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敦煌曲谱
作者:yxy110      更新:2024-05-11 14:38      字数:18509
  “好吧!”叶丽丝便开始如数家珍地向这五位将士解说道:“其实敦煌曲子词中有十八首《菩萨蛮》,这是其中较早的一首,最迟亦当该作于唐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上阕是写敦煌的光辉历史,说她过去屡出‘神将’,使得诸蕃远远地表示钦敬,不敢进犯,‘神将’向大唐朝廷竭忠尽智,受到嘉奖,英雄榜上早已有了他们的名字。这里所说的过去的‘神将’,可知的有沙州刺史贾思顺,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曾大破吐蕃军,其他的已难考知。下阕写的是道路隔绝以后的情况,‘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诉。’他们只恨吐蕃把道路隔断,使得他们不能向朝廷倾诉衷肠,流露出他们对唐王朝中央的深厚感情。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和敦煌人民强烈的愿望:‘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早晚’即何时之意,是当时的俗语。‘狼蕃’,这是当时对处于敌对状态的吐蕃的蔑称,而把朝见皇帝称为‘拜圣颜’,说明了他们对大唐天子的崇敬。
  这吐蕃,是个野蛮的混合民族,在隋末唐初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到松赞干布任赞普时,吐蕃定都拉萨,开始强盛。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先未答应,后又以文成公主嫁之,友好往来,不绝于途。
  到了高宗咸亨初年,吐蕃奴隶主贵族大开边衅,尽占吐谷浑故地(今青海西部地区),向唐朝内地进逼。以后长期处于时战时和状态。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边兵多内调平叛,吐蕃乘虚进攻。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攻据长安。撤兵后,于次年(764年)攻占唐朝河西节度使府所在地凉州(甘肃武威)。
  敦煌当时是沙州治所,大历元年(766年),新任河西节度使杨休明以凉州失守,移治沙州。其后甘州(甘肃张掖)、肃州(甘肃酒泉,甘肃省之称就是由甘州和肃州的合并简称。)、瓜州(治所晋昌,在甘肃安西东南。)先后被吐蕃攻占,敦煌处于四面包围中,和内地交通完全断绝,但仍在坚守抗战中。坚守的主将先是杨休明,后有沙州刺史周鼎、阎朝等。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被吐蕃占领,坚持了长达十多年之久,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一道奇迹!
  这首词就蕴含着这些光荣历史,充分反映了在唐朝和吐蕃的激烈争斗中,敦煌人民强烈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他们急切盼望:‘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这‘圣颜’,也就是指天子、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国家的象征,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当时往往会迸射出巨大的斗争精神,支配着人们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因而,这首《菩萨蛮》词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并没有因沙州被吐蕃攻占而消失。
  据《新唐书?吐蕃传》所载,‘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 这说明当时被迫称臣于吐蕃的敦煌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对中原的眷恋与热爱。
  过了六十多年,到了宣宗大中初年,敦煌又出了一位‘神将’张义潮,率领沙州人民收复了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之地,大中五年(851年),并派遣使臣向唐宣宗奉献十一州图籍,使河湟广大地区复归于唐。
  这首《菩萨蛮》写出了对吐蕃分割疆土的愤慨,并对于融融泄泄的大统一局面表现了真诚的向往。其词朴素而情茂,真切、激人振奋,是上等佳作,已在词史上获得了崇高地位。这就是我为各位将军所吟唱的一首曲子词,但她所蕴含的历史并非仅此这些!”
  “郡主果然是博学多才!”慕容天水终于惊叹道:“没想到郡主对敦煌的历史竟是如此了如指掌,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
  “是啊!”宋克金也随声附和道:“郡主能说能唱,令我等万分敬佩!”
  “将军说哪儿的话!也许我这是班门弄斧罢了。想必各位将军比我还要了解这敦煌的过去。”
  “嗯!过去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希望这首敦煌曲词从此更要激励现在和将来的人们。”
  “慕容将军所言即是!”叶丽丝不由起身说道:“其实我看得出,各位都是守卫敦煌的干将,也许在日后不久,你们能为驱逐外蕃入侵而立下不朽的丰功伟绩。”
  慕容天水闻听此言,感觉此话有弦外之音,便试探着问道:“莫非郡主知道这敦煌城将会有外蕃入侵?”
  “这是西域边境,外敌入侵是常有之事!”叶丽丝又仿佛沉浸在如烟往事之中:“不论是党项、白兰,还是吐蕃、多弥部落,都想争夺这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多年的混战,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带给人们无数的灾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我阿爸原本是吐谷浑部落的首领,不想在抗吐蕃的战斗中惨死战场。后来我们的残余部落又遭外敌各部的劫掠,早已名存实亡,而我则在这敦煌城内暂得栖身之所,算是过了一段平静之日。可我无时不刻不想再为我阿爸和部落报仇雪恨,只恨我是一介女流,心有余而力不足!”
  闻听叶丽丝(斯)郡主的一阵义愤之辞,慕容天水不禁安慰道:“郡主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变迁,时代更换,战争就是历史永远的印迹,必有很多人要在战争中流血牺牲,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走向一个新的平衡。往事如烟,一切要随机随缘而定;过去的事已再所难免,何必总为它常思念、泪涟涟。相信你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夙愿。”
  “将军所言,令我如饮甘露。我今日在此能和各位将军一起畅所欲言,我的心情真是开朗多了。”
  见此情形,慕容天水的面容上不由掠过一丝微笑,双手端详(祥)着《敦煌曲谱》,道:“这是一本上等佳作!郡主能否将它给在下借阅一晚?”
  闻听这一请求,叶丽斯顿感是求之不得,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便爽然应道:“当然可以!只要将军喜欢,别说是一晚上,就是借阅一千零一夜也可以呀!”
  “什么借阅一晚又一千零一夜的!”宋克金见慕容天水和叶丽丝话很投机,忍不住大笑道:“我看郡主干脆送给将军得了!”
  宋克金此话一出,立时引得甚三位偏将哄然大笑。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瞧老宋那话说的,“我看郡主干脆送给将军得了!”这话让慕容天水和叶丽丝听了倒也罢,知道是说的这本《敦煌曲谱》。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三人听了却不完全这么想,说的是要把这本书送给将军,但他们听来又好像是要把“郡主送给将军”,简直是一语双关的奇妙!很难说,宋克金在说这话的同时有无此等双关的含意。但按他心中的意愿来说,他当然最希望将军和郡主能够成双成对,更何况今日之事还是他特意按排的?即使当时他尚无此意,相信他望见其他三位偏将哄然大笑之状一定能悟出他们把自己的话已误导了另外一层含意。但这也无妨,简直是弄巧成拙、大快人心也哉!故此,宋克金也忍不住跟着众人哄笑起来。
  再说此时的慕容天水和叶丽丝郡主见到众人像是在故意开他俩的玩笑,知道这伙人又不知道乱想到哪里去了,都不禁心中又好气又好笑地拭目以待,仿佛是倒要看看他们究竟能笑多久?
  终于,笑声平息。慕容天水将《敦煌曲谱》揣入怀中,说道:“好了!各位!咱们再到别处去游观一下,就该回去了。至于这本书,等我看完了会亲自送到郡主府上。”
  “将军请!”
  于是,叶丽丝郡主目送着他们五位将军下山而去。
  当晚,慕容天水在官邸中用过晚餐,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敦煌曲谱》,打算要实现他的诺言—— 一夜攻读完这本曲谱,明日好及时将此书送还郡主。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之书才知道更加珍惜地去用心攻读,更何况这是本世间罕见之书,而且是郡主的手抄真迹,相信从中一定能学到不少自己未能涉及到的边缘知识。很快,他如走马观花地浏览完那圈圈点点、弯弯曲曲的音乐符号,便开始对叶丽丝郡主付在下面的敦煌曲谱词产生了浓厚的雅兴。因为在这边疆大漠,在这暂时宁静的夜晚,能得到一个女人手抄的曲词真迹,简直要把他引向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之中——
  凤云归(闺怨)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彻,塞雁(成)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偏祝三光。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闺怨闺怨!果然是闺女之怨!”慕容天水不由心中暗道:“这词是为思念‘征夫’而写,围绕这个中心,作者作了事实叙述、环境描绘和心理剖视,使作品于平淡之中再现主人公的深情,实乃是内容质朴、措辞(词)清新。她的内容虽属闺思、闺怨、男女私情,但它并未受到后来剪红刻翠的‘艳词’所沾染,而只见真挚、深沉的思念感情,毫无粉艳之色。更妙的是,它没有雕饰,流畅自然,完全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而把一位孤寂、多情、纯真的思妇心曲全盘托给了读者,真是情见乎词、感人心脾;思不得见,转而生怨。怎能不令人了解、同情、激动不已?这种朴素、自然的文学风格,以及它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实乃我所不及!还是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一下啊!”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恨,串向红丝应百万。
  “这词是刻画一个歌女的仪容心态。”慕容天水又开始对这首词揣测道:“‘燕语’两字和‘五陵’两字便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三月中旬,阳春烟景,正是万物向荣,莺歌燕语的美好时节,此时此景,自然会有青年男女的欢会。这词开头就推出了一个颇为热烈的场面,似乎还应该说一点故事情节,但终究没说便结束了,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悬念,可以自己去冥想。然而,所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所以五陵原上那位手持歌扇的仙娥便不呼自出,顿时是‘留住华云一片’。说这‘五陵’,乃是汉时长安豪门贵族聚居地,景色优美,惯常是青年男女游冶的地方,看来这里只不过是借指而已。而仙娥是指美丽的歌女。这位姑娘手持歌扇,身上散发着烂漫浓香,再合上她的歌声足可以把行云留住。应该说这姑娘应是十足的美,够值得青年们迷恋。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此时此境,他们若见到这位仙娥,想必又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喜剧场面!但是,事情出乎意料,这仙娥也是过着一种强颜欢笑的生活,其内心的独白足可窥见一斑。可以看出,这阕词所写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可称是即景小品。这种小品式的作品,所取只是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然而由于作者的选材巧妙,表现得当,仍能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歌唱起来抒情自然,格调清新。怪不得叶丽丝郡主也将它付在曲谱之下,可见她也是一番用心良苦!”
  抛球乐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这又是一曲描述女主人公爱情事件!”慕容天水看罢暗道:“难道我今夜都要探究女人的内心世界么?也好!我再看看下面这首《鱼美人》。”
  鱼美人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
  “鱼美人!虞美人!也许这些词牌名都是来自楚霸王项羽的美人虞姬!看得出来,这也是一首描写女人的‘绝妙好词’!下首曲词又是什么呢?哦!又是一首《鱼美人》:”
  鱼美人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慕容天水阅罢,双眉一蹙,暗道:“这与上首《鱼美人》简直是连体姊妹篇!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嘛!我今夜真是收获非浅!难得!难得!难得啊!……哦!这下面的词牌是《菩萨蛮》!好生熟悉!我倒要细细一睹芳容!”
  菩萨蛮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嗯!这首词描写的是江上女子在春光里舞歌弄姿的景色,真是好景配佳人兮吾迷恋,迷恋佳人兮在江上!看得出,上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下阕对人的描写展现出一幅色彩鲜丽的画面:在蒙蒙的细雨中,池塘里的鸳鸯,双双对对,相偎相依,好象在情话缠绵。旁边是一片耀眼的野花,散发着阵阵幽香,上边是金黄色的柳条,在轻轻地拂动: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优美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群花枝招展的大姑娘终于出场,她们体态轻盈,脂粉薄施,三三两两在溪边舞着、唱着,她们的罗衣随着舞姿的变换而闪耀着光彩。到这里,大自然的美和姑娘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互相映发:明媚的春天景物,把姑娘们烘托得格外妖娆;姑娘们的娇姿艳态,为春天更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一切都是美的,但最美的还是万物之灵的人,而美女则又是人中之尤物,怎不令人迷恋倾倒?所以这首词写景就是为了写人、烘托美人,这也正是它的艺术手法。不过它在艺术上还值得注意的是每句开头都用叠字,不仅细致地生动地写出了景和人,而且构成了和谐娓婉的声调,增强了它的音乐性。这唱起来分明是一支美丽动听的乐曲,随着曲调的抑扬婉转,可把人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可见其艺术魅力绝是非同凡响!好!我再看看下一首!”
  菩萨蛮
  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骑马郎。
  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
  “这首词是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年轻男女在清明踏青时邂逅相遇的画面,可谓是情趣横生,风情如画。尤其是这‘少年骑马郎’一句,虽说作者是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带给读者的联想却十分丰富,仿佛使人看到,在这春日旖旎风光中正有一位英武矫健的少年骑马驰荡,好不令人羡慕不已!随后,‘罗衫香袖薄’一句又给读者点化出在这五彩缤纷的画面上还有一位轻盈、美丽的姑娘,更给人以形象的感受。我记得李白的《陌上桑》结尾云:‘托心自有处,但怪旁人愚。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蹶。’掂量着这首与李白之诗,我发觉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句‘佯醉抛鞭落’,可以使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动势:一位假装酒醉的英俊少年故意抛落马鞭,而实际上他是被巧遇的姑娘的美貌所吸引,借机多注视上几眼。接下去这词便点出了主题,‘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这就可以看出姑娘的出现,已投入少年的心潭,在少年的内心中飞溅起一朵朵浪花。正当男主人公感情激发的**,镜头突然停止,使诗情荡漾,曲折余味。这最末两句象是作者的旁白,是对这个场面的真情评论,笔意冷隽。好象是对这个‘少年骑马郎’进言,何必再回头多看几眼呢?徒然弄得晚上苦思苦想睡不着觉呢?看来,这正是这首《菩萨蛮》的‘海底回音’!我再看下面这首《菩萨蛮》又想在干什么?”
  菩萨蛮
  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
  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
  “我今晚可真是掉进了女人的心里世界!这又是一首思妇词。从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游子,而是从征的战士,从征人的亲人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据我所知,唐代由于战争多,战期长,产生了大量的以战争、征人为题材的边塞诗,无独有偶,和边塞诗相对应的一面就是写思妇的作品也不少。但这首《菩萨蛮》是否出自女性之手还很难说,而就词来说,写得朴实自然,不假雕饰,而情深透骨,感人至深。这和晚唐的文人词比较起来,风味是迥乎不同。我再看下一首《菩萨蛮》的风味又当如何?”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民间爱情词,其语浅情深,似拙而巧,不愧为一首好词。下面这首《菩萨蛮》好生熟悉!哦!原来是叶丽丝郡主在鸣沙山畔所唱的那首‘敦煌古往出神将’,不看也罢。下面这首是什么呢?”
  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敦煌词的魅力在于其纯为一片天籁,正是民歌之神理。而这首词已给予了我许多人生旅途的启示。这舟子歌唱行船之喜悦,表现出劳动者对人生的从容大度和乐观精神,体现出从容不迫之人生态度,实在优美。若非饱经惊涛骇浪,哪得如此人生素养?人生有苦亦有乐,自古以来,乐观之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就比忧患意识来得更重要。对于这种乐观精神,从《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哲理中可以认识。当然,从这样一首民歌词中也能够感受得到。既然能够感觉得到,那就应该让这种精神永存!但愿我能与它共存!好吧!我接着看看下面这首《望江南》。”
  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我看得出这是女主人公自比曲江柳,可以推知她应是位长安妓女,作品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从词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那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是感激的;唯其感激,才投桃报李,坦率相劝。那男子,也许还是一个初涉青楼的年轻后生,不谙世事;而这女子,却是一位老于风尘的过来人,懂得生活的严峻。她用否定语气说出的‘恩爱一时间’,表明她对于坚贞爱情还是向往的。但她自己身为烟花女子,只有卖爱的义务,并没有被爱和爱人的权利。她对那男子直言不讳,足见她心地的善良、高尚、纯洁,也说明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她作为妓女的残酷不幸。她拒绝了那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也等于认可了自己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爱情的不幸处境。咳!真是欲哭无泪,令人痛绝!这首词虽然表面上看似浅显,但实则具有高度的思想深度:不仅内容可取,而且结构完美,不愧是一首好词。我再看看下一首《望江南》如何?”
  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看这首‘敦煌曲子词’,应是一首失恋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间‘怨妇词’。但是这词中虽然含有‘怨’意,可还能体味词中含蕴的一份痴情,这需要看到女主人公对‘负心人’尚未心死,才算够味。妙!妙!实在是妙!此词的表现手法之妙,是在于它将恋爱变故情事与一个风云变幻的月夜相结合,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浑然一体。而口语化的语言,又为词作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致。真不愧也是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今夜真是领悟到了各色各地的风味,真应该感谢叶丽丝郡主送给我这样好的一本曲谱词观阅。不过这剩下还有几首,我必须尽快看完,明日也好送还与她!”
  定风波(二首)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征战偻罗未足多,儒士偻罗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从这首词的创作来看,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其创作动机也很明显,大抵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词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因而借歌伶之口为书生们扬眉吐气,到娱乐场上去谋取精神胜利。不过平心而论,安邦定国必须文武并重,相辅相成,但这两首词的持论都不免失之于偏颇;只不过他们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这也是文武二士争强斗胜之个性的真实体现,也算是人这常情。试想,他们为了标榜自己,谁又愿甘拜下风?嗯!看来这敦煌曲子词里的故事还真不少!但今晚在我看来,她的故事就要结束。我再看看下面这首《鹊踏枝》。”
  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去里。
  “这又是一首少妇内心的词作,看样子这些曲词都适合女人来唱。若是让那叶丽丝郡主唱了,想必又一番别致情味!咳!事到如今,我倒真的有点思念叶丽丝郡主。尤其是她唱的那首曲子,仿佛依旧飘荡在鸣沙山边和我的耳边,让人在深夜里越加感到她的美丽动听!希望明天,我将此书送还与她,再次让我领略她那美丽迷人的倩影。下面就剩下《南歌子》二首,看完这两首词,我就可以合目而眠。”
  南歌子(二首)
  斜倚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实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断。罗带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简直是一对冤家男女的对白,真是男子痴情、多疑,女子委屈而又羞愤也哉!不过女子的头一句独白,更令人疑心顿生。‘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看来,‘在君未去时,她却是有心恋别人!’真是痛杀我也!想必那位大丈夫听了也必会火冒三丈!然而,这两首词一唱一和,最终这天大的一场误会还是涣然冰释。丈夫转怒为喜,妻子破涕而笑,夫妻重归于好。这词中虽然不曾如此圆满写出,但场面上的效果已不言自见。我想大概是,当日观众死绝,无人为笔者作证,固是一大遗憾;但也不致有谁来抗议说在下信口开河(合),未始不值得暗自庆幸罢。啊——至此我终于可以舒展一大口气!我终于把这本《敦煌曲谱》欣赏完毕!我可以睡个安稳觉,明日去见叶丽丝!还书!”
  于是,慕容天水合上书本,吹灯拔腊,缓缓进入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一早,十一月六日,风和日丽(利),敦煌内外,一番塞外风云。慕容天水用罢早餐,便独坐在官署书案边,静思着近日之事。
  就在慕容天水俯案沉思之际,副帅宋克金已悄悄走了进来。
  “慕容大帅早安!我特来请问大帅今日做何按排?”
  “宋将军你来得正好!”慕容天水不由起身相迎道:“我正要找你。我想请你将这本《敦煌曲谱》送还给叶丽斯郡主,因为我不知道她家住何处!”
  “原来是这事!怎么?大帅已将此书看完了?”
  “是啊!昨夜我一气呵成,看完这本书就是为了今日送还。”
  “大帅何必如此心急?”宋克金不由微笑道:“其实叶丽斯郡主并不急着收回这本书。她还让我转告你可以慢慢欣赏这本书,有朝一日她还想与你共同切磋其中的学问!”
  “哈哈哈!你我都是戍边将士,本职是操练兵马,守家卫国。至于欣赏这些民歌曲谱,只是偶尔雅兴而已,切不可沉溺于声色之中。否则,玩物丧志,终将酿成大错。”
  “大帅所言即是!我宋克金相信大帅一定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和儿女私情。不过为了将军着想,我还是愿望叶丽斯郡主能够成为你的梦中情人。”
  闻听宋克金一番诚挚坦然的话语,慕容天水心中知道宋克金完全是在为自己着想,他不由从内心感激这位有着深情厚义的热血男儿。他望着他那真诚的面孔,微笑着说道:“多谢宋将军的一番好意!如果我与叶丽丝郡主有缘份的话,到时你就是我的座上嘉宾,请你喝喜酒。”
  闻听此言,宋克金不禁心神领会,笑道:“我就等着大帅这句话!其实,这事就等着大帅你一句话搞定!”
  “哈哈哈!有这么的好事么?我又不是救世主,可以决定一切?”
  “不!大帅!就是这事,你说了就算!”
  “好了!你我不要再谈及此事,从今日开始,我打算到鸣沙山去练兵!”
  “好主意!前三天我们在教兵场给全体将士讲习了兵书战策,下一步我们就该实战演习。”
  “既是宋将军赞成(承),你立即去调遣兵马,准备发往鸣沙山。”
  “是!”
  “你再等一下!”慕容天水转过身,拿过书案上的《敦煌曲谱》,递给宋克金,说道:“你代我将这本书送还,替我谢谢她,我可以改日再登门造访。”
  “好!”宋克金接过书本回应道:“下官一定照办!”
  ????????????????????????????????????????????????????????????????????????????????????????????
  鸣沙山畔,旌旗招展,风沙万里,人流马嘶,千军万马,竞相逐追。
  人马声动,一曲雄壮宏大的琵琶曲声,正在即景描绘着这万马奔腾的战场。但是,弥望着这鸣沙山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谁也难以发现这究竟是从何处传来着这足以撼动万马千军的琵琶大武(舞)曲?这也许是历史的回音,是胜利者的凯歌,是失败者的哀鸣,是永久永远流传而又沉迹的“四面楚歌”!
  试问这是一首什么琵琶武曲?实不相瞒,这首雄壮、辉煌、紧张、激烈的琵琶大曲正是用以操练敦煌兵马的古琴曲——《十面埋伏》。
  聆听此时此境的《十面埋伏》曲,再观阅着敦煌兵马在鸣沙山畔的一切行动,便可知道这首曲调已从“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的起始、发生阶段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的**阶段。
  大凡熟悉一段楚汉相争历史的听友们一定会知道,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决战,汉军利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大败楚军使之全军覆灭,从而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
  这首《十面埋伏》的宏大壮烈的战争曲,就是作者根据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地谱写而成。《养正轩谱?顾曲须知》中说:“惟十面为得胜之师,卸甲为败军之众。”这一说法,说的虽然是同一件历史史实的胜败两方,但它却隐含了中国古典传统琵琶曲中两首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的作品,一首叫《霸王御甲》,另一首就是现在正在操练的《十面埋伏》。这两首作品虽然取名不一,但它们在构思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描写战前的准备,作战的情景、战争的结局等方面。然而,顾名思义,这两首古典武曲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侧重,艺术成就上也各有千秋,同被视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十面埋伏》主要围绕描写了楚汉两军决战时的战斗场景,从总的大角度概括叙述了这场战役,而前者则以楚霸王项羽失败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虽说这两首作品的乐段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但《霸王御甲》却重笔刻画了项羽作为战败者的复杂形象,它通过《楚歌》、《别姬》这样一些与项羽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片断描写,使人们得以从这一侧面更进一步看到这场惊心动魄战役的残酷和悲壮!而《十面埋伏》通过“列营”、“吹打”、“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这样一些重点段落,侧重描写了汉军士气高昂、军容整肃及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的场面,它热情歌颂了刘邦结束秦末割据,使天复归统一的这场关键性战役的重大胜利。
  说到这,我作为说书人必须交待一下,虽然这《十面埋伏》的演奏者已不知其数,但其作者和精确的创作年代却已不可考证。不过,在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年)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有一段描写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根据这文中的描述,有人推断,《楚汉》一曲的情节与《十面埋伏》极为相等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但是,现在此曲在这乱世五代十国之际却鸣响在鸣沙山畔,以此可推断这《十面埋伏》一曲则至少产生在五代之初的大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甚至而且应该比这产生的还早。但是,时至现今的第二十一世纪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记载了这部作品。虽然各版本的标题、分段有所不同,但从乐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上看却大同小异。它们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1819年刊印的华秋萍《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3段;第二部分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称此曲为《淮阴平楚》,标题下有注:“即十面埋伏”,共18段;第三部分为1916年所出版沈肇周的《瀛州古调》,名为《十面埋伏》,共10段;第四部分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8段。
  实在可惜的是,如今保存的《十面埋伏》曲谱尚无上述四个年份再早的记载。然而,记载终究是记载,《十面埋伏》一曲的确在千年之前就已经鸣响在鸣沙山畔,而且是用于操练敦煌兵马,仿佛是在重温已故的历史。若想深入了解一下这场练兵的场面,咱们还必须深入探究这首《十面埋伏》曲。虽然其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且规模要小于真正的历史场面,但它毕竟是在《十面埋伏》的武曲之下进行的模拟战争,必有它的激烈、雄壮和动人之处!
  如今演奏在鸣山山窝里的琵琶声声,怎不勾人想起那楚汉大决战的紧张、悲壮和凄凉?更何况如今又是在触景可叹呢?
  在强烈的战鼓擂击之下,战争的序幕骤然拉开。其中有模拟战争中特有的战鼓、军号、马蹄声、炮火声等战争音响,展现于眼帘之中的是一幅军营垒垒,旌旗翻卷,鼓声、号声震憾(撼)山谷的楚汉战争紧张激烈的场景,这正是刘邦军队在大战前夕的准备阶段——列营、吹打;紧接着开始点将、排列、走队,显示了汉军在决战前士气高昂、众志成城。井然有序的队列,士兵在演阵时的矫健步伐和肃穆气氛,更渲染了刘邦军队必胜的信心和军士们的训练有素,为其取得最后的决定性胜利作了充分铺垫;接下来便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的**阶段,它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动魄惊心的情景。其中,大战即将来临的“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好似夜幕(暮)阴森,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为后面两段的决战按排了一个精彩的对比。“小战”和“大战”,首先形象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随后,刀枪剑戟,金暴玉裂,进入全曲**。但见千军万马声嘶力竭,刀光剑影惊天动地。乐曲运用琵琶的多种演奏技巧,或铁骑纵横驰骋、马蹄声碎,或刀兵相见,呐喊喧嚣。整个战场气氛已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无孔不入。然而这时却出现了一句意(异)想不到的凄凉旋律,这就是楚歌声。这是汉军为涣散楚军军心、瓦解其斗志的攻心之术,即所谓“四面楚歌”的描写。它虽在作曲之中一晃而逝,但却是重要的一笔、一声。结果项王败阵、自刎乌江,整个气氛显得低沉,曲调悲壮凄切,塑造了项羽这位失败英雄悲愤感慨的复杂心理。于此同时,汉军却是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把失败者永远践踏在历史的铁蹄之下。
  这就是《十面埋伏》一曲的全部所在。统观全曲,它可分为13他小段落、三大部分。这13个小段落就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六,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三大部分也就是汉军准备、**阶段和结局。然而,这些小段落虽然层次清晰,但是这是一首侧重写实的武曲,它采用传统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将不同内容的各段联缀而成,通过发展、变奏等写作技巧,使全曲的音乐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整个战场和战争,都是用琵琶声一一描绘,可想而知,这首《十面埋伏》可以说已充分挖掘了琵琶乐器的表演技巧,使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乐曲的主题内容,谁能不说这是艺术上比较完备的作品,谁又不愿这历史的回音永久永远飘荡在中华神州古老的土地上呢?
  “好!宋将军!演兵完毕,立即传令全军将士列队回营!”
  “得令!”
  山下,队列整肃,旌旗招展,“刘”字大旗随风飘扬,“汉军”再次浩浩荡荡收兵回归。恰是一个“日薄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鸣沙山,一个古老的传说,今日却又在此演奏了一回楚王项羽的全军覆没!夕阳西下,鸣沙山内隐约传出着鼓角的哀鸣,它仿佛是在为敦煌兵马送行,又仿佛是在为遇难者和失败者饮恨招魂。
  然而,这富有“沙岭晴鸣”之称的鸣沙山,依旧能让人听到阵阵幽扬的丝竹管弦之音。慕容天水独自伫立在山畔,聆听着这些山中的音乐,他望归着敦煌兵马,嘴角不禁挂出了一丝微笑。
  回归的人马依旧在沿着山间小道起伏而归,而就在这人渐远、声渐消之际,一阵撩人心扉的古琴曲却又冲出了山涧。
  “征战——偻罗——未足多,儒士偻罗——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翅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再说山畔前的慕容天水闻听到这琴声和歌声,顿时让他感到悦耳心清。这歌词里唱的,不正是他昨夜尚在赏阅的《敦煌曲谱》里的《定风波》么?这还能会是谁唱的?这么熟悉的声音,不正是叶丽丝郡主那美妙迷人的歌喉么?《敦煌曲谱》呢?是否将军已将它送还叶丽斯郡主?宋将军哪里去了?
  “慕容元帅!《敦湟曲谱》我已差人送还叶丽斯郡主!这正是郡主在弹唱!”
  “你来得正是时候。一语道破心机!真是知我者,宋将军也。”
  “哈哈哈!慕容元帅过讲!这只是巧合而已!我们是不是去见郡主?”
  “好吧!你前面带路!”说着,他们两人寻声而去。
  时间不大,慕容天水和宋克金已望见前方不远处的叶丽斯郡主正在迎风抚琴歌唱。她穿着一身淡蓝色的衣裙,在那黄色沙丘的映衬之下,格外引人注目。好像一只淡蓝色的小鸟,匍伏在黄土色的沙丘之间,给这单调、枯燥的山峦增添了一片生机和情趣。
  叶丽斯迎风吟唱的身姿煞是令人赏心悦目,她那随风而飘的乌黑长发,时时掠过脸颊、拂飘过肩,在淡蓝色衣裙的衬托之下,愈加迷人、令人留恋忘返。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笔者不禁油然想起千年之后西部词曲作家、江湖号称“西部歌王”王若滨老先生的一首歌词,那嘹亮动听的歌声仿佛就鸣响在鸣沙山畔……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留恋回首张望……”
  然而,令慕容天水和宋克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就在叶丽丝郡主专心致至抚琴高歌之际,他们却望见祸从天降——
  一位白衣女子竟然从高坡之上御剑飞行,寒剑直袭叶丽丝郡主……
  “啊!郡主!”慕容天水和宋克金惊呼之间,却是无能为力,寒剑正袭向叶丽丝郡主的后颈!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俩却没有料到郡主竟然已抖身而起,及时躲过这偷袭之剑,摇琴与白衣女子大战一处。
  两人见状,早已飞身直抵战场。正要拔剑相助,却听见叶丽丝郡主边战边喝道:“我们女人之间的事,你们休要插手!”
  无奈之下,慕容天水和宋克金双双返剑归鞘!
  再看这两位侠女相斗,但见飞天入地各不相让,鸣沙山畔,黄沙尘埃,遮人眼眶。一个蓝衣御琴,一个白衣执剑,就象蓝鸟和白鸽在凌高撕杀,谁也看不出谁高谁低?
  这白衣女子究竟是什么人?为何要暗袭叶丽丝郡主?慕容天水甚是不解,但他又能如何?难道他需要帮着叶丽丝郡主去杀掉这位白衣女子么?真是可笑又无奈!所谓“好男不与女斗”,他一个男子汉怎好去欺负个女人家?更不愿用他的利剑去伤害世间任何一位女子。好在叶丽丝郡主竟然也是深(身)怀绝技,令人不可小瞧。但是这白衣女子暗袭于人,有杀人动机和实施行为,理当以牙还牙致其于死地!不过此事突然发生,其中必有文章!
  “啊——”白衣女子突然被叶丽丝郡主一掌击中,跌落于地,嘴角已涔涔血出。
  “哈罗雅!前辈的恩恩怨怨,你为何至今还苦苦相逼?”
  “哼!前辈的恩怨?!你父灭我族部,杀我父母,此仇此恨,岂能不报?”
  “哈罗雅!前辈的恩怨,我不想再牵扯到你我之间。你可以走了。”
  “哼!你放了我可以。不过我还会找你复仇的。”白衣女子说完,起身提剑踉跄而去。
  “你就这样放了她?”宋克金不解地向叶丽丝郡主问道。
  “冤冤相报何时了?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够感化她,总有一天,她会明白我的。”
  “她究竟是什么人?”慕容天水向叶丽丝寻问道。
  “是白兰羌人。我们都叫她白兰郡主!其部族曾经与我吐谷浑部为敌数年,就结下了今天的恩怨。我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化解这部族之间的界限和恩怨。”
  “这西域大漠,族部复杂,的确难成一统!要想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不深入了解它们,那简直犹如是沙漠行舟。”
  “大帅所言即是!”宋克金点头赞许道:“只要回到官署翻阅一下史书,我想我们会了解它们,而且能将它们收编一统。”
  “二位将军有此宏图大志,小女子甚是佩服。只是这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投入毕生的精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郡主在此地生活多年,必是非常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希望我们能够得到你的支持。”
  “能为将军们效劳,小女子深感荣幸。只是我一个女人家,又能做些什么呢?”
  “就象你今天所做的事!”慕容天水立即作出了反应:“以怀柔手法,慈悲为怀,团结各部,切莫要再发生野蛮血腥的战争。”
  “将军所言,我懂了。我可以游说各部,使它们走向团结和睦。”
  “嗯!我相信郡主有这个能力,首先我们应当团结合作。你说是不是?”
  “你为官,我为民。我当然要服从地方官的差遣,岂能说团结合作?”
  “哈哈哈!郡主此言差矣!”慕容天水不禁笑道:“你毕竟是吐谷浑的郡主,尊贵高尚。我们汉人在此为官,不应该首先和你们吐谷浑部落搞好军民关系么?”
  “这倒也是!”叶丽丝低首承认道:“不过还有白兰、党项、多弥等部族,这都需要将军去逐个化解它们的关系。”
  “郡主言之有理!下一步我们就应该深入调查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以便更好地团结统一它们。”
  ????????????????????????????????????????????????????????????????????????????????????????????
  当晚,慕容天水回到官署,找来史书,开始对周边部族进行细密研究。这一回,他决意一定要把这西域大漠上的部落民族了解透彻,以便发掘它们之间潜移默化的关系从而运用使之走向团结统一。
  至于吐谷浑,慕容天水已对这个混合民族国家有深刻的了解。接下来他所看到了,便是羌人的游牧文明。
  在汉文史籍中“羌”或“西羌”有较宽泛的含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羊部》中写道:“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又记载说:“羌,丁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羌人的活动早在商周时代即有甲骨文、金文记载。羌人还是黄河流域华夏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至两汉时期羌人势力增强,活动频繁,尤其是东汉时期,羌人的反抗常常使东汉王朝穷于应付。羌人又往往与匈奴人(即胡人)联合起来,切断汉王朝与西域及中亚地区的丝路贸易,阻碍商道畅通。为此,两汉王朝在出兵西域、苦心经营的同时,也多次对羌人发动战争,并设立河西四郡,阻绝羌、胡交通,这种相互争夺的局面持续了很长一个时期。西汉在西域的经营与管理却是很成功,丝路一直畅通无阻,但东汉就相对严峻,有所谓“三绝三通”之说。西羌人经过东汉末的起义与被镇压后,很大一部分人定居于甘肃地区,后来有的还建立了政权,如南安羌所建立的后秦(姚氏)政权。另一部分则西迁南迁,在青藏高原创造自己的文明。于是在汉文中就有羌即藏的说法,从民族成分的基本构成上和文化风貌上说吐蕃即羌,这种说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象雄人、苏毗人也与西羌人有关或直接是羌人。下面将要谈到的羌人邦国,后来大多也加入了“吐蕃人”与“吐蕃文化”之中,决定了吐蕃文明的基本特征。
  党项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而西羌人很早就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区。但隋唐之际党项的兴起却与宕昌与邓至二羌的活动有关,故《旧唐书》说,党项羌在古析支(青海河曲)之地,汉西羌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中原),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开始强盛。宕昌羌活动在甘肃陇西羌水(白龙江)一带,风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及殳羊毛覆盖。其国内没有法令,又无赋役。只是当战斗发生时,才相与屯聚。平时各事生业,互不来往。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猪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媳等为妻。俗无文字,但侯草木荣枯以记岁时。三年一相聚会,杀牛羊以祭天神。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被北周大将田弘击灭,后来在此设置宕州。邓至羌活动在今川、甘间的白水江及岷江上游地区,中心约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南坪县。传说因为三国时蜀国大将邓艾曾至此地,遂名之“邓至”。唐代的交川郡(四川松潘)之南,通化郡(四川理县通化)之北,交川、临翼(松潘、茂汶间)、同昌(甘肃文县西)等皆为其地。其风俗习惯与宕昌羌相同。他们都役属于吐谷浑。
  西魏末年平定邓至羌,立宁州,后改为邓州。除一部分定居内地州郡外,绝大多数人纳入兴起的党项人之中。《隋书?党项传》说,党项东接临洮(甘肃岷县)、西平(青海西宁),西拒叶护(突厥),南北数千里,处于山谷间。唐代时对其范围的了解更加明确:东部至于松州(四川松潘),西接突厥(叶护),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亘三千里。西南绵亘数千里与附国相连,中间还居住着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舂桑、利豆、迷桑、婢药、大峡、白兰、叱利摸徒、那鄂、当迷、渠步、桑悟、千碉等没有“大君长”的众多部落,他们的风俗皆略同于党项,或者役属吐谷浑,或者归附于附国。
  党项是一个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组织,《旧唐书?党项传》称:“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主要有八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即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又作野律氏、野利氏)、房(犀)当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和雪山党项,前者居于河源郡(青海兴海)一带,后者姓破丑氏,因居于雪山(大积石山)之下而得名。党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旧唐书?党项传》称其“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生活环境相对险恶,人们以畜养牦牛、马、驴、羊为食。以产牧为业,所居无常,依随水草。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是为相对固定的住牧点。有饮酒习惯,“求大麦于他界,酝以为酒。”男女皆以裘褐为衣,仍披大毡。党项人俗尚武,没有法令赋役,不事产业,好为窃盗,互相劫杀。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然是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杀仇人而后恢复常态。人们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神。在婚姻方面,与宕昌羌一般无二。在中原人眼中,“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淫秽蒸亵,诸夷中最为甚。”惟不娶同姓,老而死,子孙不哭,少死,则曰夭枉,乃悲。其乐器有琵琶、横吹、击缶等。
  党项与周邻诸地的交通和文化联系相当密切。好战尚武的党项人与周边大多发生过战争。《隋书?女国传》称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女国自然是为了维护其在食盐贸易上的核心地位,党项恐怕也是为逐此厚利而来。“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党项对中原王朝辖区的掠夺尤其频繁,而且常常与吐谷浑联合起来入寇劫夺。北周、隋朝均曾对党项发动战争以击溃骚扰。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一月,党项与吐谷浑联合进攻洮(甘肃临潭)、岷(甘肃岷县)二州。吐谷浑和党项人占据山顶,矢下如注。前来求援岷州的岐州刺史柴绍,派人演奏胡琴琵琶,令二女子对舞,被音乐和美女陶醉的党项、吐谷浑人忘记了进攻,终被暗进的**打败。这简直就是施用的“美人计”、“瞒天过海”之计。高!高!实在是高!不过,党项人在中原与青藏高原地区各邦国的商业和文化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间联系作用。
  吐蕃王朝崛起并大规模东侵后,党项人故地和部分人众纳入吐蕃的管辖之下,吐蕃称之为“弥药”即藏文mi-nyag。这些人大多融合到“吐蕃人”之中。而更大一部分党项人则先迁至河西、陇右,最后迁至今陕西北部、宁夏等地,后来便建立了著名的西夏政权。十分有历史趣味的是,西夏灭亡之后,又有一部分西夏人南迁至今四川木雅乡一带地区,与原居住在该地的党项人再度融合。
  白兰,也是古羌人中的一支,《后汉书》对其记载,称作“白狼”。当时它的活动范围在川西,即“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的今四川松潘、茂汶、汶川、理县、黑水等县。散布到今四川阿坝西部、甘孜北部、青海果洛南部一带。他们与磐木等大小百余国相连,是一个十分松散的游牧羌人部落联盟。当时羌人“不立君长,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所附落。”依随水草,所居无常。“白”字在藏文中写作vbav或vbal,意思是羊的叫声,这说明了白狼人以牧羊为生的经济生活特征。白狼(兰)人生活过的地方也在历史地理上留下印记,如今天四川西部金沙江流域的巴塘,即是白狼人的居地,而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有巴隆(vbav lung),通天河流域的玉树县也有巴塘(dpav thang),海南同德有巴水(vbav chu)巴沟(abav lung),贵南和泽库均有称为巴(vbav)的地名。这些都与白(巴)狼(兰)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代白狼人为人们留下的最为著名的就是《白狼歌》。据《后汉书》作者范晔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时任益州刺史的梁国朱辅,好立功名,招抚诸羌部,归者如流。于是,朱辅便上书汉明帝说,现在白狼王唐取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经过邛来大山零高坂(在今四川西部),扶老携幼,历险而来。他们的语言,辞意难正,草木异种,鸟兽殊类。犍为郡有一名属员叫田恭,与羌人来往较多,懂得羌人语言,我让他了解羌人风俗,译其辞语。现在派从事史李陵与田恭护送至朝廷,并呈上乐诗。皇上对此很高兴,让史官录下歌词,共有三首。其一是《远夷乐德歌诗》:“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屈申悉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愿主长寿,子孙昌炽。”其二为《远夷慕德歌》:“蛮夷所处,日入之部。慕义向化,归日出主。圣德深恩,与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部人多有。涉危历险,不远千里。去俗归德,心归慈母。”其三是《远夷怀德歌》:“荒服之外,土地硗确。食肉衣皮,不见盐谷。吏译传风,大汉安乐。携负归仁,触冒险陕。高山岐峻,缘崖番石。木薄发家,百宿到洛(雒城,四川文汉北)。父子同赐,怀抱匹帛。传告种人,长愿臣仆。”
  《白狼歌》是十分珍贵的民族语言资料。在范晔《后汉书》所赖以写成的主要参考文献《东观汉记》中,还记有羌语的汉字音注。范晔舍而不用。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时,又将“音注”加了上去。据有关学者们研究,它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与缅语支、彝语支和藏语支关系十分密切,成为民族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例证。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旌牛羌以西的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又率种人17万口归义内属。白狼人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是不言而喻的,朝廷赐给他们大批的丝帛,说明了丝绸成为中原与青藏高原的联系纽带在汉代已经存在。活跃在川、甘、青一带松散的白兰人部落,既是丝绸赏赐(贸易)的受益者,也应当是西传高原的中介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