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给这小子请个赏才是
作者:菜比比      更新:2024-04-29 23:11      字数:2353
  顾老头看着赵老头这震惊的样子,就知道今天自己这一趟亲自过来是走对了。
  看来那纸上写的自己看不太懂的东西,确实像自己孙女说的那般好。
  顾老头有些得意地说道:“自然是苏誉写的。”
  “苏誉教给他那书屋新雇的掌柜,长乐看到后,觉得不错,便誊抄了一份说要送给你看。”
  “怎么样?”
  “老头子我看不懂这些,也分不出个好坏来。”
  “你要是看不上,那我就拿回去?”
  说完,伸手就要把东西拿回去。
  赵老头的手赶紧往一边挪了挪。
  “嗳,别……”
  看赵老头的反应,顾老头不禁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
  刚刚还装得很。
  说什么就苏誉的水平,写的文章还不够不上让他来看。
  如今倒是都不舍得还给他了。
  “不装了?”
  顾老头直白地调侃道。
  赵老头懒得理他,又低头看了第二遍。
  等到看完,他才问道:“你说这是苏誉那小子教给他店里掌柜记账用的?”
  “可不是么?”顾老头回他。
  “你还没说好不好呢。”
  都问第二次了,赵老头也不好再避而不答。
  这次倒是不再装了,老实地回道:“好!”
  “太好了!”
  “这记账法,比现在的记账法更为先进完善。”
  “老夫觉得,不止户部可以用,就连大周全境都能用推广此种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弊端太多,都不用一一列举。
  就户部每年年底对账,就够痛苦的。
  苏誉这种记账法,比他们目前用的先进完善得多。
  而且他还详细写了出来,甚至各种类目和要设置的科目都已经在纸上完整写下。
  也就是说,这东西,是他们能直接拿来就用的!
  从古到今。
  一样东西的完善,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得从无数先人的经验中不断地经过完善,才能最终成型。
  可如今苏誉却能跳过这些步骤,直接给了他们一个完整完善过的记账法。
  赵老头第一次看的时候,手微微颤抖,那是激动的!
  别人可能不知道这东西有多好。
  但曾经作为户部尚书的他,绝对比任何人都知道新式记账法对朝廷的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这小子,怎么还会这种好东西啊!
  顾老头听他说整个大周都能推广来用,自己心里也有些震惊。
  昨天顾长乐跟他说这东西好,顾老头还没太多实际的感觉。
  如今看到赵老头的反应,他才清楚领悟到。
  苏誉写这东西有多好。
  这孙女婿,果然是个有大前途的!
  顾老头越发得意,装模作样地叹了一口气。
  “唉,也就我那孙女婿整天不务正业,才弄得出这种东西来。”
  “若是换了别的读书人,只顾着读什么圣贤书,满嘴之乎者也,肯定是连记账都不懂的。”
  这是来给苏誉找回场子来了?
  赵老头昨天说的那番话,今天就被啪啪打脸了。
  确实打得有些疼......
  赵老头拿人手软,但还是嘴硬地反驳道:“老、老夫也不过是关心后辈。”
  “多少人想要老夫我的教导,若是换了别人,老夫都懒得说他们一句!”
  这倒是事实。
  顿了顿,赵老头又有些谨慎地问道:“你今日拿这东西给我看,所以这是能公之于世的东西吧?”
  “苏誉那边是无所谓的吧?”
  顾老头也得意够了,这才正常地回道:“长乐问过他了。”
  “他说若是大家觉得好,尽管用便是。”
  赵老头都忍不住心里赞了一句:“好小子!”
  “这就是格局!”
  他承认,先前说苏誉不务正业的话过早了。
  这种对朝廷对社会有用的不务正业,还是值得赞扬的。
  “老夫要写个封奏疏送到京城去,让户部赶紧着手去推广这记账的法子。”
  “对了,得给这小子请个赏才是。”
  “这可是于国于民都有好处的大好事!”
  赵老头说着,也坐不住了。
  直接干起来,就要回书房去写信。
  “你这是要往朝廷送信?”
  顾老头喊住他:“我孙女婿,这事还不能让皇帝知道。”
  一旦知道两人成亲,皇帝绝对要宣顾长乐和她夫婿上京面圣,以示恩宠。
  朝廷正在讨论削藩的时候。
  这时候要是被召到京城去,不就是妥妥的人质么?
  顾老头是绝对不会允许这个发生的。
  赵老头笑道:“这事用不着你说,老夫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放心,我要当今表彰的,是一个叫做苏誉的农家子,与你们顾家没有任何关系。”
  顾老头也知道这个老伙计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于是也不再打扰他了。
  东西送到,又嘲讽够了,便心满意足地离开。
  赵老头回到书房。
  暂时顾不上刚刚没画完的画,先把顾家送来的这份记账法誊抄了一遍。
  又提笔,写了一封奏折。
  先写了这记账法的先进完善之处,后面才提起写出此法的人。
  又大力赞赏了一番,顺便请了个赏。
  做完这一切,都快大中午了。
  赵老头丝毫不觉得肚子饿,唤来自家的下人,让他们把奏折送出去。
  这才坐下,又照着苏誉这四脚账研究了一遍。
  研究着,他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全是采用现银结算,好像也不够完善......”
  “朝廷每年往外拨款,很多时候夏涝都是提前拨的秋粮。”
  “有时候国库空虚,甚至会把明年的秋粮都先算上。”
  “可今年灾时的粮价与明年丰收的粮价却大有不同。”
  “如此一来,这记账法就不太够用了......”
  赵老头作为曾经的户部尚书,他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多看了两次,就看出了这记账法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
  苏誉的小书屋用不上这么复杂的东西,所以写得也没有这么复杂。
  但赵老头左思右想,除了增加多几个账目分开记录外,一时也没有太多头绪该怎么完善。
  “顾老头说了,这记账法,是苏誉教给他书屋掌柜用的。”
  “他一个小书屋,基本都是用的现银结账,涉及不到预支与赊账之类的操作,确实很是适用这种办法。”
  “可要我短时间内把这些不足的地方完善出来,老头子我也做不到......”
  赵老头想了想,决定摊手不管了。
  “罢了,老夫现在可是闲赋在家的。”
  “总不能一个年轻的小后生能把这么复杂的记账法给构建出来,朝廷衮衮诸公却不能在这基础上完善。”
  “所以剩下那些要想的,还是靠朝廷诸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