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在七零,祖宗秒送千亿物资 第135节
作者:青青子金      更新:2024-01-05 15:03      字数:3322
  而且老爷子已经对她的事了解了那么多,这一条补上,也不算啥。
  至于讲出来之后,老爷子相信不相信,都在老爷子自己。
  谈心时间半小时不到,宁家贤的心情好多了。
  随后他另起话题,聊起了中秋节的事。
  近二十年来,这还是老爷子第一年没在自己家里过。
  一般的,村子里过中秋节是没有谁舍得买月饼吃,很多村里的妇女都会在八月十四或者八月十五当天象征性的烙几个圆圆的糖饼当月饼。
  圆糖饼就是那种把面团擀成圆片,放上馅料后再像包包子一样包起来,用擀面杖压成大小适中厚度适中的圆饼。
  有些讲究点儿的会用带图案的模板按出花纹,像是石榴花纹、小鱼花纹再或者是别的花型花纹,一种馅料按一类花纹,好区分。
  包好了,再烧火,用大地锅烙饼。成品不像是市面上卖的那种黄色外观,而是白色带着熏黄,冰皮有些硬,吃起来像是脆脆的锅灰。
  去年时候原主在知青宿舍过的,那时候有娘家邮递过来的月饼,当时的原主倒是没觉得遗憾。
  宁宛觉得这是自己过来这里遇到的第一个大节日,肯定要好好的庆祝一下。
  于是,八月十四之前,她就跟张喜凤商量好了,要多包几种馅料的月饼,反正家里现在不缺吃不缺喝的。
  张喜凤之前最多包三个糖火烧意思意思,今年很爽快就答应了宁宛的要求。
  八月十四,宁辉邮寄的酸梅以及安思宁邮寄的月饼都到了。
  宁宛留了一少部分,剩下的又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份,给郑招娣还有牛棚的爷爷奶奶们送了去。
  至于留下的酸梅跟月饼,宁宛拿给了婆婆跟爷爷,结果俩人都说留到第二天一起吃。
  八月十五,刚好叶超不用去上班,能跟着一起忙活。
  宁宛比较激动,吃过了早饭就带着叶超在厨房里包“月饼”。
  馅料准备了五种,白糖芝麻的、红糖芝麻的、椒盐的、蛋黄咸肉的再就是冬瓜蓉的。
  老叶家生活条件好,面皮都是白面做的,当然,也就是今年这样。往年也是跟别人家一样,在白面里添上点儿粗粮面混着,馅儿也不多放,顶多意思意思。
  叶超在包月饼的时候,趁着宁宛不注意,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用两层油纸包好之后,塞到了蛋黄咸肉馅料的一个饼里。
  下午大家都忙完,饭菜跟“月饼”都上了桌。
  叶亮的伤没好,张喜凤让叶爱国拽了个草席子丢桌子边上,叶亮躺那里。
  张来福的腿也不能独立行走,好在坐着不妨碍,他也有轮椅,不需要谁照应。
  开吃之前,张喜凤先端着新出锅的月饼给老天爷拜了拜。
  重新放桌上之后,她说了句开始,宁家贤的年纪最大,他先取了一个,接着是叶绍行跟张喜凤,其余的人随意。
  叶超取了最下面的一个,那月饼的边上粘了一小块肉,他给宁宛放在盘子里,然后笑说:“媳妇,这个是你说的蛋黄肉馅,快尝尝。”
  宁宛准备掰开吃,就听叶超继续道:“大家待会儿吃的时候注意,有个钢镚在月饼里,谁吃到谁有福。”
  这话一说,全家都精神了。
  倒也不是单纯的为了钱,就是想着可以吃到的话有成就感。
  老叶家的人加上宁家贤都吃不惯咸口儿的,拿的都是甜的。
  叶爱国跟牛金芳下嘴最快,结果刚咬下去就被里面的糖馅儿烫了嘴巴,嘴巴里面立即起了个大燎泡。
  叶爱国咧咧嘴,忍着疼继续吃。
  牛金芳改了小口,边吹边慢慢咬着往嘴里送。
  他俩烫嘴的事儿都没往外说,别人也没察觉到。
  “呀,我吃到了!”宁宛看着被自己咬掉两口的月饼,夹层中安静地躺着一块染了色的牛皮纸。
  刚刚她试到了,那一小块硬硬的,不像是肉馅跟蛋黄。
  拽出来之后,牛皮纸打开,果然是硬币。
  “我就说婉儿是最有福气的!”张喜凤立即笑说,好像宁宛吃到比她吃到了还开心哩!
  宁家贤也乐呵呵,“对,婉婉最有福!”
  “三嫂你真厉害!”叶秀娟咽了一口饼连连夸赞。她倒是不嫉妒,硬币是被三嫂吃到了又不是别人,为啥嫉妒?
  叶亮低头吃,一个字都不说。
  叶丽丽眨眨眼,声音不算大,“三婶婶真厉害。”
  宁宛眉眼含笑,看向叶超,“是你的运气好。”
  叶超一点儿不心虚,很认真地说:“也得看是拿给谁的,是你的运气。”
  “哈哈哈,三哥三嫂你们就不用分你我啦。”叶秀娟插嘴,随后出了个点子,“今儿吃好饭好菜,还是中秋节,我们玩个游戏行不?”
  “啥游戏?不干个正事儿,竟整些没用的。”张喜凤嫌弃地撇撇嘴。
  叶秀娟挺了挺腰杆,“啥呀,我都没说你就知道没用?”
  宁宛见叶秀娟兴致勃勃的样子,接过话,“那你说说,啥游戏?”
  张喜凤这次没言语,大家都等着叶秀娟说。
  “咳,那个什么,我编了一句话,很应景儿。”叶秀娟昂首挺胸,很自信地样子,“这第一句就是,明月空中照。”
  众人一愣,这是闹哪一出?
  宁宛倒是很给面子的接:“第二句呢?”
  “嘿嘿,第二句你们编,这游戏不能我自己参与呀。”叶秀娟瞪着眼睛扫过众人,好似她能编出来这一句,很牛气似的。
  宁宛笑看着叶秀娟,为了更热闹点儿,她道:“那这样,谁编出来了,就得一块钱,这钱我替小娟出。”
  叶秀娟眼睛一亮,“三嫂你最好了!”
  同为嫂子又同桌的牛金芳跟没听见一样,她这会儿正为了那一块钱绞尽脑汁那。
  其余的人也都开始想下一句,倒是叶丽丽举起一只手,“那个,明月空中照,月饼好吃不得了。”
  牛金芳没过脑子直接秃噜了句:“吃完一个还想要!”
  张喜凤眼睛一瞪也来了灵感,“要啥要,别没完没了!”
  “啥玩意儿?”叶秀娟傻眼,这接的啥呀这是,“我就说了五个字儿,一句话五个字儿……”
  “你又没说几个字,读起来多顺溜儿?大过节的,别耍赖。”牛金芳辩理。
  第164章 比预期的还要顺利
  张喜凤难得跟她统一战线,“对,顺溜儿就成!”
  叶秀娟傻眼,她想反驳,可她也没想出来下一句。她就纯属于出题人不会答案的主儿。
  原本也就是个游戏不必太认真,所以宁家贤作为长辈出面,勉强都算对。
  宁宛给发了奖励,张喜凤收了之后又推给了宁宛。
  随后又破天荒没要牛金芳手里的钱。
  牛金芳激动的了不得,随后叶丽丽得的奖励被她以妈帮你收着为由,也进了她的腰包。
  两句话得了两块钱,牛金芳大为欢喜,随后一口气吃了五个月饼。同时,她在心里也暗暗发誓,她要认字学文化,有文化了能赚钱。
  就是教学师父暂时没想好,牛金芳瞅了一眼叶爱国,随后嫌弃地收回视线。
  叶爱国还不如她识字多,叶爱国只认识他们一家三口的名字,她可是除了那些之外,还认识天地人大小一二三呢!
  ……
  中秋之后,社员们养的蚕也都到了收蚕茧的日子。
  这回宁宛不去,叶绍行去。
  跟上次不一样的是,社员们养的蚕茧质量都行,但重量可的千差万别。
  最多的一张蚕茧出了六十来斤,最少的竟然只有十来斤。
  叶绍行收的时候记了明细,也给社员开了条子。
  到时候领钱就拿着条子来领,社员签了字按了手印,不会写字的找的村会计代写。
  叶绍行出发的当天,宁宛去村委给白友武打了电话说了说到站时间,也麻烦白友武转告郑国辉一下,按之前约定的来,一站一半。
  白友武立即表示会跟郑国辉一起准时接人。
  对于价格,宁宛知道肯定不会像是之前说的那么绝对,毕竟这一次的蚕茧不是相同的人养出来的,她看着差不多,在人家专业人士面前是不是也这样就不一定了。
  不过上回是口茧,这回是全茧。口茧的价格一块五,当时白友武给补贴了一毛钱。这次不用补贴,价格应该也会在一块六左右。
  等叶绍行从那边回来,也就到了老叶家人去往帝都的日子了。
  也为了能够在帝都那边好好表现不掉链子,叶超每天都会在下班之后进入空间苦练。
  转眼,一周的时间过去。
  叶绍行坐着火车回来,看那喜气洋洋的样子,应该比预期的还要顺利。
  他进了屋,张喜凤跟宁宛一起跟了进去。
  “快坐下歇会儿,绿豆汤我在井里放了俩小时,刚取上来的。”
  张喜凤掀开木碗的盖子,盛出来一小瓷碗递给叶绍行。
  叶绍行也已经把抱在怀里的军绿色书包放在了桌子上,书包鼓鼓的,看上去里面装了不少东西。
  叶绍行先接过去碗喝了一通水,然后笑呵呵边说话边把书包打开。
  “你们猜猜,卖了多少钱。”
  张喜凤跟宁宛对视一眼,她记着宁宛之前说的一块六,直接道:“不能比一块六还多吧?”
  “哈哈。”叶绍行乐呵呵,从书包里拿出一纸包压的有些扁的面包,又拿出来一纸兜儿包子。
  好家伙,这任性的劲儿,买那么多吃的,不像是叶绍行平时的作风。
  宁宛的眼睛一亮,“爸,难道是一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