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神龙入佛
作者:yxy110      更新:2024-05-11 14:38      字数:17682
  耶金风伤心极了,一怒之下,与耶无害断绝兄弟之情,跨上白龙马飞驰出京。
  耶无害情知难以挽回如此疆局,也只好眼睁睁地望着二哥一去不回头。他感到很是内疚,无颜面对家人,更对不起已入黄泉之下的老父。所谓“古自忠孝难两全”,“孝子忠臣世罕见,一世钟情谁见了”?这回,终于轮到了他的身上。他那第二个故乡徐州,至今他还没有第三次前去探亲,可那年迈残疾的老父却已永远再见不到。人生就是这么爱捉弄人,老父的谆谆告诫还依旧莹绕在他耳边,可他却再也不能让家父亲眼看见实现他心中的愿望。他感到无比的悲伤、懊丧,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无颜面对家人,更无怨无悔二哥对他的一怒决别!
  且看“飞天神龙”耶金风,一路风驰电掣,怒马狂奔,似如黄流而下,一泻千里。西京至东都,“路漫漫其修远”,然而,耶金风日夜兼程,仅在第二日拂晓,也就是九月二十六日,他便赶到洛城东郊的白马寺。若问他为何专来此地,其实,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和旅途里,他已经考虑了许久许久,而且他已经下定决心——在这纷纷乱世,家园四分五裂,人情冷暖无常,弟兄们又一个一个地离他远去,他如今还能去哪里?他一向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与佛家有不解不缘,恐怕也只有遁入佛门才是他永久永远、今生今世直至来生来世的最大寄托。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勿须留恋什么,无须追求什么,无需外界的一切。什么兄弟姐妹,什么父母恩情,什么友谊恋情,到头来,还不全都是一场空么?也许,他只有脱离尘世凡网,尚能走入另一个新的境界。也许,他步入这一新境界,一切又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恋……
  耶金风静坐在马鞍上,举头凝视着那幅寺院门扁——白马寺。想来很是滑稽,很是可笑,很是巧合地荒唐,难道这早已是前生前世注定的么?他喜爱他胯下的白马,他竟然是跨着这匹白马来到这白马寺,这儿果真是他俩的归宿?……
  “阿弥陀佛!施主,您是来上香的么?”
  行走在沉思之中的耶金风,被迎上前来的一个声音惊醒。他抬目观望,见是一位身着青衣的小和尚在向他合掌施礼,寺院里依然是那么清新幽静,惟有远处的一位寺僧在“呼呼”清扫着墙边落叶。
  “不!我不是来上香的。我想见你们寺主,小师傅可否带我引见?”
  “我们寺主一深大师刚刚起来,现在正在殿内喝早茶。施主请随小僧来吧。”
  于是,耶金风随着小和尚踏着石砌小径,向慈恩殿迈进。当他们刚刚踏过台阶走至大殿门前,一位身披百衲衣的白须老僧缓缓走了出来。小和尚见状,急忙闪列一旁,双手合实道:“大师,这位施主要见您。”
  老僧闻言,打量了一下耶金风说道:“施主远道而来,请屋内细谈。”
  “多谢寺主。”耶金风道谢一声,便跟着一深大师走进慈恩殿。
  “施主请坐。”一深大师说道,又为耶金风泡了一杯浓香四溢的暖茶。只听大师接着说道:“我看施主是位习武之人,这么早的来见老衲,一定有要事相求吧?”
  耶金风闻听一深大师直言相问,不禁暗自佩服,深知此位老和尚必是位经验丰富的可敬长辈,便将他近来的经历讲述了一遍,并发誓从此遁入佛门,不再过问江湖世事。一深大师见他出言诚恳,很同情他的遭遇,便有意要将他留下。更何况,这位独臂武士就是名扬天下、威震江湖的“飞天神龙”耶金风;收留了他,不仅可以壮大寺威,而且可以让他传教众僧武术。如此一代名流武士,自愿加入佛门,就是请还请不来这样的高人呢,一深大师岂会将之拒之于门外?
  于是,经过耶金风的一番执意请求,一深大师终于答应为他剃度。当日,也就是大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九月二十六日辰时,在沉深浑厚的洛阳白马寺钟声中,耶金风脱去凡世尘衣,正式削发为僧,法号悟静。从此,悟静便在这白马寺内,开始了他的佛家生涯。但是,悟静并没有忘记,他还是一名武士,他还深爱着他那柄青龙宝剑。他除了日间诵经听佛以外,还在闲暇之时与众武僧切磋武艺。所以,没过多久,他已被公认为白马寺内武功最高武僧,高于四大护法!
  很快,消息传出,白马寺内出了一位名流武僧,绰号“独臂飞龙僧”。天下名山寺院,纷纷派员慕名而来,都想见识见识这位洛阳城白马寺的“独臂飞龙”。但是,除了一深大师之外,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名噪江湖武林界的“蜀东六雄”之首“飞天神龙”耶金风。
  这日,已是十月二十三日,悟静在寺内教众武僧练习拳脚,气势蔚然壮观。只见悟静站在列队出拳的众僧前方,每每发号施令,众僧错落有致,喊声震天。随后,悟静开始马步单臂冲拳,向众僧示范道:“注意!出拳要有力,拳打一条线。脚步要踏稳,收拳要迅速。弓步出拳,前脚实,后脚虚;换拳要迅猛,两脚要跟上;虚实相变换,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悟静示范完毕,收身立足,继续说道:“要练武,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股气;走如风,站如松,坐如钟,起如猿,吼如雷;拳打一条线,掌推一大片;练刀要练劈、砍、剁、扫、盘、绕,练剑要精于刺、扎、挡、扫,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不要看这些简单的动作,要想真正做好,必须花上十年的功夫。你们现在继续练。”
  “师父——师父——”一位小和尚突然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前院来了四位自称‘黄山四怪’的剑客,已打伤众多兄弟,说是一定要与师父比试高低。”
  闻听此讯,众武僧呼拉而聚,团团围住悟静叫嚷道:“师父!师父!让我们去!让我们去!”
  “都不要叫!”悟静怒喝道:“这些日子前来比试的还少吗?可你们哪一回给师父争过面子?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他们的矛头是要指向我!我不想再看到你们一个个地为我负伤。”
  闻听师父的一顿训斥,众武僧只好垂头丧气,一片哑然。
  “好了!既然现在有怪客来访,你们也不要丧气,随师父前去观敌瞭(了)阵,好好看着师父是怎样将他们击败的。”
  众武僧一听到师父准许他们前去观战,顿时又来了精神,纷纷围拥着师父向前院匆匆行去。
  “阿弥陀佛!四位施主既是要找悟静比试,为何到我寺内这般无礼,伤了我众多佛家弟子?”
  “哼!我们黄山派历来是天下名派,人人敬仰。你们佛家弟子为何挡我道路?分明是你等对我无礼。”
  “善哉!善哉!我白马寺乃佛门静地,佛家以慈悲为怀,禅静为念。你等吵吵嚷嚷,横冲直撞,难道你们有理(礼)吗?”
  “老和尚休要罗嗦,快叫独臂飞龙僧出来。”
  “阿弥陀佛!贫僧在此!”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悟静和尚在一群弟子的簇拥之下走了过来。
  “你就是独臂飞龙僧?”
  “不错!贫僧便是。请问足下是……”
  “哈哈哈!想必阁下应该听说过,‘黄山四绝压五岳,莲花峰顶藏四杰’。” 原来这四位就是被“淤魔大侠”列入戒杀名单的“黄山四怪”:黄奇松、黄怪石、黄云海、黄温泉。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黄山四绝,黄山四杰,不正是所谓的‘黄山四怪’么。”
  “哼哼!算你聪明。我们四兄弟听说你独臂飞龙非常厉害,特来领教领教。”
  “善哉!善哉!你们兄弟是一个个地来,还是你们四个一起上?”
  “哼!废话少说!你先领教一下我手里的这柄青龙剑。”“黄山第四怪”黄温泉说着,亮出“黄龙吐须”之势,展剑直袭悟静。悟静见此情形,毫不示弱,以“飞龙剑法”应对黄温泉的“黄龙剑法”。不下十几个回合,黄温泉便被悟静击落青龙剑,败下阵去。
  于此同时,“黄山第三怪”黄云海手持红龙剑继续与悟静决战。但是,他的“红龙剑法”也很快败在悟静的“独臂飞龙全法”之下。随后,“黄山第二怪”黄怪石和“黄山第一怪”黄奇松分别以“白龙剑法”和“黑龙剑法”与悟静比试,结果全败在“飞龙剑法”之下。
  “黄山四怪”见单打独斗不能取胜,不禁恼羞成怒。随即,他们四剑合一,以“莲花剑法阵”围攻悟静。一时之间,他们五位又展开一场令人大开眼界的战斗。别看悟静一一战败过他们四位,若想于“莲花剑阵”中以少取胜,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如今的“独臂飞龙僧”悟静毕竟还是以住“蜀东六雄”以“飞天梅花阵”而闻名天下的龙头老大,其对“飞天梅花阵”的精通可想而知。更何况,这“莲花剑阵”与“飞天梅花阵”要比起来,简直是“小物见大物”。所以,不到一顿饭功夫,悟静便以他的见识和独道的功法破解了“黄山四怪”的“莲花剑阵”。最终,所谓的“黄山莲花峰四杰”全被悟静击败于地。
  这时,只见黄奇松首先从地上爬起,挥着利剑喝道:“独臂和尚,我们四位还会找你来算帐的。”说完,黄奇松领着三位兄弟苍(仓)皇而逃。
  此时,悟静正欲收剑走向众武僧。突然,高处有人喝道:“独臂僧,休走!”待众人闻声望去,只见从院墙上跃下一男一女两位剑侠,一直走向悟静。
  “请问足下是……”悟静打量着来人问道。
  “独臂僧,我们阴阳二王听说你剑法闻名天下,特来领教。”
  “原来是苍州阴阳二王。幸会!幸会!”
  “我们到此,特来以武会友,请不要误会。”
  “善哉!善哉!天下武林皆朋友!我们既是朋友,何必非要刀戈相见?莫如我们留几分力气,共对武林仇敌。”
  “独臂僧所言即是。其实我们阴阳二王出道江湖,就有寻找武林叛逆之意。只是尚不知我们的功底深浅,所以特来向高僧讨教一二。”
  悟静见他们两人言辞客气,知道他们不是“黄山四怪”同类之人,便向阴阳二王说道:“两位既是怀有正义之心,莫如暂留敝寺。我们可以共同切磋武艺,提高技艺,日后也好出山应对仇敌。”
  阴阳二王闻听此言,甚觉有道理。二人便决意暂留白马寺,与独臂高僧共同苦练功夫,以图共对武林叛逆。他们在此与“独臂飞龙僧”谈武论道,弥留半月之久,已至十一月初八,最后告别悟静,重归江湖。
  然而,俗话说“树大招风”。耶金风虽然削发入佛,法号悟静,但是只因他还有“独臂飞龙僧”的绰号而闻名天下,所以,他在白马寺一直未得安宁。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暂且不说,单说前来登门比试,最是让他终日难得安宁。自从“黄山四怪”败北走后,连续又有“长江小三侠(峡)”、“扬州小八虎”、“金环六童子”、“淤魔大侠”等诸多武林人物前来造访比试。然而,可喜可庆的是,悟静将所来之人全能一一顺利打发掉,并且是全胜无败。即便是后来“五形(行)大侠”、“少林五形僧”前来比武以及“金环六童子”、“黄山四怪”两次前来复仇,全都被悟静击溃而逃。
  正因如此,“独臂飞龙僧”更引起武林各界的关注。不仅惊动了东邪、西毒、“南帝”及四大丐帮帮主,而且还惊动了“四大恶人”,他们又暗暗在死亡名单上添了一笔。但是,后来法深大师秘密前去白马寺,才发现“独臂飞龙僧”正是他们所要寻杀的“飞天神龙”耶金风,便将这两名划成等号,一并归入“蜀东六雄”之列。
  说来也巧,法深大师在半道遇见久已列入死亡之数的“西庄王古西天”前去白马寺寻找“独臂飞龙僧”比武,便将他就地歼灭,使死亡人数增至136名。
  可笑之极,这恶贯满盈的古西天本来是要到白马寺证实一下这“独臂飞龙僧”是否就是“独臂飞龙”耶金风,但他还未得见上一面,便一命归西。被莫名其妙地“黑吃黑”干掉,只恨他未能“黑得”找到娘胎;否则,他将划入“四大恶人”之列,共搅江湖大乱。所以,不能不说,“四大恶人”一手酿制的武林浩劫,当然残害了诸多武林英雄义士;但针对“杀灭武林高手”这一方面,却也在无意之中除掉一部分该杀该死的恶棍及小人高手。这无不令人拍手称快,这场武林大乱总算还是“老天有眼◎◎”,使“恶者得以恶报”。
  这一百三十六名正是:17(旋风十七骑)+7(江南七行怪)+1(中原七侠第三号人物南派少林正宗拳师武江洪)+1(中原七侠第六号人物逍遥浪**明一游)+1(拼命三环,中原七侠之末)+18(降龙十八罗汉)+13(少林十三棍僧)+8(扬州八虎)+1(仇天亭,死于第67名。)+7(洞庭七铜女)+1(江南第一剑楚江南,中原七侠之首)+4(天山四剑)+5(京都五侠)+1(金刀老大)+1(中原七侠第二号人物神掌杨忠凯)+3(天山三剑)+1(中原七侠第四号人物峨嵋飞,死于第90号位。)+1(十八太保之零零柒,第七太保“袖里藏刀”百里长春)+1(中原七侠第五号人物飞天虎)+3(黄河三剑客:黄金振、黄金河、黄金水)+3(长江三侠:常蓝天、常碧海、常**)+1(蓝衣喇嘛,死于第99位)+9(十八太保之九位:第十七太保“圣手震京州”柴世荣、第十八太保“烟云飘渺”单金风,第四太保“通天闪电刀”庄天雄和第五太保“通地达摩剑”庄地雄;第十六太保“飞天神蛇”冯化难,第八太保“双枪将”周鹏飞,第九太保“夺命花枪”宋唐汉、第十太保“飞天神鼠”乌蒙尔班、第十四太保“风火烟云手”雷天鸣)+3(黄衣喇嘛、白衣喇嘛、黑衣喇嘛)+1(“卷地风”黄世英,原“蜀东六雄”之一)+5(第十二太保“寒风追云剑”马德龙、第十三太保“十三太郎”左人龙+第六太保“霹雳飞锤”华志雄和第十一太保“索命太保”耶家权+“日月追星手”的第三太保赵**)+1(“北神腿”刘震天)+2(“夏日飞雪”夏伯洋,“严冬化雪”冬至遥)+5(太极五剑)+8(太极八剑)+2(“春雷遍地”春光好,“夜夜秋雨”秋风起)+1(西庄王古西天)=136名!
  然而,悟静终于悟出:他决不可在这白马寺内久呆下去,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否则,他不仅不会过上安宁的日子,而且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已发誓皈(归)依佛门,不问家事、世事。唯一的办法,他只有转移寺院,让白马寺内的“独臂飞龙僧”消失于江湖,他要重新步入另一个宁静的佛门净土。
  于是,就在“阴阳二王”离开白马寺的十一月初八,他辞别一深大师,打算去寻找一个宁静的寺院。他心中明白,既然走出了白马寺,当然是走的越远越好,最好是远离中原。但是,事情并非是他所想像的那样。
  “世上善言僧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飞天神龙”耶金风开始了他走访天下名山佛寺的历程。但是,他心里知道,天下的名山佛寺比比皆是,他不可能逐一逐个地游历一遍。太白山降龙寺,武当山云海寺,庐山东林寺,泰山普照寺,恒山北林寺,衡山南林寺,长白山北台寺,黄山南台寺,嵩山少林寺,青城山青城寺,崆峒山崆峒寺,昆仑山昆仑寺,天山天台寺,潜山东台寺,祁连山西台寺,吴山武林寺,潜山山谷寺,湖北黄梅县东北二里的冯茂山真觉寺,等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佛寺。然而,天下的名山寺院又何止是这些?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深山里所埋藏的古寺自然别是一番古香幽雅。若能寻找到这样的一座寺院古刹用以栖身,耶金风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他北到五台文殊寺,东到泰山普照寺,都没有找到他所向往憧憬的佛寺,直至最后,他还是选中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嵩山。
  说起这嵩山少林寺,踞(距)洛阳白马寺西南方向仅仅百余里。可“飞天神龙”耶金风偏偏走了许多弯路,曲线救国,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即在大梁开平二年(908年)即长安天子安庆二年季冬十二月二十八,才到达他所向往的终点。其实,这在他心里看来,走了许多弯路,也就是为了今后不再多走弯路;只有走过看过诸多的比较,他才有最后的如意决择;也许,他直接走入少林寺,偏偏还会由此走出而误入歧途。更何况,他游历了天南地北、东方西向的诸多寺院,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更重要的是,他这样一来,不仅令天下武林难以捕捉他的踪迹而隐蔽了自己,而且谁也难以料想得到,他竟又重回到中原这座神秘的古寺。若问他为何唯独选中这闻名天下的第一古刹,难道他就不怕在此招人耳目吗?这些问题,当然耶金风心中最是有数。因为,他还要暗里磨炼真功,以图大报江湖血仇;因为他也明白,“所谓灯下黑”,最招人耳目的地方,也许正是最能隐蔽他的地方。因为天下武林久已得知“独臂飞龙僧”已走出白马寺行隐江湖,谁还会料到他竟又在离白马寺不远的少林寺落脚?还好他没有回到原点重归白马寺,如这样的话,那岂不是白走一遭?他原本目的就是想让白马寺内的“独臂飞龙僧”消失于江湖,若重回白马寺,这目的岂不是白废?更何况,他自皈依少林之后,更是韬光晦迹、不现真身。
  然而,也许有一点耶金风没有想到:那就是,也许他重归白马寺其实才会是最安全最隐蔽的地方,正宗的“灯下黑”之地。少林寺终究是少林寺,这个终点依然没有他那作为起点的白马寺那样神秘隐蔽。正因如此,后来还是有人为追杀“独臂飞龙僧”而寻迹少林寺。这当然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表。
  话说耶无害自从将耶金风从皇城气走入佛之后,他并不知道耶金风已在白马寺削发为僧。他处理好身边事务之后,便打算火速回乡一次。一来去向二哥耶金风谢罪,二来是要去云龙山北首去拜祭一下老父,再则是看望一下老母及伯父、伯母等亲人。但是,他尚未开始背(备)马出行,二哥耶金风的四位结义兄弟——吴天霸、欧阳青风、张云海和孙可行却首先找到了他。
  经过一问,耶无害才知道经过这么多时日,二哥耶金风并未返回徐州耶府;而吴天霸等四兄弟从华山大战之后回到徐州耶府,得知耶金风已去京城去找兄弟耶无害,本以为大哥耶金风还在京城耶无害之处,没想到他们这次又扑了一空。这下,问题就复杂了。耶金风不在徐州,又不在京城长安,他究竟去了哪里?一时之间,这五人谁也想像不出耶金风的去向。他们最终的推断,耶金风要么就是已隐居江湖,要么就是已身遭不测。但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们五人决定,暂且不能将此事让徐州耶府家人知道,而且他们不能先去徐州,一定要寻找到耶金风。
  于是,“追命刀”吴天霸等四兄弟辞别耶无害,离开京城,开始四处寻觅耶金风的行踪。
  于此同时,耶无害一边自行寻找查问二哥的下落,一边求助他的大内几位好友——神太极、司徒一敏、秦天下及慕容山水等人,展开了一场寻找“飞天神龙”耶金风的秘密行动。
  后来,这些人先后得知洛阳白马寺出了一位“独臂飞龙僧”。但是,等到他们试欲前去白马寺一睹此人真容之时,哪里还有他的影子?只是从寺僧嘴里得知这位“独臂飞龙僧”法号“悟静”,武功极为高强,谁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所以,这位“独臂飞龙僧”到底是不是“飞天神龙”耶金风,还是不能得到确切的证实。然而,心性聪明的耶无害心里知道,此人就是他的二哥极有可能。因为他非常了解二哥的个性,他极有可能被他一气之下出家入佛。更何况,二哥一向心地慈善,尊崇佛法;这“独臂”、“飞龙”、“僧”的个个字眼,无一不可与他二哥耶金风的形象一一对应。因此,耶无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相信,二哥耶金风一定还活在世上,他并没有遭到江湖杀手的惨害。总有一天,他们兄弟还会再得重缝。
  光阴似箭,数日连月已转眼而过。“独臂飞龙僧”的下落依然杳无音信。然而,又有谁能够料到,就在武林正邪两道都在寻找这位神秘失踪的白马寺“独臂飞龙僧”之际,他却已悄然坐入嵩山五乳峰下的初祖达摩洞之中。
  洞中,一位老方丈与“独臂飞龙僧”对面盘腿而坐。只听老方丈语气沉稳有力,问道:“悟静!汝愿皈依佛门,进我少林,做我寺下一名真正的三宝弟子,汝可知我为何将你带入此地?”
  “知道!因为这是少林禅宗初祖达摩静坐修心,面壁九年而亡的洞府。”
  “善哉!汝可知要想真正皈入佛门,做名虔诚的佛教徒,就要象禅宗之祖一样,专一打坐,心象墙壁一样坚定不移。而不是整日烧香拜佛、念佛诵经就可以算作一名三宝弟子。”
  “多谢老方丈教诲!悟静时刻铭记于心。”
  “善哉!佛性人人有,人人有佛性。只看你善不善,愿不愿学了。”
  “弟子愿学!请老方丈明心教诲。”
  “善哉!善哉!吾本来兹土,受法传吾经。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既已选你做我的传人,就有必要向你传授佛法人生的真谛。故此,你若想真正修道成佛得成正果,唯有一切从头从缘学起。我且问你,我佛之祖为何许人耶?”
  “回老方丈!佛祖乃是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致于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同一时代。”
  “阿弥陀佛!”老方丈随即脸色一沉,道:“此处尽心讲佛,休要谈儒!”
  “是!老方丈!”
  这时,老方丈稳定一下心神,又接着讲述道:“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释迦部落。释迦牟尼是他后来的尊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隐修者’,汉人称他为‘佛陀’,意为‘彻底觉悟的人’。
  相传,他是迦毗罗卫城邦君主净饭王之子,生于四月八日。他出生七日之后,母亲摩耶(mahāmāyā)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āprajāpoti)抚养长大,接受传统的刹帝利教育,成为文武双全的王储,娶耶输陀罗公主(yasodharara)为妻,生下儿子罗侯罗(rahula)。传说释迦牟尼有感于人间诸多痛苦和世间一切无常,遂放弃继承王位的前途。年二十九岁时,于一夜晚离开王宫,到荒野森林、深山幽谷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及救世之道。他先实行苦行,七天吃一餐,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面。
  六年之后,他变得形容消瘦、体同枯木。其间他虽然拜访了许多名师,但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一天,他放弃苦行,在一条叫作尼连禅(niranyana)的小河中洗净身上的积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献的奶粥,然后走到河畔一棵荜钵罗树(pippala)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来源认识上的‘无明’和思想上的‘烦恼’,认识到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只要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尤其是对爱情、生存、金钱、权力的欲望,多多行善,就可以修成正果。什么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无飘渺之物,犹如人生之过眼烟云。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场梦幻而已。从此以后,释迦牟尼终于悟出了世间真谛,获得彻底觉悟,有了‘佛陀’的尊号。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由来。”
  伶(聆)听完老方丈的一阵娓娓述说,悟静倍觉耳清神明,默默点头道:“弟子明白!要得觉悟,必然受苦。”
  “善哉!汝可知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弟子不知!请老方丈明示。”
  “告诉你吧!佛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汝可知此话的真正含意?”
  “弟子不知。”
  “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此中之‘我’并非佛之自称,而是指世上第一个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人在宇宙天地之中是顶天立地、法力无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令于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魔、鬼、怪。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自己努力与才智。他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福祸无门,唯人自昭(招)!’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而得以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成佛之道,唯有自己凭着恒心、毅力去创造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
  “弟子明白!佛即我,我即佛,人人都具有我佛之性。我佛慈悲,普渡众生。劝人行善,心无烦恼,自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善哉!我佛自尊,劝人行善,共创美好的圆满世界。汝可知佛教的宗旨和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老方丈请讲!弟子善记于心。”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人世间就是这样,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所以佛教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而要求解脱生死。但佛教厌世的最终目的是‘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界,重建这个世界。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弟子明白。佛教之宗旨在于解脱生死。但是,这解脱生死并不是脱离、逃避现实。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人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世上之人界,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成佛,他除了应具备聪明智慧和高尚之德以外,还要有广大慈心誓愿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界才能得道成佛。”
  “善哉!善哉!悟静将此理解的彻底透悟,老衲甚感心慰。不过现在你只理会了一半,你还不知佛祖的基本教义共有哪些?”
  “回禀老方丈!悟静虽然尚不能说全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但弟子知道,佛教重要在提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缥缈的,名、利、财、色只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可爱恋这些虚幻之物。它还劝人知足少欲,因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
  “善哉!你道出了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不过老衲须明确告诉你,释迦牟尼宣传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意即‘四条真理’。第一,他说人生一切皆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第二,他说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就必然会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第三,他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一种‘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磐’。第四,他说要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而修道主要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等。”
  “弟子明白。佛教总是教人念经讲佛、打坐静修,的确脱离了现实,让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幻想虚无的‘不生不灭’。为了逃避现实人情冷暖之苦,所以弟子才弃家入佛,用以麻醉自己。”
  “阿弥陀佛!悟静不可如此讲话!”老方丈不悦道:“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佛教乃三教中一枝独秀,堪称三教之首。其真理道义是要人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悲观消极’的麻醉汤药。虽然佛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世人念佛往生彼国。但这不过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之计,佛教的目的在于‘化人间为**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避到西方净土里去享福。”
  “善哉!善哉!老方丈昔才所言,悟静心服口服。不过弟子还是不明白,佛教上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此言下之意,是说人体内外一切都是虚空的。既是如此,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
  “阿弥陀佛!悟静!你有此想法,就说明你还根本没有入我佛之门。看来,老衲须向你多传受一些入门教义。悟静!汝愿听否?”
  “悟静愿听!”
  “汝愿学否?”
  “愿学!”
  “愿入否?”
  “愿入!”
  “南无阿弥陀佛!悟静!六根,哪六根?”
  “《四十二章经》曰: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哪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六大,哪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也称六界。”
  “六道,哪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也叫六趣、六凡。”
  “六性,哪六性?”
  “坚、温、暖、动、无碍和了别。”
  “六用,哪六用?”
  “不坏、摄持、离散、长养、自在和识别。”
  “六形,哪六形?”
  “方、圆、三角、半月、宝形、杂形。”
  “六色,哪六色?”
  “黄、白、赤、黑、青、杂。”
  “四空,哪四空?”
  “地空、水空、火空、风空。”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四大,哪四大?”
  “地、水、火、风。”
  “地、水、火、风,何以大?何以空?”
  “地、水、火、风乃世间万物赖以成形之原质,故名‘四大’。世间万物因‘四大’之合而合,之离而离,并没有一个真实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善哉!善哉!”老方丈露出一丝微笑,道:“悟静言能至此,总算是入我佛门有望。有望入我佛门,再望做我之传人,汝可能持否?”
  “能持!”
  “既是如此,老衲还要考验考验你!”
  “承蒙老方丈点化。”
  “汝可知五眼六通之说?”
  “五眼,为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嗯!如何得以五眼六通?”
  “须四禅八定方可炼成。”
  “四禅八定如何理解?”
  “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限空间组成。它还把宇宙分为欲界、**、无**三个层次。欲界又分六种梵天,**分十七梵天,无**分四种梵天。不仅如此,佛教又把空间分为十方,东、南、西、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天(上)、地(下)。佛家气功就是用递进梵天的方法,增能开智识证‘天外之天,步步禅定’有修有证。修持的最高境界为十方圆满,即人身心之小宇宙与无限大宇宙圆融,所以又称大圆满。修炼大圆满的功法很多,密宗大圆满就是其中之一。修炼五眼六通,须以禅定为基础。四禅的初禅入门就是为断除食欲和淫欲为中心的欲界。四禅八定乃是密宗大圆满的基本功。
  禅宗说:‘无边生死何有断,唯禅定登思维’。面壁参禅的功夫越深,就越能明心见性。定则身心清净,诸般欲念都已戒定。定则神清智朗、五眼六通观圆融。密宗大圆满认为,定能开发无漏妙慧,定能遥见无量佛刹;定能观十方众生;定能显现奇妙,能融人心与万物为一体。”
  “善哉!善哉!”老方丈不禁点头赞道:“看来,悟静一定将此法修炼得炉火纯青矣!不知你进入初禅有何感觉?”
  “进入初禅,身上有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的感觉,谓之八能。”
  “就这些吗?你的精神境界如何?”
  “有空、明、定、智、善心、喜、乐、解、脱、灵悟等感受,这叫十功德。”
  “嗯!你既已炼过密宗大圆满法,汝可知佛教共分几宗?”
  “弟子尚不能道清。请老方丈赐教。”
  “阿弥陀佛!其实佛教宗派门户甚多,老衲也不能一一道明。不过佛教通常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当然还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真言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曹洞宗等等。”
  闻听老方丈这番言辞,悟静不忍问道:“佛教宗派如此之多,悟静敢问老方丈,弟子究竟应入哪一宗派?”
  “哈哈哈!悟静!你休要忘记你的悟静法号。等老衲讲完之后,你自会领悟个中真谛。佛教各宗各派无非同出一辙,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老方丈!这么多的佛门宗派,总有它们的区别所在吧?”
  “善载!你可听我慢慢为你道来。少林达摩祖师在此面壁修行,创立禅宗。此后,二祖慧可于河北成安县匡救寺说法;三祖僧璨,即后来唐玄宗所追封的‘鉴智禅师’,其塔立于潜山山谷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于湖北黄梅县东北二里的冯茂山真觉寺;六祖慧能开法于户东韶关之南的宝林寺,代表南禅宗,而此间的神秀代表北禅宗。最后,还是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北数传而绝,而南宗传教广泛,一师传几个弟子,一改单传做法。于是禅风传遍中原华夏,各务其说,竟自为家。遂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这乃是南宗五家。”
  “南北两宗分立,他们的宗旨教义是否有差别?”
  “不!佛教各宗各派,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别,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别。”
  “其家风有何不同?”
  “讲其家风,必讲其祖庭所在。南江绍兴嘉祥寺,金陵栖霞精舍以及山崖处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并为三论宗祖庭;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在南岳,三祖智凯于陈太建七年(575年)居于天台山,大弘祖业。山下国清寺就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再说当阳县玉泉山东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还有宁波延庆寺。这三座寺院均为天台宗祖庭;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名慈恩寺。延请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慈恩寺并长安县兴教寺为慈恩宗祖庭;长安法顺和尚塔,五台山清凉寺以及陕西户县的草堂寺为贤首宗祖庭;律宗祖庭有终南山道宣律师塔,扬州大明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真言宗祖庭有长安大兴善寺及青龙寺;净土宗祖庭有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的玄中寺,扶桑净土宗变尊此寺为祖庭;禅宗祖庭,不必细说。
  但是老衲还要告诉你,六祖慧能肉身塔,真身至今犹存,供于宝林寺六祖殿内;镇江金山寺为云门宗道场;曹山、洞山为曹洞宗祖庭;河北正定临济禅师塔,江西宁州黄龙山永安寺,江西萍乡扬岐山普通禅院,苏州虎丘岩寺,浙江杭县径山寺,福建福清县黄山万福寺,为临济宗祖庭;金陵城内的清凉寺为法眼宗祖庭;此外,玄奘还开创了法相宗,亦名唯识宗。它把一切现象都分为两大类,心法是精神方面的,色法是自然现象方面的。密宗尊奉最高的神——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佛。据说,大日如来与释迦为同一佛,大日是法身,释迦是应身。密宗认为显教是释迦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法身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它正式传入中原,是在唐玄宗时。天竺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鲁番来到长安。善无畏死时自称九十九岁,说他的本师达摩掬多年八百岁。华严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与智凯同时的终南山僧杜顺,开创华严宗,著《华严宗法界观门》,是为华严宗的观法。其建立宗派,确立门户,却应从法藏开始。武则天命法藏讲《华严经》,甚得武后宠信。于是,法藏参与政治活动,得到三品官的奖赏,死后赠鸿胪卿。他还曾为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授菩萨戒,得皇帝门师之地位,声名极盛。”
  “各宗派祖庭如此之多,乃我佛之大兴。其各自有何观点教义?”
  “禅宗主张坐禅入定;密宗主张身、语、意三密相修行。身密是手结契印,语密是口诵真言咒语,意密是心作观想。净土宗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口,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净土宗说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它称人间世界为秽土,说阿弥陀佛世界,名极乐西方。
  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景说:‘人生在极乐世界,形象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随意所需,悉皆为念。若饮食时,百味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观。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楼观栏堂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天台宗认为真如是永恒的,绝对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空物质世界正是为了肯定‘真如’精神实体的不空。它表现了‘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空一切空,假中毕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这叫三一无碍。
  天台宗还提倡止观,说是入涅磐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磐;华严宗认为,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只有说尘和心都有‘待于缘’。这正所谓‘尘是心自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禅宗分有南、北两宗,它们观点有何差别?”
  “要讲南、北两宗的观点差异,还需要从头说起。禅是天竺语dhyāna一词音译的简称,意为思惟修,静虑。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定就是安静沉思之意。
  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
  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就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禅。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即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即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即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行,法即空无之理,谓无心而行。也就是说,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去追求超脱现实的真如世界,即舍伪归真。不但自无,还要无他。
  达摩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类的无明、容尘障之故。达摩的‘行入’有四种修养方法: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曰‘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反抗外来压迫的企图,做到‘逢苦不忧’。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区别,不计痛苦和快乐,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第三,‘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第四,‘称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去行动。
  达摩禅学虽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禅法,实际就是渐修法。当时随他修禅的弟子甚众,其中的个‘博通群书,尤善老庄’的僧徒慧可,达摩认为他可以充当法嗣,要他表示,舍弃的决心。于是,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诚心,达摩这才把这件木棉袈裟赠给了慧可。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粲,僧璨传法于道信(579~652年),道信传法于弘忍(601~674年)。于是,弘忍成为禅宗第五代传人。他居住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门徒多至千人以上。据说,他的本领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这和庄周的思想很接近。
  弘忍的门徒之中,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有一天,弘忍宣传要选择法嗣,令门人各书所见,写成一偈,让他挑选。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定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指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见偈,唤神秀来,批评他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回去思改,再作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付袈裟于你。神秀回房苦思数日,作不得新偈。
  一个舂米行者慧能,是个不识文字的和尚,但他却能指出五祖弘忍门下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偈语是登门而未入室,尚未得道。而且慧能还请人代写一个偈,指责神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空无的观点看来,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彻底。
  因此,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传人,秘密给他讲《金刚般若经》,教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原籍。一件袈裟从神秀手边突然失去,他当然不肯忍让。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宗,慧能在岭南传顿教被称为南宗。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徒众又盛,门徒之一的神会,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
  “看来,南宗和北宗的根本差异,从神秀一偈之中便完全体现。”
  “善哉!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由于慧能不识字,他讲佛不受佛教经论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经论中合用的句子,摆脱烦琐的解释,凭己意作出新的解释,大大丰富了南宗的佛语话头。
  正如《六祖法宝坛经》解释四乘说:‘见闻诵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所谓最上乘当是指南宗的禅法。最上乘离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也就是说我即佛。慧能还认为北宗旧的坐禅方法,‘往心观净’‘长坐不卧’是错误方法。他在《坛经》中指出:‘住心观净,是病非禅。’作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这样一来,六祖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式,但这实质是在扩大禅定的修行范围。因为禅定之目的,在于通过禅定达到否定客观世界真实性的目的。如能从思想意识上根本否认客观现实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禅定之法?所以,六祖的南宗,否认外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至于六祖的这一观点,老衲可以讲说一例,你自会领悟。”
  “老方丈请讲!悟静甚感兴趣。”
  “慧能自北南逃以后,在当时的广州制旨寺,有一印宗法师讲经,僧俗听众三千余人,慧能混在听众之中。
  一日,僧徒辩论幡动的意义。一僧说,幡是无情物,它因风而动。另一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又有一僧说,因缘和合,所以动。
  慧能听后,忍不住大声制止诸人辩论,说道:‘你们说这个动那个动,都不过是你们自己心动罢了。’印宗法师在屋外偷听,大惊。
  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为师。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拥护,才开始宣扬南宗宗旨,与神秀的北宗抗衡。南宗创造佛,性质不异于庄周书所称的真人至人,是新创的中国式佛教。同于天竺的佛被赋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力。强调心即是佛,我即是佛。南宗提倡无心禅法,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心就是要无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所能,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于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南宗教人无心,但仍强调要有自己的眼睛,‘须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一只眼,向一边行。要向无佛处,坐大道场自己作佛。’所谓无心,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表现,内心却是并非无心。所谓具有两只眼,照破两头事,是说观察事物不受片面牵制的方法。如谓兀兀为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属贪欲,做个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这样才算真正成佛。”
  “老方丈!照如此说法,南宗主张内外无所俗求,那为什么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善哉!悟静问的好!你是说‘莫向身外求’,言外之意应向身内求喽?”
  “是!悟静正有此疑问。请老方丈释疑。”
  “其实这并不矛盾。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便是慧能所说的见真佛解脱颂。所谓见真佛,就是众生心有觉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众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关键在于悟或迷。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六祖甚至否认修行必须出家,也不须戒、定、慧。他强调无心,内外无所求,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手段,内心并不是无心。内心如木如石,内心如佛如空,一心向佛,自然身外无求,可立地成佛也。”
  “老方丈!外在尘世,人情家事,尽入人心,如何对外无心,一心向佛?”
  “禅宗认为凡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与‘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与‘法执’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生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
  有人已放弃‘我执’而没有放弃‘法执’,禅宗就会肯定他放弃‘我执’否定他的‘法执’。这就是‘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此中境即法,人即我。此种情况也就是说‘上苑花已谢,车马并骈阗。’悟静!汝可知此话之意?”
  “老方丈容禀!悟静没悟错的话,这‘上苑花’即喻指境和法,‘车马’喻指人和我。”
  “善哉!善哉!与之相反,有人放弃‘法执’,但仍坚持‘我执’。禅宗则会肯定他放弃‘法执’而否定他的‘我执’,那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这种情况就是‘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敌人。’此话之意,你应该明白了吧?”
  悟静闻听此问,立即回应道:“‘有芳草’就是‘不夺境’,‘无故人’就是‘夺人’之意。”
  “善载!”老方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和‘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禅宗对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夺境’,‘人上楼’即是‘不夺人’。”
  “老方丈!你讲了这三种人和情况,悟静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见性。下面我想老方丈就会讲到第四种人和情况了吧?”
  “善哉!善哉!悟静果然顿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错,这第四种人和情况,也就是最严重的。他们坚持‘我执’和‘法执’,禅宗则认为这是具有根本性的错误观点,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奔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即是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