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风起云涌2
作者:排骨      更新:2022-02-12 09:30      字数:3276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刘闪在当阳县寻访多日,终于寻得客死异乡的糜夫之遗骸,命人小心地收起后运回成都,在孙玄的主持下安葬于皇陵。
  在刘闪回成都之前,王元姬料定刘闪不会去往建业,于是抢在刘闪之前赶到成都;
  对于千里赶来“投奔”的姐姐,王伊若自然是殷勤地接待,将她安排在自己的兴安殿暂住,然后命人向刘闪禀报。
  在刘闪的“记忆”中,王元姬是三国至西晋时代当之无愧的“才女”,她富有远见,出身于士族大家却生活简朴,知书达礼;嫁于司马昭之后竭尽妇道,谦虚谨慎,实为后宫嫔妃的表率。
  若是抛开对司马家的敌意不谈,王元姬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西晋“文明皇后”。
  此时的刘闪,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他并不在意女子的“非处”,也不知道王元姬入宫的目的;不过,刘闪并不像曹操和曹丕一样,什么人都敢纳为妃!
  因为王元姬曾是司马昭之妻,由于这个身份非常特殊,她虽是“才女”,刘闪对她多有警惕:考虑到她是王伊若的姐姐,虽未将她纳为妃,却默许她与王伊若同住兴安殿。
  “陛下,长安送来飞鸽传书:征东将军马岱于前日夜间病逝,遗体由其孙马邈送回成都……”
  “马岱将军身体硬朗,为何突然病故?”
  “回禀陛下:几月前,我大汉铁骑远征河西之时,马将军的伤突然加重,需要马延相助才能穿上甲胄;其实,马将军的旧伤多年未愈,此事,马岱和马延将军一直瞒着陛下和众将,就是担心不能披甲上阵……”
  “唉!六年前,我大汉兵微将寡,相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汉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如今,我大汉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将才济济,马将军这是何苦呢?若他早日回成都养病,怎会如此?唉!我大汉又失一员上将!”
  “陛下!马将军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却没能看到汉军克复中原之日,实乃憾事;其子马延上表,请求“移孝于忠”,另有诸葛瑾、吴班、赵统、张承、朱然、胡综、张梁等将联名上表,请兵东取洛阳,还请陛下定夺。
  刘闪接过几份奏表,仔细阅读后,心头思绪万千。
  自从关中一战大胜魏国之后,魏军收缩兵马退守潼关,胡人不敢轻易来犯,其主力骑兵已从漠北千里绕至并州,正在汇集于黄河北岸;
  此时的关中已定,汉军正在多路进取洛阳,克复中原指日可待,刘闪这才安排一帮老将在关中“镇守”,就是不想再有遗憾。
  “陛下,几名老将拟定了东进洛阳的全盘计划,请陛下定夺!”
  蒋琬说罢,内侍又呈上一份奏表。
  “绕过潼关?”刘闪心头猛地一颤。
  此时的潼关道,又称崤函古道,其上的函谷关早已不是军事要地,这才有了潼关作为补充。
  然而,潼关地势险要,其位置太过前出,虽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却有“蒲坂”这个侧门,并非不能绕过。
  历史上,绕过潼关的战例并不少见,最近的战例就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击马超和韩遂之时。
  当时,双方在潼关陷入僵局,曹操却北渡黄河,从蒲坂县的蒲津渡西渡黄河,轻易绕过潼关并大破凉州诸军。
  另外,北魏时期的长孙稚征讨关中萧宝寅时,又将曹操的这一策略重演了一遍,仍然选择了绕过潼关。
  此时即将进入冬季,黄河的水流较小,水位降低。
  诸葛瑾请兵的同时,另有奏表论述了绕过潼关的可行性:以一军在潼关正面拖住羊祜,吸引魏军的主力;另派一军在蒲津渡东渡黄河,然后立刻南下,在风陵渡南渡黄河,绕至潼关的羊祜身后,两路夹击,必能一举攻破潼关。
  刘闪相信诸葛瑾能破潼关,不过,刘闪仍有疑虑:潼关一破,东面几百里的崤函道上沟壑纵横,虽然再无函谷关之险,魏国却能处处屯兵!
  因此,要从东路杀入洛阳,虽有成功的可能,实际做起来却艰险无比;此时,汉军正以重兵围困洛阳,没必要在崤函道上冒险。因此,刘闪对东进之事未置可否。
  “传令:孙玄,即刻派人迎回马将军灵枢,厚葬于成都;令马延袭陈仓侯爵,暂代征东将军之职,退朝……”
  “报……陛下:刚才又收到诸葛瑾、吴班、马延、赵统、张承、朱然、胡综、张梁等将的血书,他们皆在请兵伐魏,请陛下定夺!”
  “陛下,几位将军披肝沥胆,忠勇可嘉!然,我在关中仅有两万骑兵和一万步卒,另有两万战马,若是有什么闪失,关中恐再落魏军之手,请陛下三思!”
  “陛下,我在关中还有九万多魏国俘虏,若几位将军东取洛阳,这批俘虏恐生叛乱,若是如此,关中必危,请陛下明查!”
  “报……陛下,又收到几位将军联名上表:几位将军已经集结十万大军,请求陛下降旨伐魏!”
  “陛下,几位将军将俘虏编入军中,看似声势浩大却危险重重!若俘虏生变,关中必危啊!”
  “顾大人,你多虑了!”费祎满不在乎地说道:“当年,我大将军东出永安之时,军中编入的吴国降卒共有十万之众!然,这些降卒皆诚心归降,直到吴国败亡也没有叛乱,何惧之有?”
  费祎说罢,顾雍正想反驳,费祎又说道:“陛下,我在关中只留了三万兵马,羊祜并不知道我招降俘虏之事,他并无防备;若几位将军策划周全,从蒲津渡、风陵渡绕过并攻克潼关,速从崤函道兵进洛阳,定能杀司马懿措手不及!微臣以为,此举可行!”
  “陛下,费大人之言甚是!据洛阳细作所报,我关中大军沿武关道入南阳之后,司马懿对羊祜守住潼关充满信心,他并未在崤函道驻有重兵;若几位将军策划周密,必能迅速通过崤函道,直接威胁洛阳!”
  蒋琬和费祎皆建议进兵,楼玄也上前说道:“陛下,现在的洛阳,其东面的虎牢关,南面的伊阙关和广成关,北面的孟津关和小平津关,这些要地皆有重兵驻守,大将军、关将军和陆将军难以破关!在洛阳的西面,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卫戍洛阳之险,若几位将军出奇兵,从崤函道东取洛阳,很可能打乱司马懿的部署,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陛下!我诸葛丞相五伐中原,却没能看到汉军克复中原之日,实为憾事!”向朗说罢,也上前代几位将军请命:“今,我汉军兵强马壮,克复中原指日可待,请陛下念在几名老将军赤胆忠心,速速降旨伐魏,四面围攻洛阳!”
  “既然众卿都认为可以出兵,那……即刻飞鸽传书至长安:令诸葛瑾为帅,统领关中大军攻取潼关,兵进洛阳!”
  ……
  南阳。
  这几日,双方的骑兵仍在避免直接接触,汉军骑兵护送物资前往马谷田之后,在当夜子时,总会有一部分兵马“神奇消失”,这些细节没能瞒过魏军哨探。
  “陈将军,昨日共有两营骑兵去往马谷田,今日辰时,这批骑兵分多路返回襄阳;经过哨探侦察,确定返回的只有一营兵马,由此可见,前几日也是如此;若我没猜错,此时的南阳郡,蜀军骑兵已经不足一万!”
  “夏侯将军,你的意思是……我不需要再躲着蜀军,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寻敌作战?”
  “不,我并非此意!”夏侯威正色说道:“蜀军占据着南阳三十六城,他们不敌之时可以退入城中,我很难歼灭蜀军骑兵,纵然得到小胜却无处安身;今,蜀军悄悄撤走骑兵,必是淮北的战事告急,这也说明马谷田至毛集的道路已被铺平。既然如此,我何不集中兵马冲破阻截,返回淮北?”
  “夏侯将军,这……可能是陆逊之计吧?若我去了马谷田,蜀军却堵死毛集隘口,我岂不全军覆没?”
  “陈将军,我被围在南阳,早晚会断粮;若不突围,不出半月还是会全军覆没。既然如此,何不试着突围?”
  夏侯威说罢,陈泰明显有动摇,夏侯威继续说道:“蜀军主力已经离开南阳,他们在郡内的防御必然薄弱。要不……我趁蜀军返回襄阳之时,领兵前去围堵,然后派一支兵马前去试探;若这支兵马能顺利突围,我可效仿蜀军撤离南阳之法,分多次从马谷田和毛集撤走。”
  “不行!这样必会打草惊蛇!”陈泰摇摇头说道:“蜀军悄悄从此处撤走,他们以为行事周密,暂时对我没有防备;若果真如此,我第一次突围之后,蜀军必会察觉,必会加强防卫,我如何能分多次突围?”
  “那……陈将军的意思是……”
  “不是还有一路蜀军的车马去往马谷田么?”陈泰呵呵笑道:“今日,我先秘密集中兵马于高邑附近,等到蜀军返回襄阳之时,我以主力围追其骑兵,他们必会逃遁,我追出二十里便回;与此同时,我以五百骑去马谷田探路,若这支小队能成功突围,我大队可立即跟上;如此一来,蜀军来不及加强两处隘口的防卫,我却已经全部突至淮北,蜀军再难追上我军。”
  “不错,陈将军所言甚是,我只有一次突围的机会!就这么办!”
  二将一拍即合,各路兵马迅速往高邑集结,对马谷田方向的汉军车队虎视眈眈;此时,护送车队的两营汉军骑兵还浑然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