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美食探案录 第71节
作者:少地瓜      更新:2022-10-18 23:38      字数:3706
  “让他淋着!”皇上没好气道。
  再让他不给朕省心。
  好端端的,偏去翻那些棘手的陈年往事。
  过了会儿,却又听皇上喊:“雨具呢?没人给有缺送么?”
  内侍:“……”
  不让送的是您,让送的也是您,说好的一言九鼎呢?
  谢钰没走出去多远,豆大的雨点就下来了,噼里啪啦打在身上生疼。
  夏日的雨来得又凶又快,数日积攒的暑气在它面前简直溃不成军,不过几息功夫便是雾茫茫水泽一片,天地同色。
  有侍卫奉命跑过来送雨具,后面一人甚至还提着两个小藤筐,“陛下说让您带回去。”
  每个小筐里都塞着一个圆溜溜的西瓜,外面盖着油纸,上头系着麻绳,怪可爱的。
  偶尔几点雨水从侧面溅上去,越发染得浓翠欲滴。
  宫内休息处元培已经出来等着了,见状上前帮谢钰提着筐,看清里面的玩意儿后乐了,“陛下还真疼您。
  对了,下面有人来报,说是城东南的盛安小镇外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大人要亲自过去,还是卑职带几个人过去瞧瞧?”
  “人命关天,天子脚下,我走一趟。”谢钰指了指他手里的西瓜,“先打发人把瓜送回开封府,一个给涂大人和赵夫人,另一个给王大夫和马姑娘。”
  谁知元培就笑,“这个可送不了了。”
  说着就往宫门外一指,“刚才街上有一处戏园子起火,好些百姓都乱了套,衙门里的人怕踩伤,也帮忙疏散去了,还是马姑娘跑来报的信儿。说是仵作等人都预备好了,若您去,便一同走,若不去,他们就先走。”
  很多人可能觉得有尸体就要上仵作,但其实给活人看病的医者作用也很大,因为他们会看出许多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进而协助判断死因。
  以往都是尸体运回衙门后王衡帮着看,可现在有了个年轻活泛的马冰,便也可以跟着第一时间去现场了。
  谢钰顺着一看,果然见马冰牵着大黑马远远立在城门外。
  因无官职者不得靠近宫门百步,她隔得有些远,但还是能叫人一眼就认出来。
  马冰也看见他们了,伸出手来挥了挥。
  谢钰忽然莫名觉得这样的苦差也有些快活,便将那西瓜留下一个,另一个打发人送回开封府。
  此去盛安小镇少说也要三两日,正好拿了路上解渴。
  谢钰出了宫门,果然见路边早有开封府的人马候着,“谢大人!”
  谢钰点点头,率先策马扬鞭朝城外奔去,“走!”
  众人立刻赶上。
  数十只马蹄踩在石板路上,溅起高高的水花,嚓嚓有声,直至马队背影消失在茫茫雨幕中,仍久久回荡不去。
  第56章 大碗面
  “好大的雨!”
  开封府东的驿馆内,一名驿吏看着外面如注的雨幕叹道。
  “可不是!”同僚在他身后笑道,“不过这雨来得也算巧了,前几日麦收,晴天大日头,正好割麦。这些日子豆子要狠长,正缺雨水。”
  驿吏不过是不入流的“吏”,俸禄微薄,还要靠家中田亩贴补才好过活。
  开封府往东一带多种麦豆,许多驿吏家中也是如此,前些日子久旱不雨,对麦子固然好,可其他庄稼菜蔬就苦哈哈的,众人不免十分烦忧。
  如今见大雨下来,便都松了口气。
  两人正说着闲话,忽听远处一阵有节奏的动静传来,当下对视一眼,迅速站起身向里面喊道:“来差人了,十人以下,快准备!”
  常年做这行的,必能在瞬间分辨出马蹄声和基本数量,以便随时接待。
  连通驿馆的官道只有驿夫、官员及其家眷,或是拿着朝廷特殊批文的赶考学子才能走,而驿夫一般单人独骑,身上佩戴响铃,寻常官员往往坐车,学子们则大多腿儿着,或是骑骡子,声音都不对。
  而西边来的这一拨并无铃音,人数不多,速度又快,十有八九是开封府出来办差的衙役或武将。
  众人正准备时,马蹄声已急速逼近,不多时,果然从拐角的密林后转出来一小彪人马,粗粗一看,大约七、八个.
  这群人骑术极佳,丝毫不惧雨天疾驰,数十只铁蹄重重踏在积满雨水的泥坑中,溅起好一阵泥淘水浪。
  不过眨眼功夫,一行人就到了驿馆门口,早有准备的众人一拥而上,帮他们牵马入栏喂草料,又要公文看。
  为首的是个极其年轻俊秀的武官,下马后先回头看了一干同伴,确认无误后才道:“开封府军巡使谢钰带人往东河盛安镇办差。”
  当下有驿吏核对着记录下来,又按照个人品级去准备屋子。
  “大人快请里面歇息,马上有热水、姜汤送上,可还要替换衣物?”
  靠近京城的驿馆也算大禄朝的门面,大多条件不错,附近采买也便宜,因常有达官显贵在此停留,各色日常起居所需都是齐备的。
  谢钰道:“衣裳倒不必,热水多备些。”
  开封府的人都习惯了说走就走,日常屋子里都放着个包裹预备出门,替换衣裳和惯用物品都是现成的,倒也不必用外头的。
  驿吏们一一记录,才要离去,却见众人纷纷解了蓑衣和斗笠,露出脸儿来,里面赫然有个年轻的漂亮姑娘!
  几人禁不住愣了愣。
  这年头,女人也要跟着出门办差了么?
  夏日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谢钰一行人昨天傍晚从开封府出发,跑了一夜加这大半日,中间雨停了又来,来了又停,更兼疾风,便将众人浇了个透湿。
  当下也不多话,便都先去沐浴更衣。
  诸人都是麻利的,过了约莫两刻钟,便纷纷去谢钰屋内大厅汇合,一边嘶溜嘶溜喝姜汤,一边讨论案情。
  他们这次要去的盛安小镇隶属东河县,按理说发了案子,自有当地县令处置,或是案结,或是陷入困顿再报给开封府不迟,可来的人却说刚一发现尸体,县令陈维就命他们即刻上报。
  马冰十分不解,就问了出来。
  那来报信的衙役见谢钰等人并未阻止,便老实回道:“姑娘有所不知,本地情况着实有些复杂……”
  原来早年那盛安小镇不过依河而建的小镇子,后来不断有人去河对岸营生,又与当地人结亲、成家,便渐渐蔓延至河对岸。
  后来朝廷为方便管理,以河为界分割,河东为东河县,河西为西河县。
  原本也是要将盛安小镇一分为二,奈何多年下来镇上百姓早就互结姻亲,往来生活,譬如说张三住在河西,他家老娘却在河东养老;王二麻子家在河东,却要每日早起去河西的小铺子上开门营生……
  若果然分割归到两县,且不说户籍文书要全部重做,光每日盘查身份便是个大麻烦,又要增加关卡……故而最后也没割成,如今便还是属于东河县管理。
  如此一来,一座镇子化作两半隔河对望,中间连着大桥,百姓生活倒也便利,只苦了两县官员。
  因那盛安小镇在行政上属于东河县,可偏偏有一大半坐落在西河县,镇上百姓籍贯更是两县混杂,故而十分难管。
  而这次发现的无名男尸正位于河中央,身上暂时也没发现能证明身份籍贯的文书,一时两个县官儿谁管也不是,谁不管也不是。
  东河县的百姓发现后立刻报官,而县令陈维颇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擅长教化百姓、治理农桑,却唯独不大擅长断案。
  而如今正值豆田生长的关键时期,又逢夏日汛期,还要组织即将到来的秋闱,任务既多且重,着实有些分身乏术……
  此案必然需要两县联查,可他又不够级别直接要求临县配合,光交涉便是好大的麻烦!
  左右命案都要上报给开封府知晓,索性便一开始拉人来,自己也好腾出手下田去。
  马冰听后恍然大悟,又有些啼笑皆非,“那位陈维陈大人着实……”
  着实不知该怎么形容。
  当官的大多好面子,一般能遮掩的自己就遮掩了,回头政绩上也好看,可他竟大咧咧承认:我就是不长于断案嘛!
  简直,简直直白得可爱。
  谢钰接道:“陈维此人我知道,确实是当政的一把好手,自他去东河县任职,河道、农桑都大大改善,每年交上来的赋税多了,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了,陛下还曾多次夸赞。”
  奈何人无完人,就是断案上差了点儿。
  不过陈维为人率直,不会的就是不会,决不胡乱断案,遇到棘手的事便拟折子上报求助,虽难免被同僚嘲笑,却也是他的一大好处。
  当今皇上虽时常嫌弃他愚笨,可每次也都欣赏他这份老实,能准的都准了。
  那衙役听得直点头,与有荣焉道:“是呢是呢,陈大人可是个好官啊,前年他任满,原本要调往别处的,可百姓们舍不得,送了好几柄万民伞,哭着跟出来几十里,皇上十分感慨,便又留他做多一任。”
  马冰立刻道:“那可真是位好官了。”
  她说得又急又快,引得谢钰多看了一眼。
  马冰理直气壮道:“怎么,谢大人觉得不对吗?”
  朝廷说好的,未必好;
  皇帝说好的,也未必好;
  但百姓说好的,就一定是好!
  都说贱民愚昧,不堪教化,可偏偏就是他们才是最接近真相的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天长日久的,还能品不出来?
  谢钰摇头失笑,“对,马姑娘说的都对。”
  他还没说什么呢,这姑娘就跟只小斗鸡似的,肚子里估计早就准备好了一堆话来堵。
  元培偷偷拉了拉旁边的阿德,颇有经验地问:“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多余?”
  阿德茫然,“……没啊!”
  我觉得自己还挺重要的呢!你看,大人出门办事都带着我!
  元培:“……”
  我就白问!
  这二傻子!
  众人说了一回陈维,又讲回案子。
  死者被发现时可能已经在河水里泡了几个时辰,据说微微浮肿,但仍能分辨出是个大约三十岁上下的男人。
  陈维一面上报,一面命画师绘制画像,又四处打听谁家有人外出未归,或是报人口走失的。
  “本县仵作大略看过了,口鼻内有泥沙和血沫,但身上也有几处淤青,一时不好说是溺亡还是被人所害。最近河水水位降得厉害,河床上许多石头和杂物都露了出来,死者一路飘过,不好断定究竟是被凶手打的,还是将死未死时自己撞的。”那衙役道。
  众人闻言点头,倒也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