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86 书与笔记
作者:曲奇小米      更新:2020-08-13 19:45      字数:2662
  突然爆炸的鱼缸的确吓了卓知雯一跳,但并没有伤到她。
  可是当卓知雯看到被炸的四分五裂的金鱼的时候卓知雯明白了,这是证明给她看的,那些家伙有能力夺走她的儿子。
  还好这次爆炸威力不大,卓知雯的儿子只是愣了一下,没有被吓哭。
  但是卓知雯内心却惶恐不安,她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一情况。
  按理说,最妥当的办法就是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可是……那也就意味着卓知雯背叛了国安处,并且极有可能掉进一个令她无从挣扎的深渊。
  入夜。
  将儿子哄睡后,卓知雯打开自己的私人电脑,开始通过公网检索有关褚嫣然、游格格和贝蒂三人的信息。
  三人中,关于褚嫣然和贝蒂的报道都非常少。
  对比之下,游格格简直就像个大明星,检索得到的信息多达一千多万条。
  ‘这个游格格不简单啊……’卓知雯也不算太在意,暂时把游格格放到了一边,先看公网上对褚嫣然和贝蒂的报道。
  其中一篇由国际科学杂志周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褚嫣然,内容包括她的个人信息,毕业院校和取得荣誉。
  但看这些,用天才来形容褚嫣然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没什么新奇的,卓知雯加入国安处之前就知道中国区这边有个褚红军,这位顶级科学巨匠有个孙女叫褚嫣然。
  大致浏览完了这些,再看贝蒂的,一样是个天才少女,只不过和褚嫣然比起来,贝蒂的荣誉要少很多,倒更像是个很用功的,但仍是少了点灵气的精英人才。
  最后再回到游格格这里。
  关于这个女人卓知雯在接手关德厚的事情之前就了解了很多了。
  她的书畅销全球,但也被很多地方列为禁书,就比如中国……
  不过卓知雯手里倒是有这本书,而且还是典藏带手稿的版本。
  这本书之前卓知雯看过,初时不知所云,再看内有乾坤,可是当你真的仔细读的时候却发现又完全看不透作者在表达什么了。
  从书柜对底边把这本书重新找出来摊开在桌上,卓知雯发现里头还夹着自己之前做的笔记。
  这是她的阅读习惯,不管是什么书,喜不喜欢,笔记都可以帮助她更好的完成阅读。
  有了笔记就好办了。
  卓知雯先把自己的笔记打开。
  一开头她就看到了自己之前对这本书的拆解分析图。
  《自有觉悟》共有上下两卷,总计一百九十五章。
  上卷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游格格在第一次自杀前的灰暗人生,透过她的日记,读者可以十分清楚的感受到她的那种不甘与悲苦,总体来说,是非常阴暗且负能量爆棚的部分。
  第二部分是游格格第一次自杀获救后生活轶事记录,主要讲述了她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如何重获新生的,这部分的篇幅很短,只记录了几个可能在作者看来比较特殊的事情。
  比如,第一次参加集体婚礼,第一次在没有专业教练帮助下完成跳伞,第一次攀登珠峰但以失败告终……
  总之这段记录里有很多个第一次。
  关于这部分,卓知雯的总结是,游格格在自杀获救后一直渴望突破自己,一直在挑战人生中的种种不可能。
  而她自己也在记录中明确的写道过。
  “对于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自己居住的城市,也不会去跳伞,去登珠峰,去冰岛荒无人烟的海岸看日出日落……世界很大,我们的人生却时常拥挤在狭窄的一隅。”
  卓知雯对这段话记忆犹新,甚至还曾单独摘抄过两次,这在她的笔记中都有清晰的记载。
  再看这段摘抄,卓知雯也不禁感叹。
  曾经作为特种兵的她从没想过除却任务以外的事情,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极具荣誉感的事情。
  直到她被极端分子俘虏。
  在被俘虏的那段日子里,卓知雯终于领会了什么叫生不如死,也彻底明白了,自己扣动扳机不是杀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目标”。
  也许作为作者的游格格想表达的更多,但卓知雯能领会的仍然很少。
  她翻过这一页,继续向下看。
  在上卷的第三部分,游格格讲述了自己因为攀登珠峰失败,身体也被拖垮后那段思想之旅。
  休养期间,游格格每天重复着读书,看大师们的画作,在十字路口看来往行人的日子。
  她读的书既有古典名著,也有时新科学杂志,几乎可以说是海纳百川。
  不过她自己也说了。
  “若论最喜欢,还是《红楼梦》中细腻人情,《未来简史》中观察和思考角度,《三体》中智子蚀刻之初展开时的壮丽景象,《时光之旅》里的无人深空……惊叹于文字之美,更折服于人的智慧之美,我的身体虽然已不允许我再去远方,可我却找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宇宙洪荒也只是一片景色罢了。”
  若不知游格格是谁,你可能还会惊叹她的气魄,可当你看过游格格本人照片,你不禁感慨,这柔弱的小女生口气可真不小。
  游格格在第一卷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几次转折及转变。
  在第一卷的末尾,她手绘了一幅画,这是非附带手稿版的书中所没有的。
  游格格在白纸上画了一棵树,苍白的书。
  它的枝干纹理好似人的大脑皮层纹路,而如果再仔细的去看,你会发现这些枝干其实都是由人的躯体构成的,他们与这棵树融为一体,或相互拥抱,或彼此依靠,形态动作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双目紧闭,通体莹白,而且找不出一个完整的人形,也就说……这是由残缺的人组成的完整的一颗树。
  关于这张画,网络上的分析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对此表示不屑,认为游格格只是脑洞大开,为了新奇而新奇的画了这么一副毫无内涵和美感的诡异图画,与她神经质的思维方式十分贴合。
  但也有人对这幅画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他们认为游格格的这幅画中所体现的内在含义十分真切且赤裸,以树的形态描绘思维,并以人的残缺构建思维的枝干,这就像是造物主眼中的人类一般,是人类未进化,未超越之前的模样。
  他们甚至相信,闭着眼的人类代表了盲目,残缺是不完美的特征,形态各异,又相互依存,是个体形成整体后依然存在的心之壁尚未破除,而之所以用如此之多的人构成大脑,或者构成思想的具象体,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的,单一的,偏向的,只有在思想的融合下才能得到完整,才有希望结出伊甸之果。
  关于这两种观点,卓知雯也都做了简要的记录,而她自己对这幅画的看法相对简单。
  在卓知雯看来,她或许更倾向于前者那种不屑一顾,但又忍不住去猜测画的内在含义,这是很矛盾的感觉,除非你对整本书都不屑一顾,否则你还真的没办法无视它的存在。
  于是卓知雯就干脆带着对这幅画的猜测去看了这本书的下卷。
  《自有觉悟》的下卷也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继承与发展。
  游格格在这里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历史的,对人类发展的看法。
  而在其中若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写在第一百二十七章 光荣之末 结尾处的这段话。
  游格格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封建王朝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时的两颗核弹、冷战后的苏联解体以及大国崛起后的对弈。
  “是对是错,有好有坏,辩证看待与矛盾统一,这些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游格格这句话的内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