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被埋葬的玉笏(下)
作者:妖精的毛笔      更新:2020-10-14 10:56      字数:2148
  等带着夜轩和郭亮翻过洗手间的窗户,躲在草丛中悄悄看着自己的分身带着看门老伯离去之后,我才终于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幸好幸好,刚刚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意念幻变出三个分身,再将另外两个分身伪装成夜轩和郭亮的模样,然后将那个难缠又尽忠职守的老伯带离,这样才算是抢在夜轩要将老伯打昏之前将事情圆滑的解决了。
  啊,维护世界和平的感觉真好~
  等在太阳落山之前,将围墙山丘的槐树都寻找到,然后再通过排除法逐一否决之后,才算是大概知晓了那被埋葬的冥器的所在方位,接着就是等到夜晚降临,趁着夜黑风高之时,再开始悄悄“作案”了。
  “好了,应该就是在这棵树下头了?”我用脚踩了踩下面这摊软软的泥忍不住问道。
  在白天阳光明媚、人来人往之时还未曾发觉,等到太阳一落山后,四周倒的确变得凉风嗖嗖了起来,夜色下也似是缓缓聚集起了些许阴森之气,冷得我将手插入口袋里直抖脚。
  “喂,郭胖子,快挖一下看看啊。”我催促道。
  郭亮也很是讶异:“为什么要我啊?”
  我则答得理所当然:“给你机会减肥啊,快点。”
  “可是……没有铲子啊,总不能徒手挖吧?”郭亮无奈地一摊手。
  我也爽快地打了个响指:“这个简单。”说完,就从口袋里拎出了那随身携带地唯一一件东西,那只锦绣玲珑锁口袋,接着将它那紧扎着的袋口松到最大,接着一只手就是伸进了里头,从里头一点一点的逃出了一只小型便携式折叠铲子。
  “哇塞!这么大你怎么塞进去的啊?”郭亮看得是瞠目结舌。
  我得意洋洋地看向他:“嘿嘿,这你就没见过世面了吧?这个东西别名可叫做‘如意袋’,顾名思义是什么东西都能够塞进去的。”
  郭亮立刻竖起了大拇指:“厉害,厉害。”
  我立马将折叠铲子扔给他,催促道:“别啰嗦,快点干活。”
  这一下,郭亮才终于是心服口服地老实干起了活儿来,撸起袖子在那棵老槐树下倒腾了许久,才终于将埋在下头很深地方的冥器们全都给挖了出来。
  仔细数来,发现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有熏鼎、瓷盘、花瓶,还有酒具之类的,统统都是糅合了当时最高超的工艺技术所精心制造,不过幸好个头都不是很大,我在如意袋里摸出一只大布袋,将冥器一个小心翼翼地放进里头,然后再填充了些泡沫和碎屑,以防止那些冥器被撞坏,接着就将大布袋搁给了郭亮。
  “怎么又是我?”郭亮不乐意了。
  我则回瞪了他一眼:“怎么?不服气啊?”
  郭亮很是不服地看了一眼两手空空地夜轩嘟囔着道:“同样都是男人,你怎么就不让他干活?”
  我倒觉好笑:“他是谁,你是谁?他可是我们的保镖,要是遇见了什么危险的情况,就都得靠他来保护我们了,手里除了武器什么都不能拿。”
  “那武器呢?”郭亮不甘心道。
  夜轩“啪”的一下,就是解下自己的腰带,将其幻变为了一只金色耀眼的长刀,郭亮惊愣之中这才瘪了瘪嘴不再作声。
  唉,真是的,跟一个作家在一起共事就是磨叽,啰嗦个没完。
  不过,在此中途倒是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在我清点收拾那些冥器之时,倒是在里头发现了一个另一件特别的器物。
  与那些价值连城、精致华丽的景泰蓝瓷器不同,那倒是一件看上去挺普通的,类似于一块砖头似的玉石,说像是砖头,不过却是比砖头更薄更轻便,细长的形状,大小恰巧适合拿在手里。
  郭亮说这个东西大概是一种叫做“朝笏”的东西,是古代君臣朝会时用来当做记事本的一种器物。
  “可是……这应该是大臣用的东西啊,为什么在皇帝陵墓里会有这种东西呢?”郭亮也很是疑惑。
  我倒是随口道:“也许这是景泰帝在做王爷时用的旧物呢?”说着,便是想要接过那朝笏仔细端详一番。
  不想,正在此时,一件奇异的事情便是发生了。
  当我手指轻触碰到那玉笏的一瞬间,浑身便是犹如被一股电流扫过般,脑海中竟不自觉地闪现出了一段突兀地画面来。
  我看见在一片金碧辉煌地金銮殿之上,坐着一个年轻的男子,正战战兢兢地注视着朝堂下头的百官。
  “陛下,微臣以为,目前当务之急应当是尽早南下迁都,才能一解当前局势啊!”一名官吏手持玉笏上前一步道。
  “微臣也觉得,迁都之事刻不容缓。”另一名官吏亦是应和着站了出来。
  “对啊,如今兵临城下,想要逆转亡国之象,就只能效仿靖康前事才能转危为安了啊。”
  “是啊,陛下,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周围的大臣们纷纷七嘴八舌地道说了起来。
  不想正在此时,一位身挺如松的老人霎时站了出来,大声喝斥道:“不可!”
  那声音洪亮如钟,震得皇位上的那年轻男子身体微颤,咽了口唾沫,小声道:“于……于少保有何见解?”
  那老人这才凌冽着一双眼正气凛然着扫了一眼满朝文武,将玉笏立于胸前,挺直了背脊答道:“想我大明驱逐鞑虏、光复山河不过百年,如今却又落得一个被蒙古人兵逼城下的下场!当年成祖陛下曾立下‘天子守国门’的誓言,就是警示着后世绝不可畏战退缩!诸位口口声声说要效仿南宋?哼,君不见崖山海战战败之时,数十万军民不愿苟活而跳海殉国!敢问如今当下堂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若真能做到,又何愁不能退敌!”
  老人响亮的声音回荡大殿,带着迫人的气息,这才瞬间让所有人阒了声,低下头不再敢再有任何异议。
  皇位上的年轻男子似是被他坚定的话语所感染,也是稍稍挪正了身形,清了清嗓子道:“于爱卿说得没错,想当年太祖成祖两帝横扫千军何等英武,我……呃,本王既然身为朱明后人,定然不能轻易做出做这种有悖组训遗臭万年之事,迁都实乃苟延残喘地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