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作者:苍穹之鱼      更新:2024-05-03 16:19      字数:1943
  将整个草原打散,避免出现强大部族。
  凡是不再大秦户籍之上的部族,可随意征讨之。
  任何一个部族人口达到五千帐,强制迁徙一半至内地。
  每个部族的贵人子弟,需在太学留学三年,杨峥为了他们准备了一屋子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以及佛经道藏,鼓励他们出家为僧为道,不想出家,就学儒。
  当然,草原实在太大了。
  现在的大秦能控制的区域也就燕然山和姑衍山以南的地区,更北更西的地区还覆盖不到。
  即便能短暂的占领,却无法长期控制。
  连鲜卑、匈奴裔的秦人都适应不了那里的苦寒和恶劣的环境。
  任何事都讲究性价比。
  强制在那些地区筑城,很可能几十年后,漠北的野生部族接触到华夏文明的火光,成为他们的兴起之地。
  贪多嚼不烂,大秦的土地已经足够多了。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实在无法控制那么远的地方。
  所以杨峥只能在人心上做文章。
  鼓励高僧、大儒、道人入大漠,教化诸部,在草原上修建佛寺、道馆、儒庙,宣义司也是各种造势。
  即便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有大片大片的人被西方舆论忽悠瘸了,更何况是这个时代?
  大秦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对草原部族最温和的了。
  一般情况下,能不动刀子就尽量不动刀。
  还积极的接纳他们,奴隶、待归、治民,一条龙服务,熬个十几年,就能成为秦人。
  这在汉魏时代是不可想象。
  不过,最有进取心的还是佛门。
  一听说可以随意在草原传播佛教,姑臧的僧人们仿佛被打了鸡血。
  在中原传播,又是度牒又是户籍的,管理极其严格,僧人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寺庙也不是想开就能开的。
  草原上,可以随意扩张。
  这对僧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能从天竺跋涉数万里,一路穿过中亚、西域,进入中原,就说明的他们的活力。
  在这方面儒道就差了一些。
  此时的道门还处在发展阶段,宗、教理论还不成熟,加上道门主张的就是一个任性自然,所以也就没什么扩张兴趣。
  儒家一向鄙视周边夷狄,加上草原上的部民穷的裤衩子都没得穿,天天喝西北风,能指望他们安心向学?
  读书习武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漠北部民饭都吃不饱,还有心思搞这些?
  不像佛门和西方教,天天磕几个头就是虔诚信徒了……
  还是杨峥强制要求,儒家才不情不愿的北上。
  一个是欣然而往,另外两个是赶鸭子上架,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杨峥也只能让儒道走精英路线,让佛门走底层路线。
  “儒道本同流,陛下何不让儒佛也合流?将儒家经义融入佛经之中。”很少露面的嵇康听了此事,立马给杨峥出了个主意。
  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
  儒佛融合,不就是后世的禅宗吗?
  只要能传播华夏文明,能用的都要用。
  历史上在西域、高原、草原上盛行的是佛教,说明佛教的强大生命力。
  “嵇中散真乃我大秦文宗也!”杨峥赞道。
  第九百五十七章 高原
  一事不烦二主,既然是嵇康提出来的,也应该由他主持。
  再说放眼天下,还有谁比他更合适?
  嵇康的成就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而是思想上的,是泰兴诗风的引领者,更为难得的是,他不是杜预那般沉迷于儒学当中。
  对玄学、道学都有相当深的见解。
  自从杨峥提出输出华夏文明的想法之后,嵇康是第一个响应的。
  也因为他的支持,大量中原士子提剑跨马奔赴西域。
  “臣责无旁贷。”嵇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此事交由阁下,朕就放心了!”杨峥心情大好。
  当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汉高祖若是单挑,只怕三两下就被楚霸王解决了,但张良萧何韩信等等贤才,皆愿为他所用,这才是最高明的领袖。
  不过对草原输出的是文化,而不是技术。
  这一点杨峥异常警觉。
  近些年漠北木骨闾、车鹿会雄健父子异军突起,靠的就是偷学了中原的马镫,在漠北横扫诸部,越打越强。
  目前为止,他们对大秦异常恭顺,年年进献貂皮、骏马,加之他们活动的范围在北海附近,对秦军异常警觉。
  秦军鞭长莫及,庞青也曾出兵到达过北海,他们闻风远遁,过两个月又返回,来回捉迷藏一般,让庞青一直没办法彻底清理他们。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排除民族士气方面的因素,硬实力一是人口,二是钢铁。
  草原不缺矿,但缺熔炼铁矿的技术。
  历史上突厥人正是在金山山脉为柔然人打铁,掌握了锻造技术,从而成为雄霸大陆的顶级草原帝国。
  草原诸部可以南下买粮食,买御寒的棉衣棉被,也可以买丝绸茶叶等奢侈品,但坚决不能买铁器。
  杨峥还在代郡、云中、九原、敦煌、武威、辽东、交趾等郡设立了镇抚司,不经过当地官府,由经验老道的锦衣卫监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