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作者:肥鸟先行      更新:2024-05-03 23:53      字数:1871
  不就是个专卖商人吗?王玄智也没有亲信商人,让这些渤海人当这个节度使府的专卖商人也无妨。
  酒宴的气氛立刻融洽了起来,宾主尽欢之后,王玄智收下了满满十车的“珍宝”。
  王玄智立刻召集士兵,将这些“珍宝”分了下去。
  原本因为炭钱迟迟不发而心存怨愤的士兵们,看到了满满八大车的“珍宝”后立刻改变了态度,他们纷纷向军营高台上的王玄智跪拜,大声高呼忠于王玄智的口号。
  士兵们拿到了炭钱,王玄智渡过了危机。
  看似双赢的交易之下,代价已经悄然支付。
  紧接着一群打扮奇怪的渤海人,堂而皇之的进入了营州城。
  节度使府传来命令,委任这些渤海商人为节度使府的专卖商人,负责采买节度使府所需商品。
  方国寿挑选精明的商人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进入了营州城。
  他们出入军营,偷偷绘制城防图。
  接近军官,制定收买笼络要害军官的计划。
  这些“渤海国”的商队,从营州出发前往平卢镇其他地区,渗透进了平卢镇各个角落。
  十二月二十二日,宰相崔圆在璐州见到了史思明的使者,史思明代表的河东三镇正式向大唐投降。
  崔圆立刻让属下快马加鞭赶往长安,赶在正旦大朝会之前报告皇帝这个好消息。
  长安城中,前度支郎中,现任江浙租庸使,江淮盐铁使元载,没等到新年,就从长安前往扬州。
  元载的亲朋好友来到灞桥给元载送行。
  元载器宇轩昂,他出身贫寒,是天宝元年的进士。
  如今元载已经是四十岁了,从户部重要的度支郎中外放什么盐铁使,很多同僚都认为这是元载失了恩宠,来灞桥送行的人不多。
  元载虽然做的是度支郎中这种掌控朝廷度支的关键职位,但是元载为官非常谨慎,在任上也是秉公办事,生活的相当清苦。
  为了前往扬州赴任,元载租了一辆马车,妻子和儿女都挤在一辆马车上。
  马车中除了随身的物件,就是满载满满一车藏书了。
  因为马车内空间太小,元载的妻子王韫秀拉开了车子帘幕。
  看到灞桥上送行的稀疏人群,王韫秀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元载却满脸堆笑,和前来送别的亲友一一道别,等到他拉着一名年轻的官员道别的时候,他这才收起笑容郑重说道:
  “次公,长安动乱将起,速速找个机会离开长安吧。”
  第五百零五章 游大明寺
  和元载说话的这个年轻官员名为杜亚,字次公,如今是中书省校书郎。
  杜亚是天宝年的进士,但是他没有和至德二载的进士一样赶上好时候。
  当时朝廷职位都慢了,杜亚等到天宝十年才得以入仕,而入仕之后担任的就是校书郎这个职位。
  大唐的校书郎也是一个美职,虽然不如御史清贵,但也是年轻人步入仕途的上上之选。
  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
  说白了,就是给皇室藏书和各部衙门的藏书勘订错误,相当于后世编辑部的校对。
  大唐建立至今,皇室藏书馆和各部的藏书室里的典籍早就已经刊订很多遍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文本来校对了。
  校书郎的职责也逐渐从文学工作的清华文选,变成了大唐朝廷培养未来重臣的见习岗位。
  校书郎可以自由查看皇室政令和各部衙门的施政纪要,从这些书库中找到当年决策的详细资料。
  同时这些进士出身的校书郎,也开始协助各部衙门的长官处理政务,皇帝有时候也会用校书郎在宣扬旨意。
  能够成为校书郎,留在中枢近距离的观摩皇帝和重臣们如何制定政策,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官员来说是宝贵的经验。
  如果能够在皇帝和重臣的心中留下好印象,校书郎往往能够外放美职,搭上升官的快车道。
  杜亚就是中书省的校书郎,如今在中书省观政学习。
  虽然他才二十多岁,但是已经在中书省中脱颖而出,据说很得到宰相们的看中。
  二十岁的杜亚和四十岁的元载是忘年交,在杜亚给元载送行的时候,元载也是真情流露,对这位小老弟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杜亚虽然年轻,但是也在官场厮混了几年。
  中书省又是大唐最核心的部门,这些日子杜亚也感觉到了一种烦躁和压抑的感觉。
  他对着元载说道:“请公辅兄教我!”
  元载低声说道:“这次正旦大朝会前,诸藩王进贡的礼物被截杀,最终陛下只杀了一名神策军都尉,辅国大将军在掖庭宫呆了三天又官复原职,朝局已经动荡起来了。”
  “齐王夺嫡之心已经显露,宫中有张皇后支持,背后有辅国大将军辅佐,已经开始在朝廷培植党羽。”
  “太子在平叛中表现平平,但毕竟做过天下兵马大元帅,代国公郭子仪等军方都支持太子,在三省六部中也多有党羽。”
  “这两派斗起来,恐怕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元载说完,杜亚的脸也白了。
  虽然他已经感受到了中枢压抑的气氛,但是却不知道夺嫡已经到了这样的境地。
  杜亚知道,这些年来皇帝的身体也大不如前,虽然没有得什么重病,但是头晕目眩的毛病倒是常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