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作者:苍穹之鱼      更新:2024-05-03 16:20      字数:2028
  也不用什么珍贵的陪葬品,多是兵器,石碑,各种竹简,黄金白银一概不得下葬,免得将来被摸金校尉们惦记。
  “陛下之功业,远超两汉,大秦国祚至少八百年!”嵇康张嘴就来。
  历史上的确有八百年的王朝。
  周朝就是如此,但那种半死不活的衰样,不要也罢。
  行郡县制之后,根本不可能五百年以上的王朝。
  嵇康搞搞艺术还行,谈论这些就是门外汉了,不过能得到这位大名士的肯定,杨峥还是颇为欣慰的。
  “英雄造盛世,盛世生庸吏,庸吏生乱世,乱世出英雄。如此循环往复而已!”杨峥把后世的一句话拿了出来。
  当然,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重的,庸吏只是表面现象,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
  很多东西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根本无解。
  这是历史的轮回,也是人心的轮回。
  嵇康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良久之后长叹一声,“陛下洞悉古今,臣不及也!”
  杨峥笑道:“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经历一个盛世,让华夏能获得喘息之机,王朝可能会衰亡,但我们华夏文明却不会!”
  正文完——
  番外1 盛世
  大秦盛兴十三年,太上皇杨峥驾崩,享年七十三。
  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黄陵,与黄帝陵寝为邻。
  东至渤海,南至林邑,西至河中,北至燕然,无数城池为这位伟大的君主披麻戴孝,恸哭者声震于野,哭死者数以百计。
  全国各地数千余老卒挥刀自刎,自言要追随武帝而去。
  一个旧时代彻底远去,新的时代接踵而至。
  杨旭治大秦二十载,国泰民安,盛世早已降临。
  全国人口突破四千万,汉末以来的战争创伤被彻底抹去,百姓安居乐业,关中、中原随便一小邑就有数千户人口。
  随着运河的兴旺,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多达四十七座。
  长江、淮河、黄河,三条大动脉上聚集着最多的人口,最繁华的城池。
  大秦一直推行的无为而治,让民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大量人才的涌现,帝国的文化、技术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文学上,完美承接了建安遗风,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陆云成为其中翘楚,大量传世名篇流传于世,民间开始出现传奇、演义等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极大的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技术上,太学培养了几十年的人才开始发力,耕种技术、桥梁建筑、养殖技术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造船水平,在大秦两代君主的推动下,融合萨珊、罗马人的造船术,经过二十多年的钻研改进,可航行万里的五千斛大海船终于问世。
  此船补给一次,可航行两月不上岸。
  若是配上粮船、菜船等辅助船只,可在大海上航行四五个月。
  粮船储备粮食、茶叶,菜船上直接种菜,太学中还发明一种水船,极其精巧,淡水从船首经过竹筒流到船尾的滤池,经过风帆调整,又流会船首,可一直保持淡水的流动。
  此法能保存淡水半年到八个月不腐。
  加上船员大多有沸水煮茶的习惯,大秦的航海距离大大增加。
  到了盛兴十六年,大秦的舰队从南京建业出发,绕过交趾、金兰国,又穿过辽阔的南海,抵达天竺。
  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开阔了大秦的眼界,将南洋诸国也拉入秦人的视野当中。
  汉武帝时期,为了寻找天竺,西汉朝廷曾派出四波使者,但都因为路途遥远无疾而终,天竺没找到,大汉的使者们找到夜郎国、古滇国,后来这些地区都被大汉渐渐吞并了……
  不过当朝的皇帝杨旭对海外领土并没有多少兴趣。
  派出的舰队大多是“友好访问”,只要承认大秦为宗主,大家就是一家人……
  皇帝对土地没兴趣,对当地的物产却兴趣极大,胡椒、肉蔻、茄子等等香料、蔬菜被带了回来,丰富了秦人的餐桌。
  只不过高产的玉米、番薯等物还是没找到。
  不得已,杨旭只能目光望向大洋的对面,在盛兴十九年,天治三年,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远航,终于找到了杨峥所说的玉米、番薯、辣椒等等作物。
  一开始这些东西并不适应中原的水土和气候。
  不过农学院经验丰富,不断培养新的种子,才两年时间,玉米和番薯便在华夏土地上疯长,百姓吃不习惯这些东西,家家户户能吃上小麦、稻米,胃口自然刁了。
  但用来喂猪喂鸡鸭,效果奇佳。
  往地里洒下种子,什么都不用管,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番薯……
  玉米和番薯的引入,让大秦百姓基本都吃上了肉。
  国家粮仓中也多了两种粮食储备。
  因此人口继续上涨,到了天治十三年(公元300年),大秦人口已经高达五千万。
  大秦朝廷鼓励中原、关中百姓南下,长江以南地区得到广泛的开发,长沙、豫章、合浦、桂林、牂牁(今贵州)等新兴大城开始出现。
  岭南的交广二州成了人口迁徙的热点地区,物产丰足,四季如夏,还免赋三年,对中原百姓也极大的吸引力。
  辽北、南疆、西域、漠南也沾到了人口增长的红利。
  尤其是辽北,虽然苦寒,但一年十二个月,只需劳作三四个月,便足够养活全家,剩下的日子,窝在坞堡中,或与女奴们大被同眠,或与儿孙们欢笑一堂,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