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作者:祈艾      更新:2024-04-01 16:25      字数:1931
  近距离看她,李锦屏消瘦了太多。
  柳思南打来一盆水,她现在身体处处有伤,动作不便,却不肯让别人帮忙。
  软和的毛巾浸透在温热的水里,柳思南拧干毛巾,轻轻擦拭李锦屏的眉眼、脸颊、脖颈,和暴露在外的手脚。
  她的动作缓慢又细致,神色温柔,仿若不是在给人擦身,而是在擦拭一个绝世珍宝,小心翼翼,分外疼惜。
  毛巾沿着十根指头,缓缓擦拭,碰到手腕处刺目的绷带。
  柳思南避开视线,心尖都为之一抖。
  医生给李锦屏换药的时候,她看过一次。
  只那一次,就不敢再看。
  她早就知道李锦屏为了维持她的生命,把手肘处的肉割给她吃,又喂她自己的血。
  这种好似存在传说和惊悚故事里的场景,竟然活生生出现在她们之间。
  血有营养吗?
  和水也差不多。
  李锦屏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人只要喝水就能撑上好久好久吗?
  不,李锦屏什么都知道,她做出了当时最正确的反应。
  柳思南当时力竭,身体负荷严重,能量极速缺乏会将人“累死”,就像跑完马拉松的第一人,死在跑道的终点,她需要带着温度的水,需要脂肪和蛋白质,需要一切能保证她迅速获得能量的东西。
  手腕的血管咬开后会很快愈合,于是李锦屏反复去咬,伤口反复撕裂,深可见骨,再难愈合。
  柳思南昏迷之中,不知吞咽,是李锦屏把血肉含在自己嘴里,一口一口渡给她。
  柳思南趴在李锦屏身边,轻轻吻着她的手背、手心,“你一定要醒过来啊,我这辈子都不想吃肉了。”
  “你要是不醒,我就把自己饿死。”柳思南没什么气势地说着威胁的话。
  她趴了一会儿,又起来给李锦屏擦拭干净。
  “我找了一本书,你最喜欢的《飞鸟集》,”柳思南不知道从哪儿托人带来的书,“我念给你听。”
  每天上午,柳思南都会拖着沉重的身躯,缓慢又艰难地为李锦屏擦拭全身,她是个喜欢干净的人,柳思南就擦得非常细致,然后涂抹上身体乳,给她脸部按摩、敷面膜。
  每天中午,柳思南都会端着饭盒坐在李锦屏身边,把今天吃的饭菜一道一道讲给李锦屏听,好像李锦屏和她一起用饭。
  每天下午,柳思南都会把窗帘都打开,拿着一本书坐在李锦屏床头,念给她听。
  每天晚上……柳思南都会在医生离开之后,悄悄跑进李锦屏的被窝。
  然后,每天晚上都在絮叨中入睡,每次醒来,李锦屏的胸口都有她留下的水渍。
  有的时候是泪水,有的时候是……口水。
  【📢作者有话说】
  来嚎一嗓子,我转阴啦,也存到大结局啦!后面的剧情走向会解决老李的病,解释清楚前面的伏笔,然后自然而然会转甜,别那么着急嘛(端着茶杯大口喝水的作者)(叉腰)(牛气)(给自己点赞)
  感谢在2022-12-03 22:47:34~2022-12-05 09:03:5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一支半节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冥顽 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62 ☪ 清醒
  ◎清醒◎
  李锦屏的身体温度总是很低, 柳思南在白天会把温度调到三十度,然后给李锦屏盖薄被,按摩手脚, 促进血液循环。
  晚上的时候,会给她泡脚,塞恒温暖宝宝,再盖上厚厚的被子保暖。
  可尽管如此,李锦屏的腰线还是无可避免地凹陷下去。
  掀开被子,压着被角尽量不把暖和气儿露出来,轻而快地像一条鱼钻进去。
  柳思南穿着很短的背心短裤,缩在李锦屏身边, 轻轻摸着她的腰线。
  “你又瘦了, 李锦屏,”柳思南在她耳边喃喃不休, “你这样,醒来后穿衣服就不好看了。”
  “你不喜欢太瘦的身材,总是说我要吃胖一点,可你看你, 很快就比我要瘦了, ”柳思南仿若有说不完的话, 一打开话闸子就停不下来,“你一定要快点醒过来啊, 《异渡》刚刚杀青, 我还想你陪我去看电影的首映呢。”
  李锦屏静静地躺在柳思南身边,微弯的眉角和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微挑的嘴角都让她的五官柔和起来, 有种静谧的让人愿意去亲近的安静的放松感。
  柳思南蹭了蹭, 钻进她的怀里, 把她的胳膊搭在自己肚子上,侧脸趴上她的胸口,听她一下又一下逐渐变得沉稳结实的心跳。
  彼此那么靠近,近到可以听见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裸露在外面的肌肤互相摩擦,每一处细微的动作都能带去微茫又难耐的喘/息。
  柳思南在渴望,渴望用力的触碰,渴望回应,可这些毫无回应的渴望在日积月累中变成煎熬,每次夜半惊醒,摸到身边毫无动静的人,她都感觉自己要疯了。
  可她不能疯,她只能一遍遍地感知怀中人的温度,来确定她还在。
  她还在,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怀里这具身体在逐渐变得健康、活力,可那双曾经盛着干净爱意的眼睛,自始至终都没有要睁开的趋势。
  白梅和王婉儿来看李锦屏,提着不少东西。
  “听医生说,再观察一个月,情况稳定后,就能转回国,”白梅把给柳思南带的营养品放下,慈爱道,“你也要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