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虚度
作者:大妮_      更新:2024-05-04 21:28      字数:1393
  又过了一个哥哥不在身边的生日。
  永和已经是春天了。半年过去,他们还没有要动身回来的迹象。好在战事是顺利的。
  这里是春天,花儿都开了,边疆开的恐怕还是雪花吧?
  明珠本在家陪伴祖父母和母亲,庭柯出征在外,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她自然要承担为家人解忧的责任。每日变着花样做些吃的,去陪着说些笑话趣事,逗长辈开心。若萧文质带回庭柯的信,她便念给祖父母和母亲听。祖父总是边听边在堂中拈须踱步,先点评战事,再点评庭柯写家书的文笔,末了还要取信来看,让明珠给他举得远远地。祖母和母亲自然只管庭柯过得好不好,只要有信来便是欢喜的,双手捧着胸口听明珠把信念完了,便道“神佛保佑”。萧老太太总点着头道“极好,极好。老头子,子恪的字也写得极好?”
  后来贺嫔说想念明珠,便派人将明珠接进宫中,还住在清宁宫那一处偏殿里。
  明珠心里挂念家人,面上却不能拒绝,只得入宫。仍是从前那般,陪她和莲贵人说说话,绣绣花,聊聊诗词歌赋。贺嫔也乐得指点她一些事情,莲贵人身子弱,话不多,往往只是含笑听听,不多久便乏了。
  春日宴一事,贺嫔也曾受过些许连累,两个人在同一个战壕里待过,反而像是多了点“忘年交”的情分,甚至一些吐槽昭华宫的话,贺嫔有时憋不住了也会告诉她。不过宫中之人的“情分”到底能有多深,明珠已经另有一番认识了。
  再者就是去拜访昭妃或者任贵人,两位也时常有给她的赏赐送来。
  明珠是不喜欢去昭华宫的。这次跟着进宫的碧英曾委婉劝她,若反感韩、俞二人,“切不可在面上带出来”。跟在李凌身边的吴璧公公也曾经暗地里提醒她,韩、俞二人已经在给昭妃娘娘“递小话儿(说坏话)”了。
  这番提醒大概是李凌的授意。
  明珠回想起昭妃待她时冷时热的态度,大概“冷”是因为“递小话”,一时不喜却难以掩饰情绪;“热”则是念及她背后的家族以及她本人的才干吧。
  然而昭妃等人如何看待自己,明珠并不在意,更不会为此忧虑。所以只是感念李凌和吴璧真诚关怀的心意,仅此而已。
  至于任贵人处,因为云翾的关系,明珠待她如自家长辈。任贵人和玉梨牵挂战事,明珠便如在家时一般,用尽方法使她们开怀。至于玉梨另有事情与她吐诉,此处按下不表。
  皇帝在前朝忙得心烦意乱,进后宫的时候不多,只是偶尔到贺嫔宫里来坐坐。皇帝来时明珠出来行个礼,答几句话,配合皇帝尽抚恤臣下之情,也就告退。
  秋天又到了。一年过去,已经过了约定的“少则半年”之期,战事还没结束。
  战事未休的中秋,不得团圆的中秋,众人各自揣着心事却又不能说,不过是苦中作乐强颜欢笑,说几句吉祥祈愿的祝酒词。
  庭柯的信正踩着中秋的点儿到家,给家里增添了些许慰藉。信里还大大赞扬明珠给他捎去的果酱好吃。夸得明珠又笑又想哭。老太太摸着明珠的额发一边说“珠儿长大了,心思周全”,一边偷偷侧过脸抹眼泪。
  在家过完中秋,又得进宫去。也当时替云翾照顾一下姑姑和表妹吧。
  过了中秋,寒气渐生。宫里黄花满地,景象萧条。莲贵人身子越发孱弱,明珠便研制几种好吃又健体的小食,问过太医意见之后呈给两位贵主用。莲贵人消化弱,吃不多,贺嫔吃得很喜欢。
  宫里的气氛一天天压抑,明珠总觉得前朝是不是出了状况,却也问不出什么一二三四。眼见贺嫔担心贺老将军安危,眉头一天天蹙紧,皱纹越来越深,明珠不问,贺嫔也不曾说。只是食欲减退得明显。
  明珠也跟着掉了好几斤肉——自然不是为贺嫔。
  开战之初她的忧虑不幸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