吃三块也不浪费,今日一块还剩一小半便有些咽不下去了。
  她心里还是有些慌张的,心想大约也与身体里这股属于寒熄的仙力有关吧?岁雨寨里当年吃神明的人就剩她一个,即便她有意拖延归还心脏的时间,身体却还是起了其他排异情况。
  阿箬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即便吃不下,也还是将剩下的蒸糕全都塞进了肚子里,噎得胸闷。
  从小镇去屏白山不远,沿着主路一直走便能到屏白山下,再沿着屏白山随意一条走通的小道上山就可以了。
  许是那个提起屏白山上有寺庙的老人的确太过年迈了,不知道屏白山上的寺庙已经许久不曾有人来过,上山下山的路只到了半截,再往高处便没人去了。
  一条路上有了许多杂草,台阶也高高低低地很不平整,阿箬抬头能看某个被树丛遮蔽的寺庙一角,依稀能从最高处瞧见凉亭,也能瞧见亭子里挂着的铜钟。
  山间的灵气不少,阿箬如今眯着眼睛便能看见那些漂浮于空中的灵,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吹得沉沉浮浮,飘飘摇摇,又在她靠近的瞬间拥挤过来,擦过她的袖摆衣袂。
  大约过了半天,阿箬与寒熄才终于走到了山顶上,看见了从山下只能窥其一角的寺庙。
  很可惜,寺庙的墙壁已经斑驳,色彩淡去了许多,难怪后半截上山的路这么难走,因为这间寺庙早就没有人了。庙中没和尚,也没有香火,只有一口挂着的铜钟偶尔被风吹动铁锁,撞击发出了些许清脆的咚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