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凯哥      更新:2024-04-01 21:09      字数:1058
  五一期间,父母来柳看我,给我莫大的惊喜;他们还带来了蜂蜜,我很感动;当母亲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咱家的小蜜蜂酿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群小精灵在我家“安居”才不过短短的三个月时间。
  在农村老家,过年有“初七上山,初八下水”的说法。我就是在这天和小侄子上山砍柴的时候发现这群小精灵的。当时他们正蛰伏在一个小石洞里,只有个别工蜂在洞口放哨,无精打采的样子。小心翻开洞口石块,我断定这是一窝刚“分家”不久,无家可归的小野蜂。养一窝小蜜蜂,是我,更是我家多年来的愿望了。小时侯,我家是有一窝蜜蜂的,但是九二年那场天灾:半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夹着冰雹,铺天而至,瓦房顶全漏了,挂在屋檐的蜂箱也掉了下来。小精灵们受了惊吓,不久就与我们不辞而别,离开了庇护它们辛劳多年的安乐窝。父亲织的那只漂亮的蜂箱后来也送人了。
  当我日落时分回到家里告之该发现时,父亲显然比我还兴奋,吩咐我马上去砍两条又老又直的大篾竹,要连夜赶织蜂箱。晚饭后,别人都围坐在电视机前享受春节的精彩节目时,我们家却在厅堂的白炽灯下忙开了。母亲开竹,父亲修篾,我和两个侄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织着蜂箱。这种“全民皆兵”的热闹场面,在我们家有好些年头没有出现过了。我们的兴致都很高,到夜里十一点左右,一个水桶模样的蜂箱做成了。虽然做工粗糙,样子不美,我们却都抚摸着爱不释手。闻着那淡淡的竹香味儿,好像已经喝上了蜂蜜般陶醉。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兵分两路,要“接蜂”回家了。母亲和大侄子给蜂箱外面抹上最“肥”的塘泥,再用笪子做好里衬和箱盖,在家里候着。父亲、我和小侄子则拿上卫生香、红砂糖和小畚箕,踏着露珠儿,直奔山里。
  到了目的地,父亲凭他祖传的手艺和多年的经验,在我们的协助下,很快就把小精灵们从石洞中“请”进了抹满红糖,插着树枝的小畚箕。我们捧着这一窝蠕蠕地爬着的黑乎乎的物什,就像护着珍珠玛瑙一般,小心翼翼地搬回家里。
  把蜜蜂安顿好,我就回柳州上班了。不曾想他们这么快就酿出了甜蜜来报答我们。
  因为我要上班了,父母在柳州只玩了一天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留下这瓶蜂蜜。我灯下独坐,打开瓶子塞儿,一股鲜荔枝蜜特有的甜香清气弥满斗室。面对这瓶半透明的胶状液体,闻着它的鲜荔枝味儿,我抓不到杨朔那样的灵感,更撰不出荔枝蜜那样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双亲那丝丝白发和道道深纹,想到年近古稀的他们舟车劳顿不远千里地来看我,再念及他们为了让我尝鲜竟然提前开箱割蜜的情景,我哽咽。小蜜蜂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回报了我们,而我已空活二十多载,父母的养育之恩却无以为报,我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