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封建论震惊全场
作者:房赢李漱无错版      更新:2024-04-14 08:47      字数:2318
  诏令发布以来。
  臣感到孤单凄凉,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
  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消除了过去的弊端,这非常恰当。
  现在,因为我们的缘故又有变化,恐怕会扰乱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
  因为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
  所以,臣恳请陛下能收回成命,这也是在恩赐后代子孙们性命啊!
  ……
  长孙无忌这篇奏折,实际上很有水平。
  先晓之以情,后动之以理....将宗族情感与厉害关系相结合,最后打着为后世子孙的旗号收尾。
  堪称范文典范。
  不少大儒频频点头,对长孙无忌的观点十分认同。
  然而。
  长孙无忌说完。
  大殿内一片静悄悄....
  众臣抬头一看,惊愕的发现,李世民竟沉默如山,神态丝毫没有变化。
  ……
  一时间。
  文武百官全都麻了。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行不行,您给个表示啊?
  沉默了片刻,李世民将奏折放在案上,淡淡说道:“此事朕已知晓,谁还有事,一并说来。”
  “臣,有本。”
  一道声音传出。
  大家扭头看去,顿时精神一震。
  房相终于出马了!
  不过马上心中一凉……国舅的奏折已经写的很好了,就算房相出手,依然还是那一套。
  这管用吗?
  “阿难,将奏折拿上来。”
  李世民淡淡的吩咐了一声。
  大太监立刻再次下场,从房玄龄手中接过奏折,呈现给大唐皇帝。
  与此同时。
  房玄龄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
  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记柳宗元的政论名篇。
  在房白嫖的騷操作下,透过房玄龄之口,提前了近两百年面世。
  文武百官全都惊呆了。
  郡县制和封建制争了上千年,他们还从未听过这样的论调!
  大唐皇帝李世民也动容了。
  身为打仗和治国全能选手,他自然知道这封奏折的水平....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将事情分析的如此透彻。
  “这…这是房玄龄所写?”
  “该死!我说他怎么不与我一起上书,原来独自准备了如此惊艳之词!”
  长孙无忌面色阴沉的要死。
  先有房赢封爵,后有房玄龄上书....这朝堂上的风头,全都被他们父子俩给占了!
  ……
  “呵呵!”
  “我就知道会这样……”
  房赢看着众人的表现,心里暗戳戳的偷乐。
  一切都是因为,这片《封建论》是郡县与分封之争的集大成乘者。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
  与之前的论点相比,有了一个历来没有过的思维突破——那就是对封建制的祛魅。
  在儒家传统语境里,分封是先王之法,而儒家崇尚复古,因此其天然具有正当性。
  但柳宗元却对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
  他认为,上古之所以采用分封制,只不过是因为社会发展水平太低——相当于原始社会阶段。
  而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正常体现,跟秦始皇废除分封,转用郡县制的关系并不大。
  这篇文章在历史中意义重大!
  它几乎以一篇之力,终结了自秦末以来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种种争论!
  为此后的王朝施行郡县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此惊艳之文。
  在贞观时期出现……
  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降世,将所有的朝廷重臣,震得体无完肤。
  ……
  当房玄龄陈述完毕。
  大殿内已是寂静无声。
  足足沉默了半盏茶的时间,下一刻,“轰”的一声,大殿内直接炸开了锅。
  “呜呼!不愧是房相!”
  “这文章简直太绝了!”
  “开眼界,今日算是开眼界了!”
  ……
  文武百官全都神色兴奋,激动的面红耳赤,喋喋不朽的表达着赞叹。
  在场的大儒们,更是两眼冒光。
  “没错!就是这样!”
  “周‘失之于制’,而秦‘失之于政’。”
  “周朝的问题,是制度上的问题,社会进步以后还固守着封建制的传统,因此使得诸侯坐大!”
  “而秦朝的问题,则在于‘政至黑暗’!”
  “秦政暴虐,才是导致秦朝两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郡县制。”
  “房相讲的好啊!”
  “吾等做了一辈子学问,竟没有想到这些!”
  “惭愧!实在是惭愧啊!”
  ……
  一片喧哗声中。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面色复杂。
  他怎么都没想到,房玄龄竟然会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且驳无可驳……
  片刻后。
  嘈杂声间歇。
  大臣们全都闭了嘴,斗志昂扬的望向皇帝。
  …魏征和马周,这些铁骨铮铮的谏臣,还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
  百官的意思很明显:
  “事儿都说的这么明白了,陛下您如果再坚持己见,那就是昏君了。”
  “臣就必须死谏了!”
  李世民没有说话。
  而是缓缓扫视四周,最后将视线定在了房玄龄身上。
  台下。
  房玄龄浑身一震。
  他和李二陛下相识二十余载,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熟悉了彼此心中念头。
  此时。
  君臣目光对视。
  房玄龄立刻收到了信号。
  “陛下不是不同意撤销分封!”
  “而不是现在撤销?让我想办法?”
  房玄龄神色微变。
  决定立刻相应老板的号召。
  然而,他忽然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自己这篇文章太过犀利,把路给堵死了……
  想撤都撤不了。
  这可如何是好?
  房玄龄面不改色,心里却有些焦急,下意识的朝四周看去。
  忽然。
  他看到了一个身影。
  房赢正在武将群里,靠着盘龙大柱打盹……
  房玄龄立刻扭回头,朗声问道:“敢问陛下,臣这封奏折写的如何?”
  李世民会意:“房卿写的很好。”
  “其实,这奏折不是臣写的……”
  话音落下。
  文武大臣们全都一惊,齐刷刷朝房玄龄望去。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也露出好奇之色:“哦?不是房卿所写,那又是何人所为?”
  房玄龄拱手道:
  “回禀陛下,这篇奏折,臣只是润笔,口述之人,乃是吾家二郎——房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