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现象谈
作者:才高八斗      更新:2024-04-30 01:39      字数:1921
  文人指一切有文化知识之人,这里泛指一切知识分子。
  现代社会中,文人相轻司空见惯。有文人的地方,便有争论、便有争吵,便有攻讦,便有辱骂,便有人身攻击,其手段之毒辣,可谓无所不取、无所不能、无所不敢。令人侧目。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语,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一文,可见文人之间的互轻,古已有之,绝非现代人之发明,其乃文人之一大恶习。
  文人文人,顾名思义,有文化之人,有文化之人当乃有知识、有修养、有思想之人,在一般人眼中,文人当架着金丝眼镜,胳肢窝夹着书本,气宇轩昂、雍容智慧,然文人之间如果发生分歧何以会如此凶猛、肮脏?可能大多数人会百思不得其解。
  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低,综观各国发展史,你就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是文人执掌朝政,此地位无人能撼。在现代,更是有人把知识看作是生产力,甚至提出了知本主义的口号,一时,文人地位爆涨。
  然在三百六十行的排行中,文人却排在工、农、兵、学、商等等之后,位列老九,人称臭老九,九与臭,当能准确反映文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此乃民间版本,社会大众的排行,当代表一种民意,民众对文人之看法,为何会与文人之地位大相径庭,我想与文人之品性当有绝大关系,不然很难以解释此种背离。
  人常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让筷子戳了,民意的看法没有不尊重的理由。其实现实中种种事例也能反映民众的意愿。
  不说远的,就说近的,也不说其他,就拿人人必须经历的爱情观的演变来说。五六十年代,人们在爱情观上走的是贫下中农的道路,那时侯找个贫农,就等于找到了升迁的机会,就等于找到了护身符,七十年代,工人老大哥很走红,找了个工人老大哥,等于找了个铁饭碗,终生有依靠,八十年代,解放军叔叔很吃香,找个解放军很光荣,我想这里可能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解放军叔叔身体棒,不用试婚,后顾之忧少,九十年代,大学生就象每年夏季的风,酷热让人难以挡,现在流行什么风,我也弄不清,但无论如何,文人、知识分子都没有占上风,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
  固然,爱情观的演变与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但多少也能反映出一些实情。
  饱读诗书,胸藏世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如此重要的一个社会阶层,却为大众所不齿,可谓奇哉、怪哉。怪哉,奇哉。何以会如此?我想与文人相轻之恶习绝对脱不了关系。
  一场文化大革命,可以说革的是文化的命,毛泽东绝对算得上是文人、知识分子,毛先是文人,后才是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其把文人相轻也演绎得登峰造极,文化大革命,臭老九互相揭短,互相批判,最后全军覆没,毛也借此消灭了一个个现存或潜在的对手,使其的权利比过去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使得其个人地位和威望达到顶峰。
  这是大背景,小的方面,起初知识分子一个个信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个个奋勇争先,互相批判、互相争吵,最后甚至出现了互相谩骂,互相攻击,当一个个互相到农场,监狱后,才稍有平静。
  历史上,许多文人之间本正常的学术争论,最后都演变成了谩骂,甚至上纲上线。
  就是现在人类历史发展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一传统也没有改变,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令人担忧。
  文人相轻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文人从事和研究的领域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
  在社会大分工中,其他阶层都从事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如农民种地,工人炼钢,军人保国,商人经商,学生学习,我们试设身处地地为其想想,假如这几个行业内部展开竞争,会是个什么样子?
  以农民来举例,农民发生竞争,战胜对手的最好办法就是比谁种的庄稼好,比谁打的庄稼多。那么工人则有可能比谁炼的钢多,商人比谁赚的钱多,学生比谁学习好,军人比谁杀敌多。
  文人、知识分子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要比,就只能战胜不同观点,而许多理论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文人、知识分子一旦发生争斗,其惨烈之状,较之其它行业要凶猛的多。
  二:文人多附于其他社会阶层,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农民中有知识分子,工人中有,军人、商人、学生中都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实际是各阶层的利益争斗和分配,这样代表不同利益的知识分子首当其冲。这样知识分子之间常常发生相轻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比如近一两年中国资本市场海归派代表人物吴敬琏、许小年与海内派萧灼基、吴小球等因为代表的利益不同,而引发的大争论,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
  三:文人大多政治地位较高,野心勃勃,许多文人之间的争斗带有深刻的政治因素和政治背景,这使得许多本正常的学术争论最后带上复杂的因素。
  四:文人有其自身致命的弱点,文人从事的是知识领域,因此很容易造就文人那种要么盲目自大、自以为是,要么盲目自卑、脆弱,这样也很容易导致互轻的现象。
  文人当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