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不换思想就换人
作者:天下南岳1      更新:2022-02-15 06:57      字数:2254
  我以摄影师不配合为由,拂袖离去婚纱店。
  慕青气得吹胡子瞪眼,却拿我没办法。我得意地笑,招呼也没打,径直开车走了。
  慕青电话追过来,央求我回去。不在这家拍,她还有备选方案。我回她一句道:“你也太上心了啊。对不起,我没空了。”
  我没空,是因为卓越来了电话,约我一起去于文雄办公室坐坐。
  世外桃源项目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前前后后出了不少事。胡家坳的乡亲被强行搬迁去了安置房后,起初还有一些新鲜感,时间一长,人闲得心里开始发慌。
  对于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们,每天只要在土地上劳作,他们就相信土地不会辜负他们。现在土地没有了,一切开支只靠着微薄的拆迁费,一种坐吃山空的恐慌情绪迅速占据了他们的思想。
  胡家坳的乡亲虽然也有人在外打工赚钱,但相对于将全部精力投注在打工生涯上的人来说,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感和生存能力,少得可怜。
  胡大之死,一度成为炸药的引子。胡家坳的乡亲们敏锐感觉到,如果不争取,就只能等来无奈。
  为解决这种矛盾,我提出让胡家坳乡亲持股的方案。于文雄不但同意,而且表现出空前的支持。他已经安排宣传部门的人着手宣传,安排笔杆子进驻胡家坳,与老百姓接触了解。他的目的是准备将胡家坳全民持股的计划向其他地区推广。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于文雄在总结一个经验。一旦这个经验被上面的人欣赏和支持,他将一举成名。
  会当官的人,都善于总结经验。因为经验一旦被确认,将会升华为一种精神。而围绕精神就能做很多文章。
  于文雄本身笔杆子出身,他能写一手华丽的文章。他伺候过岳城三任一把手。没位一把手的工作报告,都是出自他手。
  领导的工作报告很有讲究,通常都会把握在七分成绩,二分原因,一分失误的框架里。
  领导的报告,还要照顾领导说话的方式,方法和习惯。比如盛达在时,他喜欢引经据典,而后面的继任者,喜欢用数据说话。引经据典就需要撰文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数据,则需要撰文者把握好尺度。
  于文雄能做到信手拈来,无论是典故还是数据,都能让人信服。这是很重要的手段,也是考验一个人的立场阅历和经验的文章。
  别的地方,领导的报告通常年复一年老三篇,无非是改个数据,换个典故。而于文雄的文章,篇篇字如珠玑,深入浅出,却不浮夸。
  于文雄看到我们来了,客气起身招呼我们坐。他秘书进来泡了茶,坐在一边准备记录我们的谈话内容。
  于文雄有要求,他任何一次接待所讲的话,都是会议纪要。
  话题一开始便进入全民持股,卓越还在担忧,认为让胡家坳的乡亲入股,不利于公司发展和决策。他的理由说起来有些站不住脚。大意是农民到底是农民,眼角境界达不到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于文雄有言在先,乡亲入股,只有分红,并不参与管理决策。但卓越质疑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脚。毕竟公司法有规定。他担心胡家坳的乡亲入股将股份合并在一起给一个人持有,将会是一股巨大的阻力。
  卓越的意见显然让于文雄很不高兴。他在卓越喋喋不休谈了七八个看法之后,突然问我道:“李董,你觉得会存在什么风险?”
  我想了想说道:“风险应该没有。乡亲们入股,只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因为手里有股份,他们的期待感就很强。世外桃源项目让他们持股,会让他们有主人翁的心态,这样更利于开发。”
  于文雄颔首道:“有道理。既然我们已经拿了人家的土地,总该给人一个饭碗。”
  我嘿嘿地笑,赞扬道:“领导高见,心怀黎民苍生。老百姓都是很善良的人,他们的要求其实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只需要给他们一份稳定收入,他们就会拼尽全力来支持和配合我们。”
  卓越道:“按你这个说法,拆迁征地影响那么多的人,难道你都能给人一个饭碗?”
  我微笑道:“按理就该这样。你打破人家饭碗,不给人一个新饭碗,你让人怎么活?”
  卓越跟着笑,道:“李董,你是不是太仁慈了一点。如果完全是这种心态,任何发展都将寸步难行。”
  我心里明白卓越的话不差,社会发展确实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可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只能保护,要牺牲也该是既得利益者。
  城建投是既得利益者吗?当然是。
  于文雄突然说道:“你们今天都在,我有个好消息给你讲。市里准备将金属回收公司转让。”
  我心里一跳,金属回收公司是岳城的垄断企业,也是老牌国企。前些年因为金属价格猛涨,让回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可是一架老旧的牛车,永远也赶不上一台新车。金属回收公司积习成疾,单是退休人员安置,就让市里伤透了脑筋。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键是金属回收公司前几年就在筹划着上市。已经取得新三板的资格了。
  “如果你们有想法,可不可以借壳上市?”于文雄问我们。
  我没作声,卓越却直接反对,“我说句实话啊,金属回收公司确实有上市资格。当时,它的后果非常严重。据我所知,目前他们基本处在资不抵债的地步了。谁接手,谁就是接盘侠。城建投可不想找个麻烦。”
  于文雄闻言,浓眉紧锁,半天没吱声。
  我心里想,胡氏集团在胡标手上没上市,是因为胡标反对上市。现在胡氏到了我手里,我就该走出与他不一样的步伐。而且现代企业,只有走上市这条路,才能走得更远。
  我已经安排张桂文在布局上市方案,如果不出意外,三年之内应该能完成上市的一切准备。
  既然胡氏要上市,那么金属回收公司对我的诱惑力就失去了光彩。
  “既然你们都没兴趣,我就不勉强了。不过,我提醒两位,机不可失。”
  于文雄起身,回到他的办公桌前,他沉吟一会,抬起头看着我和卓越,慢条斯理说道:“时代发展太快,需要一批能适应发展环境的人才。有些人,故步自封,市里准备了一套方案,对于某些思想僵固的同志,只能走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路子。”
  我和卓越面面相觑,于文雄的话里,究竟透露了什么信息?