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作者:苍穹之鱼      更新:2024-05-03 16:01      字数:1951
  鲁芝轻轻颔首,“兴云,西平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依附于大魏朝廷之下,不反、不攻、不降!”
  杨峥知道他是怕自己急火攻心,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了。
  “不反,是不绝于中土,不攻,是积蓄实力,以待天下之变,不降,则是不可降于蜀,亦不可降于司马氏。”鲁芝又解释道。
  西平扩张太快。
  军中已经有些劝进的声音。
  还是跟随的自己老兄弟。
  从龙之心,人皆有之。
  杨峥向前走一步,他们也会向前走一步。
  毕竟杨峥到现在还是小小的金城太守,魏国各种中郎将、侍中尚书多如牛毛,拿出去就比别人矮一头。
  “侄儿谨记伯父教诲!”
  不反、不攻、不降!就这么耗着。
  时间是站在杨峥这一边的。
  除非司马懿能长生不老,不然朝廷的各种矛盾迟早会爆发。
  杨峥记得历史上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秉政之后,内外各种叛乱,连魏帝都喋血街头……
  总会有那么一次机会属于自己吧?
  鲁芝的眼神温和下来,“杨攸有子如此,死而无憾了。”
  两人继续商议府兵制的各种细节,几乎废寝忘食。
  越是深入讲解,鲁芝便越是惊叹府兵制之巧妙。
  几乎是为现在西平量身定做的。
  天黑之事,犹秉烛而谈。
  只不过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两人的谈话。
  斥候的声音由远及近,“报将军,新任凉州刺史、假节护羌胡中郎将、前将军胡奋赴任武威!以卫瓘为司马。”
  “胡奋?没想到会是他。”鲁芝低声道,“不错,也只有是他才能借安定胡氏的力量定武威。”
  “不,胡奋固然有兵略,但卫瓘此人也不好对付。”杨峥还是知道些这时代的历史。
  邓艾、钟会、姜维,其实都可以算是死在卫瓘手上。
  其智谋颇似当年的西凉毒士贾诩。
  司马家能得蜀中,幸有卫瓘也。
  而胡奋早年以白身侍奉司马懿攻打公孙渊,说是司马懿的嫡传弟子也不为过。
  两人一文一武,西平的压力就来了。
  胡奋跟自己有些交情,但在这滚滚大势面前,这点交情算得了什么?
  不过杨峥不得不佩服司马父子三人,在用人的眼光上,有其独到之处。
  “卫瓘?”鲁芝轻念这个名字,“河东卫氏!”
  第二百五十九章 认同
  规划好折冲府之后,杨峥与鲁芝亲自一个个实地巡视。
  西平郡在两汉时,其实属于金城郡。
  一向战争的前沿。
  两百年来羌胡之乱就没断过,几乎每座城池都经历过战火的淬炼。
  沿湟水向东,沿黄河向北,很多废弃的坞堡稍加修葺就可以用。
  而坞堡周围大量的农田,刚刚被战俘们耕种。
  “汉以金城郡名之,意为西方之铁壁。经营此郡,向北挟制凉州,向东逼迫关中,向南则压制陇右!”鲁芝望着滚滚向北的黄河道。
  如果凉州像一头卧虎,则金城如同一把匕首抵在猛虎柔软的脖颈上。
  蒙恬以此地驱逐匈奴,霍去病以此地取河西四郡。
  所以金城不仅悬在武威脖颈的一把刀,也是狄道头顶上的一把刀。
  捏住南面咽喉之地河关,枹罕与狄道就在刀锋之下。
  如果杨峥想有所进取,则金城不可失。
  即便想退守,金城也是西平、西海的一道屏障。
  是以,杨峥在此设五座折冲府。
  各城还有守军。
  龚飞稚领三千亲卫营步甲屯于黄河之东的重镇榆中。
  张特领六千锐步营屯于允吾,接应四方。
  东面统制,有临机决断之权,理论上,金城郡的府兵守军都可以调遣。
  鲁芝带着一帮青营刚刚出山的少年丈量土地,主持分田事务。
  杨峥则接见宣义郎。
  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和孩子。
  大部分宣义郎都是汉人少年。
  但其中也不乏羌胡少年,睁着蓝色、褐色、淡黄色的眸子看着自己。
  那眼神如同在看待父母一般。
  而杨峥对他们不敢说有多好,但基本的需求都是超额的。
  食有肉,衣有裘,最有学问的人教他们读书识字,最勇武的将士教他们武艺。
  若是有空闲,杨峥还会亲自上课,讲解华夏名将的赫赫功绩。
  卫青、霍去病、赵充国、傅介子、班超、陈汤、马援、窦宪、耿恭……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投笔从戎、苏武牧羊、李广射虎,十三将士归玉门!
  汉书可以佐酒,令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大汉的猛人实在太多了,有时候杨峥自己都讲的慷慨激昂,恨不能投身于那个壮怀激烈的时代。
  当然,其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重振华夏,复我神州!”望着这么多双干净的眼睛,八个字脱口而出!
  此刻起,各族的少年自动纳入华夏之中。
  口号还是简单一些好。
  军中百分九十九都是文盲和粗人,太文绉绉的口号他们记不住,也不理解。
  这八个字就方便多了。
  “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少年们眼中燃着一道道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