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作者:格鱼      更新:2024-05-03 17:59      字数:1994
  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边,铺天盖地的欢呼声呐喊声声震云霄。
  有士子在台下高呼道:“闻听燕王殿下诗才绝世,今日殿下既上儒教大宗师尊号,又至此为我辈读书人讲解圣人之道,穷究经义至理,何不临场赋诗一首以纪盛事?”
  周遭士子闻声而起,渐渐就引得现场上万读书人一起高呼狂热大喊。
  赵构有些艳羡地望向王霖。
  如此声望,纵是皇帝也不能及。
  台下的孔琳美眸闪烁,她悄然离去,明日她将嫁进燕王府,她得回去备嫁了。
  王霖深吸了一口气。
  他在心中默念一声“对不住朱子你老人家了”,顿了顿,这才挥了挥手,朗声高呼道:“诸位,孤前日读书,略有所感,得诗一首,与诸公共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观书有感绝句的文学性自不必说。
  这是朱熹最出名的诗作。
  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既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
  王霖在此刻吟出,无疑对他前面提出的读书法进行了最佳的反证和映衬。
  读书法的逻辑,与这首绝句的内涵,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台下先是一片无言的缄默,旋即爆发起雷鸣般的欢呼声和喝彩声,掌声雷动,如山呼海啸。
  张魁三人对视一眼,心中感慨交集。
  燕王其人,绝对是在儒教衣冠危难之时天降大才,匡扶江山,教化万民,有圣人之相。
  张魁瞬时打定了主意。
  他头一个躬身跪拜在地:“老朽空活六十载,今日才知圣人真谛。燕王殿下天命奇才,堪为儒师。老朽不才,愿斗胆拜于殿下门下,还请殿下收纳!”
  一日师,终生师。
  倒不是张魁见异思迁,只是择贤再师。
  也不代表他抛弃过去师,而改换门庭,而是继续从师而治学的意思。
  程远景和周子宴也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同时跪拜在地,高呼不止。
  周遭士子呆了呆,也旋即有不少人跟随而拜。
  王霖嘴角浮起一抹苦笑来。
  望着三个苍首老翁跪拜在地,他不敢怠慢,匆匆下了高台,逐一将张魁三人扶起,连称不敢。
  ……
  在东京文庙的大成殿,在圣象前,王霖收张魁、程远景和周子宴为弟子。
  随后,王霖率张魁三人及部分各地儒生代表数十人,去了燕王府,在燕王府前厅处设露天经堂,公开与诸人讲学。
  太子赵构,李纲、吴敏、宗泽及唐恪、耿南仲和部分文臣都列席其中。而刚入相的御史大夫郭志舜也闻讯而来。
  燕王府外,更是聚集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读书人,人声鼎沸,不肯离去。
  尽管已渐至初冬,京城气温极低,但趺坐在蒲团上的张魁和各地儒生士子都面带兴奋之色。
  燕王府中韩嫣诸女及诸多感兴趣的女官、使女和属员杂役,都蜂拥而至。
  王霖知道自己已经欲罢不能了。
  为今之计,他也只能继续复制朱熹的理论和观点。
  朱熹做出名的无非是《四书章句集注》,这在后世就是科举的科班教材。
  虽然王霖前世只是读过朱熹的这套书,当时只是略感兴趣在图书馆里翻阅,后又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作为辅助,要说一字不差、完全复制出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他不知道其他的穿越者前辈在异世创作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乃至什么射雕侠侣,都是怎么干的。
  反正他是做不到的。
  只能记起些许片段。
  但在他看来,这就足够了。
  他之所以收张魁三位大儒为师,实际就是想要让这三位大儒协助他完善和著出《四书章句集注》来。
  他提供一些主要的观点和方法论,由三人进行讨论、思考和进一步充实完善。
  将来定稿刊印成书,他署名列第一,张魁三人也可位列其后,双方合作,都可成就一番功业。
  应该说,这对于儒学而言,是一件大幸事。
  这就相当于是王霖牵头,组织了一个精英学术团队,就某些前人已经具有研究基础的一些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并推而广之。
  朱熹的理论毕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他对二程和张载等前辈大儒的理论加以继承,推陈出新。
  一念及此,王霖就起身当众在案几上写下一条幅: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为今日燕王府讲学和日后的研讨,定下了主基调。
  王霖居中而坐,张魁三人左列趺坐在地毯上,右侧则是太子赵构为首,李纲等朝臣其后而坐。
  而其后则端端正正恭恭敬敬趺坐着三排学子。
  这其中就有李清照的弟弟李迒。韩嫣的兄长翰林词臣韩庭。
  见今日之场景居然有几分孔子与诸弟子坐而论道的景象,王霖面色不变坦然自若,他只是一个思想的搬运工,而目的,也是有益家国天下。
  凝定人心。
  张魁三人的弟子十余人站在场外边缘处的一排案几后,正在伏案疾书,王霖与三位当世大儒对《燕王读书法》的细润和充实,并如实记录下来。
  而王霖关于理学经义至理: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12字真言的归纳和总结,及细分阐释,也逐步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