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作者:糖醋打工仔      更新:2024-05-03 17:05      字数:1946
  但也是真实存在的。
  百家宫中其余的流派人的眼神全都是汇拢了上来,眼睛中带着茫然和惊愕、愤怒。
  谁人愿意为人奴?
  荀子在当年骂遍整个诸子百家,甚至连儒家自己人都没有放过,后来更是成为了儒家的首领。
  不管是其余流派的弟子,还是儒家本派的弟子都不喜欢荀子这个人。
  因为荀子强调「尊卑有序」,甚至强调「以礼治国」。
  孔子言礼,是表面上尊崇周礼,但其实在挖周礼的墙角,这一点从他开办私学就能够看出来。
  在先周年代,周规定,只有官学,无私学。
  这是为了保证朝廷、大贵族的权势不会受到威胁,即便自己的后代是傻子,但只要有几个识字的,就能够统治那些不识字的黔首。
  甚至是奴婢。
  但也仅仅是如此了,孔子不会再更进一步的反对周礼了,他甚至还要扯上周礼的大旗。
  这也是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周朝最坚定拥泵的原因。
  孔子虽然开了私学,但其实还是保护了某种人的权利,这种人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贵族」。
  「士」。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在国君们的眼里,其实「黔首」不算人,这也是为什么六国国君都不将黔首放在心上。
  他们认为是「士」的存在让自己的统治能够更古长存。
  当然——
  这是春秋时代的共识,即便是当时最强大的秦国、较为看重黔首的昭襄王也是如此,只是他表现的不明显而已。
  那是因为当时的秦王昭襄王不需要考虑那些所谓的贵族。
  也同样是因为,秦之中最强大的势力不是秦宗室、也不是老秦人,而是——外来者。
  不管是从秦国人才培养基地——魏国来的人;还是大秦专属外戚势力培养基地——楚国来的人;亦或者是打秋风专用地燕;大冤种基地赵等国来的人,他们在进入大秦后,都变成了一个身份。
  外来者。
  大多数逃到、被坑蒙拐骗到秦国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一个身份「士」。
  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拥护自己的势力和权益。
  孔子的「礼」于他们有用,更是让他们得益的根源,所以这一部分人一直支持孔子的「礼」。
  但荀子不同。
  荀子的礼与孔子的礼、周朝的礼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却蕴含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
  荀子的礼是「尊卑」。
  且,是「君尊」「臣卑」。
  简单点来说,在春秋战国之前,在大恶人荀子出现之前,这个时代的士子逃到他国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甚至人们常常得意的炫耀,他们为了名利,今日可以从赵,明日可以从魏,后日便是可以从秦。
  这是没有人能指责的。
  但荀子出现之后,他告诉所有人,皇帝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知己,他是我们的老板,是我们的主公,是我们的君上!
  君
  上为尊!
  如果你尊奉了一位尊上,替他干活,但是后来跑了,那你是要被唾骂的。
  因为有尊卑等级,所以你是不可以诋毁君上的,因为君上是尊,你是卑,你不可以抵抗皇帝/王,因为你是臣子,他是君上。
  在这个礼论提出来之后,所有的士子都疯了,因为他们不愿意做别人的奴婢,他们想要权势。
  这样子的「礼」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即便是当时的七国之王也不太敢这样子做、奉行这样的规则。
  因为今日你奉行了这样的原则,明日你国内的人才就能够全部跑到其他地方去。
  七国国君是不可能同心的,因为有竞争就有压力。
  你说咱们一起奉行这个原则?
  不不不,我是尊重人才的,我不需要一个奴婢,我需要的是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的人才。
  七国互相想要覆灭掉对方,怎么可能达成一致?
  即便达成一致对他们有好处。
  所以,即便是秦一统了之后,这个礼论也依旧是没有被执行,因为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
  别看现在始皇帝在世的时候,众多大臣都是对始皇帝毕恭毕敬,甚至比奴婢还要恭敬。
  但只要始皇帝离世,这些人就会浪得飞起。
  为何?
  因为始皇帝能够压得住这些人,不是因为「制度」,也不是因为「礼」,而是始皇帝自己的本事.....
  就像当年的昭襄王一样。
  昭襄王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敢反对他,对待昭襄王的命令,就像是对待主人、对待神灵的命令一样恭敬。
  在昭襄王尚在人世的时候,没有人敢反对他定下的传承者——
  即便是隔了好几代的传承者。
  可等到昭襄王离世后,孝文王登基不过三日,立下公子后,就离奇离世,至今众说纷纭。
  庄襄王即位后,也要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而与吕不韦继续合作。
  始皇帝即位后,因为未曾达到年龄,不得不让吕不韦干政、甚至就连嫪毒一个男宠都能够发展成一股势力。
  这都是背后有人在支持的缘故。
  现在,虽然大秦一统,大家心里清楚即便这个礼论不被说出来,也会被慢慢的提出,然后温水煮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