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消极避战
作者:排骨      更新:2022-02-12 09:29      字数:3351
  此时的东线战场,各个将领都在关中一线,几个依令退回的将领也在路上,至少需要二十日才能赶回。因此,不可能等到他们回来镇守各城。
  汉中城、汉城、乐城和阳平关,这四处皆是重地,刘璿考虑了两天,仍旧没有合适的大将镇守。
  “太子,阳平关至关重要,末将可前往镇守,定保稳如泰山;末将以为,汉中城可由太守胡济镇守,再由蒋斌、陈济二将分守汉城和乐城,应该可以万无一失。”
  “太医令已经看过了,诸葛将军不宜过度辛劳,还需静心休养,不适合去往阳平关镇守。”刘璿说罢,凑近诸葛瑾耳边,低声说道:“父皇特意交待过:汉中太守胡济,虽有领兵经验和资历,却不堪大用,不能委以重任。”
  “太子,末将之病没有大碍,若太子不放心,可由犬子诸葛融与末将一同镇守;犬子谋略欠佳,但忠心不二,有末将从旁协助,相信绝无差池;至于胡济……唉……”
  “诸葛将军,你不必太过担心,我已有人选!”
  “哦?”诸葛瑾好奇地问道:“汉中再无将领可用,不知……太子有意启用何人?”
  “报……太子,诸葛将军:诸葛攀、诸葛绰返回复命,二人正在帐外侯见!”
  “诸葛将军,这不就来了嘛,就是他俩!”刘璿呵呵笑道:“速请二人入帐!”
  “太子!这两人从无领兵经验,如何能当大任?还请太子慎重而行!”
  “诸葛将军,这二人确实没有领兵经验。不过,诸葛攀以微弱之兵击退魏军三次进攻,我军中能与之匹敌者,恐怕不足十人;诸葛绰刚胆勇猛,遇敌则先,身处绝地仍然死战不退,可担大任!”
  刘璿如此看重二人,身为祖父的诸葛瑾却连番推辞。二将入帐后,刘璿详细询问了他们御敌的经过,一旁的钟会和诸葛瞻也赞成启用二人,悄悄地给出了认可的信号。
  “二位将军勇猛刚胆,有勇有谋,本太子决定:任命诸葛攀为翊武将军,任命诸葛绰为勇武将军,等同于我大汉的“四平”将军;来人,即刻向父皇上表,请父皇正式下诏册封!”
  二人赶紧谢恩,诸葛瑾的脸上却有喜有忧:两个孙子能得到太子的赏识,能正式封为将军,这既是对二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诸葛一家的肯定!
  “诸葛将军!”刘璿对诸葛瑾说道:“由蒋斌引兵两千镇守乐城;由陈济引兵两千镇守汉城,由诸葛攀、诸葛绰二将,引兵四千镇守阳平关;汉中就由诸葛将军,以及诸葛绰和本太子引兵两千坐阵,定能万无一失。”
  “既然太子已有决断,想必众将皆无异意。”
  诸葛瑾说罢,按刘璿之意传下军令,要求各将紧急备战,死守不出。
  ……
  大散关。
  几天前,诸葛恪要求全军退兵之时,朱然和施绩一直反对,奈何诸葛恪态度坚决,二人只好依令而行,并主动留下镇守大散关。
  收到汉中的飞鸽传书,朱然阅后大喜:“来人,速速追上诸葛将军,将此信亲手交给他!”
  看着一脸不解的施绩,朱然解释道:“太子已经领着援兵赶到汉中,令诸葛将军重返关中!”
  “父亲,我大军南退已有六日,我在泾河与丰水的守军孤立无援,至今也无消息传回。我要不要引一军……”
  “暂时不必!”朱然正色说道:“我大军在关中,疏忽子口的防御是个大错,全军撤回汉中是错上加错!今,我奉命镇守大散关,若分兵出击导致散关失守,恐怕大将军前来,也无力回天了!”
  朱然的担心不无道理:诸葛恪只在大散关留驻了五千兵马,若此处被攻陷,魏军就能深入陈仓道。道中山路崎岖,光是栈道就有一百多里,若魏军烧毁部分栈道并据险而守,汉军再难沿着此道兵出关中。
  若真是这样,汉军只能全部折回汉中,沿着傥骆道或褒斜道而出;就算魏军没在褒斜道和傥骆道设防,这也会浪费将近两个月时间。
  “报……”
  一骑快马飞驰而来,城门打开一条缝,信使入城后立刻合拢。
  “朱将军!我泾河、丰水防线皆已失陷;王平、牛金二将正掩护步卒往大散关撤来,距此大约三十里,身后有魏国骑兵追赶!”
  “父亲,我四位将军在丰水和泾水设防,若不是军资耗尽,魏军绝无可能攻破防线,我得出城接应才行!”
  “被骑兵追赶?是哪路骑兵?数量有多少?”朱然谨慎地问道。
  “朱将军,看骑兵的装束,应该是魏国虎豹骑;由徐质、戴陵二将统领,数量大约有五千!”
  哨探说罢,施绩再次请战:“父亲,若是其他骑兵,我尚且惧他三分!魏国的虎豹骑早已今非昔比,前年又被大将军重创于南阳,这支虎豹骑应是刚刚组建,不足为虑!我只需一营步卒,即可轻易将其杀退!”
  “不,不可轻敌!”朱然摇摇头说道:“炸弹只适合步卒的方圆阵防御骑兵,既然王平和牛金都不敢与之硬拼,你去一营步卒又有何用?”
  “可是……他们就在三十里外,既然退来,军资必已耗尽,若无人接应,恐全军覆没啊……”
  “不,我只是说不可轻敌,并没有阻止你去。”朱然正色说道:“要去就去两个营!多备炸弹和燃烧弹,提前部署方圆阵。只要能稳住阵脚,王平和牛金自然会与你配合,要击退虎豹骑并不困难。”
  施绩见父亲没有反对,并且将大散关的八成兵马交给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他不再耽搁,立刻点兵出发。
  正如施绩预料的那样,司马懿要求三日内,不惜一切代价攻破泾河与丰水,张特、石苞、贾充、州泰四将再无后顾之忧。
  这几日间,魏军不分昼夜地淌过河猛攻西岸,在泾河与丰水扔下了五千多尸体,总算将西岸守军的弓弩箭矢和炸弹全部耗尽。
  面对已经渡河的两路魏军,王平、牛金各领一部骑兵前去助战,弓弩箭矢耗尽之后,后方的步卒又遭到虎豹骑的威胁,二将只得放弃河岸,掩护步卒退往大散关。
  泾河的守军南渡渭水之后,两路汉军虽已汇合,但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卒,他们粮草军资早已耗尽,自然不敢与徐质和戴陵硬拼,只得各部交替掩护,艰难地退往大散关。
  “徐将军,咱们这样追也不是办法啊,蜀军很快就将退回大散关,何时能活捉王平和牛金?”
  “现在还不是时候!”徐质正色说道:“蜀军的主力皆已退往汉中,我前方的一万多蜀军已经断粮两日,他们孤立无援,已至绝境;若把他们逼得太急,咱们也捞不到好处。”
  “如何能不急?”戴陵愤愤地说道:“若再拖延,等到他们退回了大散关,咱就错失良机了!”
  “戴将军,你可你别忘了!太傅让咱们拖住蜀国骑兵,掩护蒋军师去往榆中渡,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徐质不紧不慢地说道:“等到蜀军距离大散关还有五里,他们就会急于退入关内,等他们阵形散乱之时,我才有机可乘。若我贸然强攻,他们必会拼死一战,于我不利。”
  “徐将军,话是如此,只是……只是那个王平实在讨厌!唯有将他活捉剥皮,才能雪我心头之恨!”戴陵仍然不理解徐质的做法,不屑地说道:“现在的蜀军已是强弩之末,缺粮兵疲,我只需一次冲锋,定能大获全胜!”
  “你不要义气用事,我也很想斩了王平复仇,也想捉回牛金立功。不过,现在确实不是时候。”徐质指着前方的蜀军说道:“你看清楚了:他们虽在败退却阵形完好,说明其军心未散;再者,王平和牛金的弓弩虽已耗尽,但他们还有长枪!若回过头与我决一死战,我并无全胜的把握。此时,我已经太傅的任务,这已经是大功一件,何需再折损兵马?大功若成了大过,这将得不偿失啊!”
  徐质的话说得非常明白,戴陵总算明白了他消极避战的原因,脸上多有不满之色。
  “戴将军,我确实在消极避战,不过,这是为了咱俩好!”徐质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前番折了一万骑兵,只因军中缺少骑兵将领,太傅才未怪罪;你也知道,虎豹骑是太傅的家底,要是咱手上这五千骑有什么闪失,太傅必会翻出咱们的陈年旧账!届时,没人敢替咱们求情,你我只能自求多福喽!”
  戴陵自然是半信半疑,徐质冷哼一声,肯定地说道:“戴将军,你也知道,以前的虎豹骑分别由曹纯、曹演、曹彦、夏侯玄等人统领,他们皆是曹氏宗亲,就算全军覆没,也没人敢说三道四;如今就不同了,太傅只信任蒋济,他的“领军将军”也是太傅一手提拔,就连满宠和郭淮都没能统领虎豹骑,现在轻易轮到咱俩,岂不古怪?哼!若不多长个心眼,等到脑袋搬家之时,必会追悔莫及!”
  “报……二位将军,前方五里处,蜀将施绩引步卒四千列阵等候,我要不要继续追?”
  “追!当然要追!还要大张旗鼓地追!”徐质正色说道:“绕到蜀军前方,再绕过施绩的阵列,迂回到大散关阻截!”
  “徐将军,这……”戴陵惊恐地说道:“若我绕到大散关,断了蜀军的退路,王平和牛金必会与我拼死一战!”
  “你总算想通了?”徐质哈哈大笑道:“不错,王平和牛金必会向我杀来,届时,我引兵退走就行。这二将缺少箭矢,必不会追我太远;如此一来,我既完成了太傅的军令,又追杀蜀军到大散关之下,还能引领虎豹骑全身而退,谁敢对咱们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