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官难撩 第108节
作者:临江有月      更新:2024-01-11 16:41      字数:3350
  “殿下,走好。”
  曲青竹忽然抬掌,重重地推在他的肩侧,将他整个人推向了万丈深渊。
  风声过耳,万物失音。
  从这场梦中惊醒之时,那点残缺的记忆终于归于完整。
  闻澈大口地呼吸着,指节捏得死紧,试图让自己整个人镇定下来。
  帘帐被挑开,徐舒端着一碗药和一碟烤羊腿过来,看着寒冬天里闻澈的满头大汗吃了一惊:“这药这般发汗?”
  闻澈摇了摇头,没应声。
  许多事都需要捋清楚。
  他明白了自己这回来到衍州再逢曲青竹时,曲青竹眼底的震惊来源于何处了。他那一句“曲副使操练辛苦,还是要注意手伤”,对曲青竹而言又是何等的惊吓。
  所以他才迫不及待地往琅州来,清理自己留下的罪证。
  闻澈也终于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衍州了。
  那时总是往衍州去,一则是为了拜访褚清连,二则的确是为了摸清楚燕云军的底细。行军打仗之人,最忌讳不知对方的根基。
  元氏虽然历来在权争中处于中立,可是当年的谋逆案中,元成晖公然对梁氏落井下石,这便意味着元成晖是偏向于屈从陆氏的。
  闻澈又岂能在俞州安睡?
  起初的想法的确是不堪的。
  可闻澈扪心自问,他对元蘅的心思却没有掺杂半点此种不堪。
  在石桥初遇之时,在褚清连的小院中重逢之时,他都不知晓元蘅的身份。
  诚然他恨元成晖,可真的遇上了她,他又总是心软。
  元氏是元氏。
  她是她。
  这话他说过无数次,他也的确是这么照做的。元蘅是生着辉泽的天边月,所有萦绕在她身侧的浓云都是妨碍。
  只要她在那里,他眼里就只有她。
  “曲青竹呢?”
  徐舒不解:“提他做什么?他不是被元大人处死了么?”
  处死了……
  闻澈抹着汗,缓缓地叹了一口气。做个梦险些给人做傻了,这么重要之事都给忘了。
  上回在雪山底下,元蘅纵马来见他一面,也说了些琐碎,的确提过她在衍州查出许多曲青竹与陆家人的牵连,当即就处死了。
  说来也巧,阴差阳错间,元蘅也算给他报仇了。
  徐舒见他不吃东西,也不肯再饮药,便装模作样地唉声叹气:“你将自己饿死病死算了,反正我瞧着元大人命苦,也不差多这一桩了。想也知晓她如今在闻临手底下做事有多艰难……瞧您这伤病,估摸也挨不到成亲的时候了……”
  “滚……”
  闻澈的哀伤情绪被这人全给哭没了,他接过药汤饮了,斥道,“你嘴碎就罢了,怎么还咒我死呢?”
  徐舒继续念:“属下也命苦,您瞧这……”
  “真滚!”闻澈将他给轰走了。
  看着手中的烤羊腿,他咬了一大口。
  徐舒这碎嘴说的也不无道理。
  还不能死。
  至少还得活到回去跟她算账,听她说些软话哄他。
  他自认为自己还算好哄的。
  第101章 濯尘
  街巷上的积雪化得差不多后, 春集就兴了起来,过路行商来往贩卖布帛余粮,还有些酪浆饮子, 胡饼麦糖。
  本就春意晚,如此喧闹起来才终于显得有些人气, 去岁那场伤人伤民生的洪涝之灾便逐渐淡去人们的茶余饭后的谈议。
  清风阁内依旧是书生学子的谈经论道, 与过往没有任何不同。
  偶有一时片刻,元蘅搁笔听上一耳朵, 还能从话中听到几句平乐集。
  修补平乐集之事早在年前就已完成, 只不过此次赴都, 元蘅并未携带而来。天下学子都知道是顶要紧的东西, 可偏生闻临毫不在意。
  他不在意才好, 这般才能如元蘅之愿。
  若说在最初, 元蘅不明白为何褚清连拒绝做闻临的老师, 眼下也合该明了。
  闻临只要登云梯,不要凌云笔。
  手畔那盏茶已经不知续过几回了, 再入喉时寡淡无味,元蘅这才将经卷合上, 闭目歇息片刻便准备回府中去。
  漱玉在暖炉中添了炭, 捏着精巧的炉盖发着牢骚:“你也不嫌吵, 整日往这里来。他们若是谈论学问也就罢了,可我听了这几回, 怨言颇多呢。时逢当下,又有哪个人的日子好过?”
  睁开眼, 元蘅揉搓着发冷的手指, 看向阁楼之下争论不绝的学子,缓缓起身, 瞧着袖口处不慎沾上的墨汁出神。
  良久,她问:“百姓不好过是因着天灾和动乱。那书生不好过,是因为什么?”
  漱玉想了一会儿,答:“还能是因为什么?心之所托,非明主呗。”
  最后几个字,她刻意放低了声音。
  就算元蘅不讲,单单在清风阁听这几天闲话,漱玉也能想通个大概。
  书生们对裁撤文徽院之事尤为不满。
  原本望族当道的年月,寒门士子就只能通过科举一条路来登科入仕。可如今,不仅文徽院被裁撤,地方的州学府学也减少大半。
  原本在梁兰清的努力之下,少数州府有兴办女学,眼下更是因着闻临一句话,直接全部撤掉了。
  漱玉道:“今年没有春闱,此事倒也没到了火烧眉毛的境地。你呢,越是不为所动,此事就越有转圜之机。”
  听此一眼,元蘅看向了漱玉。
  她眉眼带笑:“抬举我了。你怎么就知道,闻临此举是冲我来的?”
  将暖炉收拾妥当,漱玉整理着桌上的笔墨,似随意谈起:“不是冲着你来的,也是冲着凌王殿下来的。只是其中情由,我说不准。”
  跟着元蘅在这官场中沉浮,漱玉即便心思不在这上面,也耳濡目染地明白了许多其中的道理。
  闻临代监国政那般久,才不是一窍不通的蠢材,更不会蠢到看不出文徽院对北成而言意味着什么。
  反而就是太清楚文徽院的重要,他才不容许它继续存在了。
  元蘅坐回位子上来,拎着茶壶给自己又续了一盏茶,滋味寡淡无趣,可是她饮了许久:“我看过史料,北成开国之初,科举未兴,望族占据了朝堂和大半江山。个个都功勋卓著,皇帝连个打压牵制的借口都没有。想要收回权力,就只能靠着这些没有根基的寒门出身的清流士子,所以才重兴科举,建了这文徽院。”
  紫毫笔尾端篆刻着她的名字,她捏着打量了一会儿,道:“可最初的文徽院却成了这些望族将子孙公然送进朝堂中的捷径,比如陆从渊。若没有这文徽院,以先帝对他的家族的忌惮,他难以走到左都御史的位子上。”
  漱玉点了头。
  元蘅继续道:“可是杜庭誉辞官了。司业的位子虽小,却因着陈祭酒年纪大了不管事,他便是文徽院中最能做主的人。他在文徽院中的这些年,科举取士才算是比之过往多了些公允。于这些寒门士子心中,他是极受尊崇的。而他又是……闻澈的老师。”
  本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此刻漱玉便彻底明白了。
  闻临明白拿着文徽院便能与陆从渊对抗,可是比起与自己皇后的娘家相争,他更怕的是闻澈。他被迫拨了粮草给江朔,这就又成了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口,让他日夜难安。
  兵权旁落,他半点都不想让文徽院再兴盛起来,思来想去也只能想到这个蹩脚的法子。
  礼部这段时日收到的谏言信函不在少数,可这些事也不是礼部能做得了主的。
  士子们希望元蘅能给出点回应,而元蘅却一直告假闭门不出。如此以来,这众怒很难不转移到元蘅的身上。
  此乃一箭双雕之举,闻临要的就是元蘅跟着吃这一回哑巴亏。
  “所以你说的对。”
  元蘅道,“我此刻做什么都是被人瞧着的。若是反对此议,便是不忠;若是顺应此议,便是不义。我除了不为所动,也没旁的选择的余地。想要转圜之机,眼下还不是时候。”
  大抵是天色暗了下来,清风阁底下人影疏疏落落的,士子们也都散了个差不多。
  元蘅也倦了,起身打算回府时,却瞧见了熟悉的人影,整个人怔在了那里。
  那人身姿清瘦,一袭对襟窄袖布衣,长眉入鬓,颜色浅淡的双唇抿得紧,像是有无尽的愁绪一般。见着元蘅,他只是微微吃了一惊,便搁下手中的经卷,拱手一拜。
  是沈钦。
  他比过往勤恳读书时还要清瘦苍白,衣着简单,木簪质朴。他给元蘅一种恍惚之感,仿佛这一切还是宣宁二十一年,是两人初相见的时候,
  若说不同,也是有的。
  他不再像最初那般容易局促,不会因着面前女子与他多说了两句话就耳侧泛起薄红。
  游刃有余,不骄不躁。
  是这样的沈钦。
  沈钦似乎没打算叙旧寒暄,只是冲她得体一笑之后便欲离开。
  “沈明生。”
  单薄的背影僵在门口。
  沈钦本打算此生不再见元蘅了,可是听得这么一声,还是鼻尖发酸。
  元蘅不觉间放轻了声音,再度唤了一回:“沈明生……”
  在衍州时,她听闻沈钦辞官,其实是不解的。正是因为亲眼看过沈钦这一路走来所付出的,知道他有多珍视自己得来的这一切,才不解。
  她所熟知的沈钦那般好强,官至礼部尚书已经是他身为寒门士子所足够炫耀一生之事。日后致仕后衣锦还乡,多顺遂的一辈子。
  “哎。”
  沈钦没回首,只是应了声。
  他几乎将嘴唇咬得发白,才骤然松了弦,转身看向元蘅,但什么都没说。
  吩咐人重新上了盏茶。
  元蘅没动那茶,只是给他斟罢后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