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萼落雪 第14节
作者:雪落千山      更新:2023-11-11 20:54      字数:3760
  郁行安道:“已被镇压了。此处的佃农与官府素有矛盾,已闹了几回,这次……”
  他一边说,一边抬眸,看见苏绾绾正认真倾听。
  她的眼睛清澈见底,像一汪泉水,永远写着对万事万物的认真。
  郁行安看了她须臾,捡一些能透露的,说得更详细了些:“一个狄人在其中挑拨,佃农们一时头脑发热,犯下罪行,好在没出人命……”
  他细细说完这件事,苏绾绾道谢。郁行安说一声“无妨”,将食盒推过去:“小娘子既未用膳,我便不多叨扰了。”
  苏绾绾笑道:“多谢郁翰林。”
  她这一笑,又如万物生辉,整个小厅仿佛霎那间亮了起来。
  郁行安瞳孔中印着她的笑颜,他顿了片刻,方道:“不必多礼。”
  他说着,起身告辞,苏绾绾一路送他出去,快到院门口时,郁行安仿佛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个漂亮的小盒子。
  “这膏药可防晒伤。舍妹托我看顾你,我今日想起,才将此物送过来。”
  苏绾绾微愣,低头看他手中的膏药。他的手指很漂亮,修长如玉,衬得那精致的雕花小盒沦为凡品。
  夏日的风轻轻拂过,将两人的衣袖吹得微扬,两人影子被日光投在地上,树叶也随着衣袖影子摇曳。
  苏绾绾迟疑片刻,以为是郁四娘准备的膏药,便让侍女收下,又对郁行安道谢。
  郁行安垂眸道不必。说罢告辞离开。
  他出了院门,乌辰见左右无外人,便跟在郁行安身后,说道:“郎君这膏药赠得真好,昨日那样大的日头,苏家小娘子也不命人打遮阳的伞,想来必是嫌打伞麻烦。”
  乌册迷惑地瞅了乌辰一眼。
  郁行安并未答话,他在前方走着,太阳余晖映在他身上,他背影挺直,修长如竹。
  乌辰道:“方才那些郎君准备的皆是遮阳的伞、吃食和凉饮,奴左思右想,觉得那些人选的礼物皆没郎君的好,苏家小娘子方才收下膏药,想必也是喜欢的……”
  乌辰絮絮叨叨说了一路,快到城南时,乌册道:“郎君不回刺史府么?”
  “先去城南看看,随后再去城西。”郁行安道,“不可听信阆东刺史的一面之词,屈打成招自古有之,百姓若非实在过不下去了,是不会轻易纠集闹事的。”
  乌册应是,两人以及其余的便装护卫们一起,远远地跟在郁行安身后,见他详察民生。
  “哎。”乌册捣了乌辰一下,“你说那么多废话做什么?”
  乌辰捂着自己被捣的胳膊:“我说了什么废话?”
  乌册:“苏小娘子的事啊,你说那么多做什么?整整说了一路。”
  “嘶。”乌辰把手放下,“你下回捣轻点。这哪里是什么废话,你没见郎君爱听吗?”
  “哪里爱听?郎君都没回应你。”
  “郎君也没叫我闭嘴啊。”乌辰斜睨他一眼,“真正说了废话的人,是会被郎君吩咐退下的。”
  乌册震惊,旋即顿悟恍然。
  ……
  苏绾绾回了屋,侍女们已将食盒中的吃食取出,摆放在桌案上。
  苏绾绾道:“你们也饿坏了,先下去吃吧。”
  众人应是,只留下一个棠影不愿离去。她伺候苏绾绾坐下,笑道:“可真是巧了,这里头还有小娘子最爱吃的玉锦糕呢。”
  “是么?”苏绾绾抬眸看去,棠影连忙将那碟玉锦糕挪过来。
  苏绾绾吃了一块。
  又香又软,还有淡淡的甜味。
  像极了月锦楼的玉锦糕。
  第18章 黄昏
  几日之后,众人回了阆都。
  郁行安洗去风尘之后,先入宫拜见圣人。
  宦者葛知忠一路将他引到千定宫侧殿,笑道:“大家正在服丹,还请郁翰林稍坐。”
  圣人身边的奴仆,常称圣人为“大家”,葛知忠就是圣人最倚重的宦者。
  郁行安颔首,见到侧殿还坐着工部的佘尚书和三品文散官杜大夫。佘尚书连忙站起,和郁行安拱手寒暄几句,再各自坐下。
  葛知忠在旁边吩咐小宦者:“没眼力见的东西,还呆立在此处做什么?没见郁翰林来了?重新去煎一釜茶来。”
  小宦者诺诺应是,将才煎的茶端下去,重新煎了茶呈上来。
  葛知忠立在侧殿,和郁行安聊了片刻,说要回去服侍圣人,郁行安让他去了。
  杜大夫冷笑道:“难得见到葛大监这样上心。”
  郁行安顿了顿,问道:“不知佘尚书来此有何事?”
  佘尚书道:“我听闻百里老夫人要从阆东回来了,特地去了肖家,求来百里老夫人的修缮图纸,欲献给圣人。”
  杜大夫见郁行安不搭理自己,气得翻了个白眼。
  两人又聊了许久,圣人还未出来。
  郁行安放下茶碗,偏头看窗外的日光。
  天光大盛,照射在皇宫的卷翘重檐上,极为刺目。
  他入宫时是辰时一刻,现在已经是午时了。
  又过两刻钟,葛知忠来了,说圣人想先见郁行安。两人穿过廊庑,入了正殿,只见圣人身着常服,精神抖擞。
  这是很少见的。虽然圣人总是强撑,但大臣们都知道圣人身子不太好。圣人平时总是面色苍白,又极瘦,像一根撑起华服的长竹竿。
  郁行安行礼,圣人满面春风地携他起身:“爱卿总算回来了。今日天朗气清,我想寻人作诗,想到你不在,只好传了杜大夫。”
  郁行安谢过圣人厚爱,说了阆东发生的事,又道:“据臣所查,阆东平民,八成已沦为世家佃客。这些佃客衣食无着,世家又借此偷避赋税,贫弱者众,民穷财尽也……”
  圣人听得认真,听到郁行安谈起国库,神色更是郑重起来。
  他叹息道:“国用不足啊。阆东渠之事你也知晓,蜜州地动又尚未拨款,还有山北道的军粮……朕思前想后,眼下还是阆东渠和山北道之事更重一些。只是想到蜜州子民,朕实在夜不能寐!”
  圣人说话时,郁行安闻到很浓的丹药香气。他看见殿中有一个雕龙刻凤的丹炉,炉边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
  他们交谈时,道士也未曾退下。郁行安认得这个道士,他叫金问仙,是金鸟寺住持的至交好友。
  郁行安劝慰了圣人几句,圣人见他望向道士,便道:“问仙是得道高人,连吃几月他的丹药,吾竟似宿疾一扫而光,容光焕发,连午膳也无须用了!”
  郁行安沉吟。
  金问仙炼丹,所耗巨靡。虽然圣人并不像穆宗一样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但他如今吃的这些丹,每一颗都够活数万蜜州民众。
  而圣人每日服丹三颗。
  郁行安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圣人不如拨款赈民,让蜜州子民感沐天恩,明年蜜州的赋税还能收上来,又避免了瘟疫和饿殍遍野的惨剧。”
  蜜州赈灾之事,其实郁行安已经和圣人掰扯许久了。圣人一听郁行安旧事重提,连忙说国库没钱。两人来回拉扯,郁行安实在不悦,扫了一眼金问仙。
  金问仙本来在捋胡子,仙风道气,在心中算自己谋来的银钱。
  他最爱钱了,尤其是黄金,他给自己取这个名字,正是为了让自己走财运。
  他一辈子都没走财运,到了这个年纪,凭着花里胡哨的炼丹术,他竟得到圣人的青眼。他其实已经看出圣人活不长了,圣人每吃一颗丹药,就更少几日寿命,只是精神会好一些。
  他精心计算圣人每日可吃的丹药,以让自己获得最多的银钱。此时,他莫名其妙打了个哆嗦。
  郁行安似乎对他很不满。
  金问仙回想着郁行安和圣人的对话,正欲对郁行安的目光置之不理,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叮嘱。
  ——问仙呐,招摇撞骗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得罪那些能轻易把你弄死的人。
  ——师父,什么是“能轻易把我弄死的人”?
  ——唉,为师跟你说相人你也不懂,你只记住了,那种家世极好的,极有能力的,还有站在“势”上的人,你都不要得罪。
  正因这句话,金问仙来了阆都之后,首先是巴结崔宏宁。后来他在圣人身边,见多了来来往往的大臣,本来已经将师父的叮嘱抛之脑后,此时被郁行安一望,竟莫名想了起来。
  这个郁行安,似乎是三样全占啊……
  金问仙摸胡子的手一顿,趁着两人说话的间隙,说道:“圣人,贫道方才掐指一算,圣人如今身子大好,每日已不必进三颗丹药了。”
  圣人忙道:“依真人所见,吾每日应服几丹?”
  金问仙道:“一日一丹即可。须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过犹不及呐!”
  圣人极为信服,转头继续和郁行安说话。郁行安又略劝几句,圣人果然松口,同意赈灾。
  金问仙心下得意,偷瞟郁行安,却见郁行安再没有看过他一眼。
  金问仙脸色一僵,旋即在心中安慰自己:挣钱!挣钱要紧!
  郁行安又和圣人聊了一刻钟,圣人说晴日正好,要听人作诗,葛知忠连忙命人准备仪仗,又叫上杜大夫和佘尚书,一行人去了御花园。
  虽然郁行安饿着肚子,而且刚刚提到阆东佃农之事,但他仍然先随着圣人闲坐,又和杜大夫各自作诗两篇。
  圣人读过,笑道:“杜爱卿,你今日作的诗不如行安啊。”
  杜大夫连忙陪笑:“臣的诗作如何敢与郁翰林相比?这岂不是萤火与皓月争辉么?”
  圣人愉悦大笑,郁行安重提佃农之事:“圣人,这佃客不入户籍,地位低贱,于国于民无利。阆东……”
  杜大夫听了一会儿话音,连忙道:“郁翰林这是何意?竟要改佃农之制么?”
  郁行安点头,杜大夫道:“这如何能行!”
  圣人问:“哦?杜爱卿何出此言?”
  杜大夫道:“那些佃客本就是贱民,一不愿辛勤劳作,二没有才华加身。世家收下他们之后,日夜督促,他们才肯挥两下锄头。郁翰林,你也是世家子,怎可为这些贱民说话?”
  圣人看向郁行安,佘尚书握着河渠图纸,往后坐了坐。神仙打架,他不敢插手,万一圣人问他的意见呢?
  郁行安道:“我虽为世家子,更是大裕民。我是为圣人着想,为吾国说话,吾国北有狄人,西有西丹,群敌环伺之下,必百役并作,方能凤引九雏,民康物阜……”
  杜大夫强行辩了几句,但他辩不过郁行安,加之圣人偏帮,他气焰渐消,最后讪讪告退。
  郁行安被圣人留下说了一会儿话,随后告退。圣人让葛知忠送他,葛知忠将郁行安一路送到宫道,说道:“郁翰林受饿了,奴命人去做点心,可惜御厨手脚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